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黛螺頂,是五台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黛螺頂是五台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

明代釋鎮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

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並有小廟。根據《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後現存明萬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於此。」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秋季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春季

黛螺頂的後殿大雄寶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

明釋鎮澄所作《清涼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歷史史籍,它全面記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點、寺廟沿革、僧尼傳略、聖地特產乃至神話傳說和僧俗人等對五台山名勝古迹的詩詞歌賦,特別是對五台山的佛教活動、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據,具有權威性。「松說苦空」,記載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頂建庵,大松樹下修禪悟道的過程。再根據寺內保存完好的明萬曆年間的石碑記載,以及大雄寶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證明黛螺頂的歷史應從唐朝算起。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寺內山門後立有的兩塊石碑: 一塊立於明萬曆二十年仲秋,上書「五台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於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到達台懷鎮後,乘坐觀光車(車費與門票統一銷售)到達黛螺頂山腳下,沿著石台階道路登山到達黛螺頂,這條路也叫「大智路」,共有一千多個石階,根據各自體力,耗時約40-70分鐘不等。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大智路

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台階。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後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向西,佔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餘間。殿建構築華美雅緻,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彌陀菩薩,後面是韋馱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大智路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為「大智路」。這條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漸次登臨之間,鳥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憑虛御風。且石階曲折處又多置平台,還有圍牆小亭,邊登邊歇,領略佛國風光。這條路上,經常可以看到虔誠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1080級台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稱六凡四聖。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等等。據僧人們講,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級台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凶化吉,一生平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