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世界各地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劍

盤點世界各地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劍

1.海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亓北古劍

此劍又稱「盲姑」劍、「不壽」劍,系越王勾踐之孫王不壽的自用劍,是戰國時期所鑄劍的珍品,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目前發現存世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品相極佳。

2.浙江省博物館鎮館寶物:越王者旨於睗劍

「者旨」讀為「諸稽」,是越王勾踐的姓,「於睗」是他的名。雖然越劍出土數量不少,但帶有銘文的很少,這柄通長52.4厘米的銅質寶劍的劍格兩面就鑄有雙鉤鳥蟲書銘文:戉(越)王,者旨於睗。很特別的是,它的劍鞘是用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的。

越王者旨於睗劍是一柄身世傳奇的寶劍,據傳出自浙江,後輾轉流入香港。所幸在候拍時被原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發現,後來,杭州鋼鐵集團出資136萬元港幣將寶劍贖回,並捐贈給了浙江省博物館。在所收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劍中,這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柄。

3.天津博物館:明劍「白雪」

五樓文房展示區的「白雪」劍,其完美品相非常驚艷。館裡的標籤上是寫的清代,看劍墜應該是後來轉由清室收藏所配。這可能是館方定位清代的理由。明黃色清宮裡收藏的東西。也應該是如此多年品相這麼好的原因。鐵鞘上的錯銀嚴謹至極,刃名白雪,裝具紋飾以梅花為主,相應成趣。

4.首都博物館:西周青銅劍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長15厘米 22.5厘米,此劍便是目前所見中原文化最早的青銅劍之一。其劍柄需包纏木片與織物等才能握持,劍刃呈柳葉形,這都與北方民族的青銅短劍有明顯區別。以青銅製成劍鞘頗為罕見,此劍當屬高級貴族所有。

5.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6.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隋劍

7.盧浮宮東方館:蘇美爾青銅刀

刀把上的饕餮紋兩千年後大量出現在我國商周青銅器上。大約殷末西周初期 BC1000年左右, 中國出現了最早的劍。春秋戰國時代,劍開始成為一種可用於戰爭短兵相接的重要武器。我國「土產」刀劍為漢刀,西漢才出現。

8. 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永樂劍

在1991年出資十萬英鎊購入一把命名為「永樂劍」的藝術收藏品,並被譽為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古兵收藏品之首。這把寶劍是我國一位中國偉大的帝王——永樂大帝用的寶劍。當時由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之時在我們國家給掠奪走的。這把象徵著中國國威的帝王之劍,成了當今的國恥。

9.美國波士頓博物館:14世紀西藏寶劍

此劍是該博物館西藏館藏中及其重要的一件藏品。 這把寶劍劍柄是用足金製成, 樣式與西藏同時期的降魔杵一樣的裝飾, 中間鑲嵌寶石, 劍鞘是鱷魚皮製。

最後再附上兩件國內博物館館藏的鎮館冷兵器,供讀者們欣賞!

雅安市博物館:成都矛

1985年,在滎經縣古城村發現的戰國晚期船棺葬,一號墓內出土了一件銅矛,其蛟部鏨刻有「成都」二字,因此被稱為「成都矛」。矛長20厘米左右,上精心雕刻有虎目、獠牙、血盆大口,一股「殺氣」咄咄逼人。在這支矛被發現前,關於「成都」城市稱謂的最早由來是西漢,在戰國墓里發現了「成都矛」,說明當時已經有關於「成都」的說法了,將成都歷史向前推了200年。

福建博物院:李綱鐧

1985年5月29日,福州教師林中宇捐獻。通高96.5厘米,鞘長76厘米,重3.6千克。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制,鋼鐵鑄造。鐧首呈瓜錘形,鐧柄外套斜道紋花梨木,鐧柄與鐧身之間橫隔四瓣形格板,鐧身有四棱,根粗尖細。鐧身近格處錯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一行7字。鐧身配有清代圓形紅木套鞘,鞘體表面鑲嵌銀飾花卉、蝙蝠、古罄、垂纓絡等圖案,中部纏箍銅佩二道,末包裹圓球形銅。鐧為古代兵器,宋代一般多作為高級將領隨身佩帶之物。史載,靖康元年,李綱曾率汴京軍民與金兵展開殊死搏鬥,擊退金兵,該鐧可能便是當時李綱請匠人專門打造用於禦敵之物。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中國傳統冷兵器中,刀槍劍戟,你更喜歡誰?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另類的殺人武器,個個造型奇特,卻極具殺傷力!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