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世界唯一的寄生蟲博物館,超精緻!膽小勿入

世界唯一的寄生蟲博物館,超精緻!膽小勿入


前方高能!


蟲恐預警!

蠕蟲恐預警!!!


這是一篇遲來的遊記。去年十一假期,我去了被種草已久的

目黑寄生蟲館

。顧名思義,這是一家關於寄生蟲的博物館。


1953年,醫學博士龜谷了(Satoru Kamegai)用自己的創意和私人藏品在東京建立了

世界唯一一所

寄生蟲博物館。當時的日本,幾乎人人都會感染寄生蟲。龜谷了研究寄生蟲,也非常愛寄生蟲,他想借博物館為公眾展示寄生蟲世界的多樣和趣味。


然而,這趣味也不是人人都喜歡欣賞。由於寄生蟲給大眾留下的一貫印象,我並沒有找到同行者,同事們聽到也是一副嫌棄的表情。好吧,這趟奇幻旅程註定由我獨享。想到只有我一人看到又有點可惜,幸好我帶了相機,可以與對寄生蟲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


感謝萬能的谷歌地圖,從地鐵目黑站下車之後,我跟著導航一路走,大約步行一公里,就到達了目的地。


難再見絛蟲


目黑寄生蟲館是世界十大怪異醫學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比我想像中小很多,

一共兩層樓

。一樓主要展示寄生蟲的多樣性,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泡著各種寄生蟲標本的玻璃瓶。


靠牆有一個彩色的人體消化道模型,通過圖示和標本

展示寄生於人體不同部位的寄生蟲

。比如,肺吸蟲和肝吸蟲分別寄生在肝和肺;皮膚表面的寄生蟲有虱子和跳蚤;鞭蟲、蟯[náo]蟲寄生在大腸;血吸蟲在肝門靜脈;蛔蟲、絛[tāo]蟲類則主要在小腸。


在這個展示區,位於最下方也是最容易觀察的是無鉤條蟲和有鉤條蟲,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牛帶絛蟲和豬帶絛蟲。牛帶絛蟲本來都要淡出人們的視線了,此前又被網友@貓總 重新喚起,他因吃了未煮熟的牛肉,

從菊花中掏出小段牛帶絛蟲

,紅遍了網路和醫院。


這兩種絛蟲都是教科書上的經典案例,我也是平生第一次見到實物——看上去

很像寬麵條

,相比之下牛帶絛蟲更寬更大一些。


左右滑動查看,牛帶絛蟲。


絛蟲的身體結構較為簡單,無口無肛門,身體分頭節、頸部和節片,節片由頸部分裂而來,越往後越寬大,逐節脫落,排出宿主體外。絛蟲幾乎把器官都貢獻給了生殖系統,身體的絕大部分都是節片,每個節片都有雌、雄生殖器各一套用於繁殖,也就是說它們

不僅雌雄同體,一體還有N個雌雄同在


左右滑動查看,豬帶絛蟲。



好在時代進步,衛生條件有了顯著改善,現在絛蟲已經很少見,甚至連醫生看到都如獲至寶。但話說回來,

肉還是煮熟吃為好

,不信你去問貓總。


人人都知道的蛔蟲


蛔蟲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或許也是每個中國人最早認識的寄生蟲,小時候家長經常用長蛔蟲嚇唬我們。好在我與這位名蟲沒有打過交道,以致我在目黑寄生蟲館第一次見到它時的反應是,

蛔蟲居然這麼大


我想像中的蛔蟲是細細的絲,蛔蟲的真身則更像蚯蚓,體長15~35厘米,身體呈圓筒形,兩頭尖尖。蛔蟲是

雌雄異體

,雄性比雌性細,尾部有個勾。


其實蛔蟲並非只有一種,不同動物有不同的蛔蟲,比如馬蛔蟲、豬蛔蟲、貉蛔蟲等,大小粗細各不相同。


專找雄螃蟹的麻煩


這塊看起來像蟹黃的東西叫

蟹奴

,是一類寄生於螃蟹的寄生蟲,它們和海邊的藤壺都屬於蔓足類。


蟹奴幼蟲遇到螃蟹後就會用樹根狀的內體侵入到螃蟹體內吸收營養,延伸出來的外體就是我們看到的袋狀結構,裡面包含了卵和卵巢。通常被感染的都是雄蟹,被蟹奴寄生的雄蟹很難正常發育,它們會失去繁殖能力,

變成「不男不女」的個體

,還會將蟹奴當成自己的卵來守護,幫蟹奴在合適的地方釋放受精卵。


蟹奴又叫蟹寄生、蟹妖

(可以給某乎代言了)

。如果蒲松齡知道這個名字,說不定還能寫出更硬核的聊齋故事。


愛情「吉祥物」


日本真雙身蟲是此館的名蟲,其實體非常小,

小到要用放大鏡觀看

。日本真雙身蟲主要寄生鯉科魚類,被它寄生的魚類會因鰓受損導致呼吸困難而死。


從放大鏡看,真雙身蟲像一隻蝴蝶。在茫茫的淡水中,兩隻雙身蟲在鯉魚的魚鰓上邂逅。這種邂逅可遇而不可求。它們一見面就合體,合體後就永不分離,所以我們

看到的「蝴蝶」其實是由兩隻雙身蟲融合而成的

。如果雙身蟲不能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就無法發育成熟。因此,雙身蟲成了目黑寄生蟲館的

愛情吉祥物

,以它為形象的周邊很受歡迎。


電鏡下的(一對)日本真雙身蟲。圖片:

Iveta Hodova et al. Imaging & Microscopy(2011)


此外,一層還有寄生海龜、各種魚類、蝸牛的寄生蟲等。這裡不展開介紹了。


鎮館之寶8米長


二樓主要通過圖示加標本的形式,展示各種

令人患病

的寄生蟲,有的模型非常精細,補充了我們一般沒法看到的結構。因為是人寄生蟲,所以連我這個博物愛好者看了都有點肝腎幻疼。


左右滑動查看,各種人寄生蟲模型。


這裡擁有目黑寄生蟲館的

鎮館之寶

——

全長8.8米

的日本海裂頭絛蟲(Dibothriocephalus nihonkaiensis),又名真田蟲。得名真田蟲,是因為命名者覺得它形似日本戰國時代武將真田昌幸發明的、用於捆綁物品的織帶——

真田紐


這件壯觀的標本來自一位40歲的男性,他在食用了感染寄生蟲的大馬哈魚後,經醫生指導服用驅蟲葯,從小腸中排出了這條蟲子——想像一下驅蟲排蟲的過程就覺得非常不可描述。小小的寄生蟲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長到如此之大,著實令人震驚。為了讓人感受8.8米是什麼概念,旁邊還

放了一條8.8米的繩子作為對比


日本海裂頭絛蟲生活史比較複雜:卵在水裡孵化出鉤球蚴,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取食,在其體內發育成原尾蚴;魚類取食被感染的劍水蚤就會被感染,此時原尾蚴長成了裂頭蚴;

人或其他動物吃了這樣的魚也被感染,成為終末宿主

,裂頭蚴在終末宿主的腸道內吸收營養,發育為成蟲。


雖然這種寄生蟲不會置人於死地,但想必誰也不希望自己的肚子里有數米長的寄生蟲共存,

少吃來源不明的生魚肉

就可以避免這種風險。


臭名昭著血吸蟲


除了鎮館之寶,

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日本血吸蟲

,它的中間宿主是釘螺,終末宿主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最早發現於日本,然而日本在1996年就終結了該病,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絕滅了片山釘螺的國家。


血吸蟲與釘螺標本。


血吸蟲

雌雄異體

,雄性蟲腹部有條溝,雌蟲就嵌在裡面,它們

成雙成對

寄生在宿主的肝臟內,在血管內產下大量受精卵。蟲卵沉著在宿主的肝臟、腸壁等組織,形成蟲卵肉芽腫,導致肝脾腫大、腸壁纖維化、肝硬化和腹水。至今在國內,仍有很多人感染血吸蟲病,希望我們有朝一日也能永久告別這種可怕的寄生蟲病。


日本血吸蟲也叫日本分體吸蟲,圖中外圍的是雄血吸蟲,內側被抱住的是雌血吸蟲。圖片:Guranpyi / wikimedia


中華肝吸蟲又叫華支睾吸蟲,也是常見的人體寄生蟲。肝吸蟲的第一宿主是淡水螺類,第二宿主是淡水魚,人吃了未經煮熟的淡水魚就會被感染。重度感染者可出現消化不良、上腹隱痛、腹瀉、精神不振、肝臟腫大等癥狀,嚴重者會發生膽管炎、膽結石以及肝硬化等併發症,慢性感染還會增加患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機率。

肝吸蟲在日本也已被消滅。


其實還是那句話,病從口入,管住嘴別生吃淡水魚就行,比如風波不斷的「淡水三文魚」

虹鱒

(煮熟吃就沒問題)。


恐怖如斯絲蟲病


另一種可怕的寄生蟲當屬絲蟲。絲蟲是線蟲動物門裡的一大類寄生蟲,由絲蟲引起的疾病統稱

絲蟲病

。絲蟲病的可怕,在展板上就可以看到。


蟠尾絲蟲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熱帶地區,通過生活在河川邊的蚋(ruì,小黑蠅)叮咬人體傳播,進入人體後移動至皮膚、眼睛等器官,引起蟠尾絲蟲病,又名

河川盲、河盲症

。人是蟠尾絲蟲的唯一宿主,被感染後會出現瘙癢、皮下腫塊、眼部病變甚至失明,由蟠尾絲蟲引起的失明是

全球第二大感染性致盲,僅次於沙眼


淋巴絲蟲是一類由蚊子傳播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則會引發

象皮病

。通過蚊子叮咬,淋巴絲蟲進入人體,在淋巴系統內繁殖,阻塞淋巴管,使人的手臂、大腿、陰囊發炎,

腫大如象

。世界上約有1.2億人感染淋巴絲蟲病,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就是在被流放時感染,被這種疾病所困。展板上還有葛飾北齋畫的一幅男子感染絲蟲病導致陰囊象皮腫,不得不抬著走的漫畫。


百聞不如一見


這塊區域還有一個互動板,用電子顯示屏展示了日本和世界範圍內不同寄生蟲病的病原體形態、過去和現在,人們可以看到寄生蟲防治工作的進步和成效。


二樓還有一個房間,展示的是日本寄生蟲學的

研究歷史

,從江戶時代到平成時代的不同研究者皆有記錄,科學家們早期用的顯微鏡、玻片、研究記錄、手繪圖、文獻和專著都有展示。感謝這些先驅,讓我們知道了更多關於寄生蟲的知識,知道怎樣去預防和治療寄生蟲病,做到知己知己,百戰不殆。


左右滑動查看,早期寄生蟲研究留下的各種文字和實物記錄。


此外還有賣寄生蟲周邊和書籍的小店,可惜不能拍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目黑寄生蟲館的網站看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

小而精緻

的博物館居然是

免費

的,真是業界良心。我想了想還是在門口的捐款箱投了點錢,略表心意。


總而言之,如果你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能接受寄生蟲的存在,願意去了解它們,強烈推薦去東京時留出一兩個小時前往參觀。當然,去之前不妨查好路線和開放時間,做好功課哦。


目黑寄生蟲館主頁:https://www.kiseichu.org


開放時間:上午10:00~下午5:00(周一、周二、新年前夜閉館)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圖文均來自物種日曆作者@三蝶紀。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毒液」也寄生……所以寄生蟲能帶來超能力?



總過敏?可能是體內寄生蟲不夠多


那些年我們吃過的美味蠕蟲

?

?

?

?

?

別忘了給物種日曆加星標喲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現在,身處美利堅,也能直接買到《物種日曆》了
那顆,就是汪星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