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換誰是項羽,都得對韓信看走眼啊

換誰是項羽,都得對韓信看走眼啊


作者:

張嶔


本文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字數:2584,閱讀時間:約7分鐘




身為賺了後世不少同情淚的西楚霸王,

項羽一樁蠢到進博物館的錯事,就是錯看了韓信。

韓信,這位未來「西漢三傑」之一,古代戰爭史上的神級軍事家,卻是最早投奔項羽的老員工,然後項羽一路征塵上,他更是扛槍站崗,天天在項羽眼前晃蕩。可他那滿身軍事才華,卻到底沒入項羽法眼。反而在受了無數白眼後,負氣投奔了劉邦,然後親率千軍萬馬殺回來,終於把這「前任領導」活活懟死在烏江——

楚漢爭霸的熱血對決,烏江自刎的悲劇時刻,就是項羽 「看走眼」惹來的嚴重後果。



「看走眼」的項羽,自然也受盡後世吐槽,就連現代好些管理學專家,也常搬出項羽當反面教材。不過,倘若讓項羽本人來說,哪怕見識了韓信智如泉涌的軍事才華,他恐怕也要喊出滿肚子冤:

換誰是我,都得對韓信看走眼啊!


一:不入眼的韓信


項羽為什麼會對韓信看走眼?這就要先明確一個事實:

項羽看不上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因為自己軍事水平差嗎?


這話就開玩笑了。當韓信還在受胯下之辱,然後奔波於各路諸侯求飯碗時,少年成名的項羽,已經跟隨叔父項梁舞槍弄棒了。當韓信只是項羽軍中的扛槍小兵時,

少年成名的項羽,更是上演了破釜沉舟的巨鹿經典,把二十萬虎狼精銳殺得崩盤。

其發揮機動優勢雷霆一擊的能力,早已是爐火純青的境界。



可是,

恰是項羽這樣身經百戰,且早已戰場封神的名將,只要翻開菜鳥韓信的簡歷,必然各種不靠譜的感覺湧來:

什麼?你說你懂兵法,可從沒拜過哪個名師,正經教育都沒受過!什麼?你來投奔我之前,從來沒有參加過實戰?什麼?你跟人動手都不敢,還鑽過人褲襠?什麼?你說你是軍事天才,能助我一統天下……


這就像一個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江湖,突然遇到一個簡歷不靠譜,滿嘴遠大理想的年輕人,看不上眼,那是正常第一反應。


所以在韓信悲催的早年坎坷里,對他看不上眼的,可不止一個項羽。

後來他剛投奔劉邦時,劉邦麾下的樊噲等老將們,也都對他看不上眼。哪怕韓信已登壇拜將,對他也曾各種不服。甚至,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劉邦,以《史記》的形容,最早也是「上未之奇也」——

沒覺得韓信有什麼出彩的地方,照樣也是看不上眼。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說,項羽錯過了韓信,白白把韓信「推送」給劉邦,只能自己命苦,並非是領導能力問題?


這事兒,就得說說項羽比劉邦,一個實實在在的職場差距:

別管看上眼沒看上眼,您給人機會沒?


二:給機會的劉邦


乍一看去,早年不得志的韓信,在項羽的陣營里,其實比在劉邦陣營更有機會。


後來韓信投奔劉邦後,開始做的是治栗都尉,也就是管糧草的軍官。

這是個出名的冤枉活,干好了是應當應分,有什麼重大貢獻,劉邦也未必看得見。

稍微干不好,就有可能掉腦袋,又累又憋屈。



而早年韓信在項羽陣營呢?做的是郎中,那可是項羽身邊的侍衛,表現機會每天一大把。

何況韓信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卓越的戰略規劃眼光,只要項羽碰上大戰惡戰,積極工作的韓信,很可能給點陽光就燦爛。被項羽提拔重用?理論上近在眼前。


但結果呢?韓信在項羽處,確實很努力,努力到「數以策干項羽」,以他的能力,每次謀劃,當然都能正切中要害。但然後就是「羽不用」——

你說的再對,表現的再積極,第一印象對你惡劣的項羽,就是看不上你,

只能跺腳離開,翻山越嶺去投劉邦。


而在看似更沒機會的劉邦處,情況就不一樣了。


和項羽一樣,劉邦也不喜歡韓信,給他安排的工作,看上去比「郎中」更憋屈。但有一樣,

劉邦這邊卻比項羽靠譜:哪怕看不上你,對你的工作,也要實實在在的評估。


於是,憋屈著工作的韓信,把劉邦大軍的糧草運輸,管理得井井有條。然後就被劉邦的左右手蕭何原原本本看在眼裡。接著不停深談交往,韓信那隱藏已久的驚艷才華,就這樣噴薄而出。終於叫蕭何以「月下追韓信」的狂飆速度,先把心灰意冷的韓信穩住,再去劉邦跟前據理力爭,終於叫「看不上」韓信的劉邦,做出了驚人的決定:

把這個沒指揮過大戰且滿嘴大話的韓信,直接提拔成大將軍。

然後,就有了韓信暗度陳倉,逐鹿中原的神跡。


後人說起這事,無不感嘆劉邦勤於納諫,用人精準。其實,這確實個實實在在的人力資源學問:一開始看不上韓信不假,但劉邦信蕭何,尤其相信蕭何那毫不摻假的業績評估——蕭何說韓信行?那韓信一定行!


看走眼沒關係,只要業績評估靠譜,任何人才都不會錯過。


但項羽之所以錯過韓信,卻不止是業績評估問題,更有一個更重要的管理學問:人才上升通道問題。


三:有「通道」的漢營


項羽團隊與劉邦團隊,都是以老鄉為班底。所以優點很相似,遇事都很抱團。

但缺點更相似——很排外!


比如劉邦的心腹戰將,各個都是沛縣老鄉。初投奔劉邦的韓信,就曾受了不少排擠,與他類似遭遇的,漢初的牛人里也不止一位,像未來的西漢宰相陳平,投奔到劉邦處後,什麼事情都沒幹,就被人告了一堆黑狀。

如果不是劉邦明事理,差點就稀里糊塗背黑鍋。



而項羽這邊的情況,卻是更嚴重。他麾下的龍且季布鍾離眜等人,基本就是衝鋒陷陣的核心力量。

戰略決策的大權,就是「亞父」范增把持。外來人才想冒頭?那是相當的困難。

不信就看鐘離眜,他是項羽的心腹戰將,更和早年韓信是至交好友。那韓信有沒有通過鍾離眜的舉薦,得到項羽的重用?當然沒有。認識鍾離眜都白搭,只能離開。


所以長期以來,項羽團隊的核心力量,一直都是「扳結」結果。

於是「亞父」范增連病帶氣去世後,就沒了出謀劃策的人。

龍且等人戰死後,衝鋒陷陣更沒了人。「四面楚歌」一唱,整個楚營救稀里嘩啦,曾經的英雄無敵,秒變眾叛親離。


劉邦這邊呢?有排擠,有老鄉關係,

但比項羽陣營強得多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包容:

不被喜歡的韓信,可以得到夏侯嬰的力挺,可以被蕭何與夏侯嬰一道追回來。曾背黑鍋的陳平,也可以得到魏無知的推薦,哪怕劉邦被閑言碎語蒙蔽,差點惡治陳平時,魏無知依然能理直氣壯站出來,幾句話還陳平清白。不管這個團隊會犯多少錯,但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只要認真做事,就有一條穩定的上升通道。


韓信,是通過這個「上升通道」嶄露頭角的,然後還有陳平,陸賈,叔孫通……

那麼多的人才,都是類似的方式匯聚在劉邦陣營,然後以人才濟濟的合力,助劉邦贏得天下。



以這個場面說,楚漢戰爭之後,

多少失敗的梟雄,其實都是心懷著劉邦,卻最終活成了項羽。


而看似奇蹟的楚漢戰爭,也恰印證了這個永不過時的真理:只有一個有正確業績評估,且擁有穩定人才上升通道的團隊,才可以在任何殘酷的對決里,如願笑到最後。



貨棧新品上市!


(猛戳下圖,進入貨棧首頁可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唐代竟然就有聖誕節?而且還放三天假!
吐蕃兵臨城下,大唐是如何死守陝西的?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