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稱呼全世界的發音都一樣,春節回家你叫對了嗎

這個稱呼全世界的發音都一樣,春節回家你叫對了嗎


文章底部有驚喜,


走過路過別錯過!



「肩上的行李來不及放下,身上還披著厚厚的雪花,熟悉的家門前心理想個啥?脫口而出一句:媽,我回來啦!」


(欲看文章,先看視頻)



視頻不過癮


精彩向上劃


不知道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大家都看了沒?

看春晚可以說是北方大多數家庭必備的過年環節之一,當然看鑒君家也不例外。

雖然面臨著選擇的多樣化,和節目越來越沒有意思的質疑,但作為一種傳統,全家一塊看春晚守歲依舊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今年讓看鑒君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目是一首歌曲——《媽,我回來了》,

「肩上的行李來不及放下,身上還披著厚厚的雪花,熟悉的家門前心理想個啥?脫口而出一句:媽,我回來啦!」

簡單的歌詞中一句樸實的話,道出離家的遊子與家人團聚時的真切心情。作為千千萬萬個北漂遊子之一,每年一次的全家團聚對看鑒君來說顯得彌足珍貴。


儘管通訊發達的今天,可以隨時隨地和爸媽聯繫,

但是當面喊一句媽媽的幸福感是什麼也替代不了的。

那麼喊了這麼多年「媽媽」、「母親」你知道她們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嗎?



據統計,假設一個人從2歲開始學會叫媽媽,那麼到48歲,

他大概會叫49萬次。

那你知道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都會喊自己的母親為「媽媽

呢?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嬰兒在吸乳後,便會砸砸(zá )嘴,發出ma ma ma的聲音,而母親則需要根據不同的情境,來理解它的含義,滿足孩子需求。久而久之,

就在小孩的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無論是想吃東西還是想玩,都會喊「媽媽」。



而「媽」這個字,在《廣雅·釋親》中解釋為「媽,母也。」是對母親的口語稱呼。《康熙字典》的解釋為

「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

從造字上來看,是由「女」和「馬」合成。

媽對待子女和藹可親,甚至有些子女小時,可以將母親當馬騎著玩,因此「媽」者,即可以當「馬」騎之「女」也。


同樣, 「媽媽」也被稱之為母親。而「母」,是一個象形字。在《說文解字.女部》中,

「母,牧也。從女象褱(huái )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在甲骨文中,它是這個樣子


它是在「女」字的胸部位置加兩點指事符號,表示婦女因生育而發達的兩乳。



在古代,我國北方的子女通常對母親稱之為娘娘。《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就寫到

「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

而在南方,人們則習慣稱自己母親為「老媽子」,表示一種親貼。



那麼你又怎麼稱呼媽媽呢?



看鑒問答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母子情深的畫面是什麼?

看鑒App過年送Vip!


掃碼關注

即可領取會員福利!


(文字表——中式美學設計,男女單款、情侶款


戳下圖即可入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有獎 |這家「國瓷」參奧運,上太空,外國人很熟悉,國人現在才知道
歪果仁你們錯過的何止一雙筷子!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