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浪地球》不合科學邏輯,但超脫常識是文學特權

《流浪地球》不合科學邏輯,但超脫常識是文學特權


▲《流浪地球》劇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流浪地球》劇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讓科幻回歸文學,讓科幻電影進入主流,讓中國孩子敢於夢想。

  一個叛逆的、21歲的年輕人,離家出走,偷開姥爺的工程車去「透透氣」,沒想到誤打誤撞拯救了地球和人類的命運。這你能想到嗎?想不到說明你還沒有去電影院看近幾天最火的一部電影。


  中國首部以太空歷險為背景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大年初一上映,首日票房超過2億元,大年初四晉級為總票房第一。根據電影專業媒體預測,這部電影的票房可能會達到53億元,進入中國電影史上單片票房總收入前三名,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片」。


  《流浪地球》的故事設定在不遠的將來,太陽物理髮生急劇變化,將在短短100年後發生膨脹成為紅巨星,吞噬地球軌道。為此人類組成聯合政府,決定在地球上建設巨大的推進器,「開動」地球告別太陽系,駛向比鄰星。


  不過,朋友圈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兩極分化的。科幻作家朋友們大呼過癮,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批評者則頗為激烈,直言稱「不及格」,是「爛得不能再爛的渣片」,是「反人類」。有位科學家朋友最有趣,他一邊「熱淚盈眶」,一邊覺得「乏善可陳」,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這些反應可以說頗具代表性,因為「中國科幻電影」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陌生了。

  自從《2012》《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登陸中國電影市場後,我們才逐漸認識到科幻電影,在好萊塢也是一個主要類型。這得益於五六十年前「美蘇爭霸」時阿波羅登月計劃掀起的美國人民對科學和科幻的熱情,當然更得益於歐美悠久的科學傳統,從凡爾納以來的科幻文學傳統。


▲《流浪地球》劇照。圖片來源/新京報

▲《流浪地球》劇照。圖片來源/新京報


  科幻是一種文學。對於這個定位,很多批評者可能尤其是科學家朋友可能不是那麼清楚。所以很多人吐槽《流浪地球》的一些科學設定,如「重核聚變」是偽科學、「地球被木星引力俘獲」不合理,這都是過度地把科幻等同於科普了。


  美國的科幻電影延續好萊塢大片「唯恐天下不亂」的傳統。比如《2012》的靈感取自瑪雅文明考古里的一個錯誤概念,又加上了「中微子性質發生變化」這樣一個極不靠譜的設定,就把地球幾乎給毀滅了。毀滅世界是科幻作家們的一個樂趣,只有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才凸顯人類在宇宙中孤獨不安的困境,凸顯人性在各種矛盾之中的掙扎。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叫作「強行科普」,就是借用流行話題來展開比較有趣的科普解釋。對於從事科普工作的我們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很有利的切入方式。不過對於買票看電影的觀眾來說,我們可不能要求他們是準備接受科普教育才去買票的。就像《星際穿越》一樣,在電影院里能夠感動觀眾的,一定是悲歡離合的人間真情故事,而不是「最權威的引力科學顧問」或「史上最準確的黑洞形象」。


  讓科幻回歸文學吧,讓觀眾在電影院里歡笑、感動和流淚。哪怕出了電影院門口,他們就匆匆忙忙奔向飯館,看電影時那一刻的感動一定還留在他們心裡。這才是作為娛樂、作為文學的電影最重要的。


  所以說,雖然《流浪地球》的設定「不符合科學」,但是就像年輕的劉啟一樣,科幻作家們天然就應該擁有「在宇宙中違規開車」的權利。只有放開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們才能夠設想出將來人類在宇宙中歷險時所遇到的艱難挑戰和預料不到的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把人類逼到宇宙最絕望的旮旯里」的困境,拋開一切顧忌,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孤注一擲地投入全部力量,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出來人類的創造力。


  就像《星際穿越》,還有美國至今大受歡迎的《星際迷航》等科幻大片,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總是年輕人,《流浪地球》也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輕一代人身上。只有敢於夢想,才能突破窠臼,實現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其實,劉慈欣的同名原著只是一部中短篇小說,能夠改編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電影,已經令我們非常意外、大開眼界。電影的科學設定或許存在不少科學硬傷,故事情節設定可能還不盡合理,演員的表演還略顯生硬,不過這都沒關係,重要的是,「科幻電影」這個類型從此擠入了春節強檔,讓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們開始思考地球、太陽和人類的命運。

  編輯 肖隆平  實習生 鄧海瀅  校對 劉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工程院:呼籲對基因編輯嬰兒給予最嚴格隱私保護
邊緣化的科學史學科 事關「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