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智能化浪潮,會打翻每個人的工作飯碗嗎?

智能化浪潮,會打翻每個人的工作飯碗嗎?

網友給校長出了個題目:智能化,機器人普及,造成就業崗位急劇減少,生存艱難,繼而生育意願減少,人口萎縮。民族前途堪憂,怎樣破解

啊?這好像是有點聯繫的兩個題目。




先說智能化是否會造成就業崗位的減少吧。



猛一看確實如此,智能化生產,用的機器人,由於有AI加持,未來機器人會越來越「聰明」,自然能替代人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這叫「機器」吃人呀。



但是觀察現實,好像並不那麼恐怖。工業革命以來,機器效率越來越高,但是

隨著工業化的普及,卻吸納了越來越多的勞動力

。什麼原因呢?


先用個身邊的例子幫助理解吧。現在家家都有洗衣機,過去的洗衣機僅僅減輕了人的勞動,洗完還要擰乾,晾乾。現在的全自動洗衣機,設定好程序就完全不用管,有的還帶烘乾功能,幫助你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你相當於在這段節約的時間內「失業」了。



怎麼辦?你會無所事事嗎?當然不會。你曾經有許多夢想,但是被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必做的事忙得喘不過氣來,現在由這些家用電器代勞了,你有閑暇了,你可以發掘自己的潛在能力了。



坐下來,一杯清茶讀讀書,陶冶一下情操;或者,為自己的職業前景做個規劃,現在學點外語,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出國當個專家什麼的;拿起麥克風練練,看自己有沒有歌星的潛質;提筆作兩幅畫,或者寫一幅字;也可以俗一點,約上三五朋友,或打麻將,或者聊聊天也行。




你可能覺得越來越忙,時間還不夠用呢。



社會也是如此。

工業化效率確實越來越高,不斷有崗位消失了,主要是低端崗位。

但是社會隨後創造出更多的崗位,產業鏈越拉越長,需要的人手越來越多,很多新崗位都招不到人,這可不是玩笑話。


看看當年,英國以千萬級人口搞工業化,已經滿世界找市場;而後美國蘇聯以億級人口搞工業化,工業化又上了一大級台階。今天美國歐洲各有3-4億人口,可是已經支撐不起全部的產業鏈了。中國以十億級人口闖進了工業化陣營,那正是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至今美歐還在打擺子呢。





有什麼不同嗎?當年英國起家是紡織業為主,帶動起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同時帶動起軍火工業。到了美蘇爭霸時,新起的產業豐富多了。宇航、航空、汽車、電子產品、軟體、互聯網等等,人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需要的工業人口也大大增加。基本上,現在沒有十億人口的國家,就不要談什麼完整的產業體系了,你沒人填進去呀。


  


其實現在都能看出來,十億級人口的國家也開始不夠用了。隨著新產業不斷湧現,中國的低端產業也開始外溢。

今後人類只能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相互協作,沒有一個國家在二十年後還敢說:我有聯合國認可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那麼機器人擠掉人的工作是多餘的擔心嗎?當然不是。從全社會的角度說,這類新產業,機器人、AI(人工智慧)、無人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確實擠掉不少人的工作,但是它們本身又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這是很明顯的。



當初這個物流自動分揀的視頻,讓很多人擔心會讓大量物流員工、快遞小哥失業,可是隨後美團、餓了么崛起,一下子吸納了海量送餐人力,其從業規模是快遞物流業的幾倍!



所以不用太擔心自動化、機器人會取代人力,總是會有新的行業、服務模式誕生。



其實問題的實質是,社會變化越來越以加速度的方式進行。

上世紀四十年代生人,多數一輩子就一個工作,你是工人,可以干一輩子,不同的是你的技藝越來越熟練,從徒工干到八級工,從十八元的工資漲到七八十或者一百多元。至於你的前輩,多少代人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幾代人無變化。但是五十年代以後的人開始面臨變化,多數人工作期間還要重找工作。到今天,90後的人們輕鬆聊起,這是我的第N份工作。


另一方面,工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

解放初期的工人,其實小學文化也能應付的;現在的數控機床,得有高中文化知識吧?我有個親戚,看著孩子一天玩電腦,找不到好工作,急了。對孩子說,你喜歡電腦,那就搞軟體吧,工資也不低呢。孩子嘴一撇,你懂什麼?寫軟體還要學外語呢。唉,可憐天下父母心呀,但是知識確實跟不上了。現在當個乞丐,也得有個二維碼,要不然還真討不到多少錢。富於同情心的年輕人身上沒現金呀,你說這咋整?



所以擔心被擠掉工作是很現實的,如果你不能不斷學習新知識,你現在的崗位將來確實會被社會淘汰掉,維持不了你的一輩子。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新工作要的知識儲備越來越高。

不是機器人要擠掉你的工作,而是惰性,懶於再學習會使你失去尋求新的工作的機會。




在校學習的那幾年,即便你認真學習了,即便你是個博士,恐怕學的知識管不住你的有生之年,這就是快速發展的工業化社會的殘酷現實。我是50後,完整經歷了改革開放全過程。當年在北京,賣大碗茶也能致富,現在看簡直是神話。後來是三來一補,緊接著是家電業。家裡是四喇叭錄音機換成錄像機,還沒看幾盤帶子,碟機就出來了,VCD還沒擦幾次灰塵呢,DVD又來了。90後的家中還有這些玩意嗎?



拿著智能手機刷屏的人,認得四喇叭錄音機嗎?



所以問題是,機器人,智能化沒有造成就業崗位的減少,它們還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只是你能不能在不斷創新的環境中更新自己的知識,設法尋找更好的崗位。不能,今後就只有當收銀員了。就這也很難說,馬總不是在搞刷臉無人商店了嗎?

好了,再說第二個問題吧。



很明顯,快速變化的工業社會造成很大的生活壓力,結果生育意願減少,人口萎縮。

民族前途堪憂,怎樣破解?





挺現實。



我們對人口規律還是不夠理解,生產力跟不上人口增長那是農業社會的事情。當年即便不搞嚴格的計劃生育,搞個二胎正好,三胎多了的辦法,人口最多不會超過15億,很可能就在14億,當然前提是大力推進工業化。而

工業社會的人們更願意享受生活,其實生育願望不高

,前面多少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生於農業社會,談起人口那是談虎色變。上世紀八十年代有觀點認為,人口的增長會吞掉生產力的提高,中國只有在維持七億人口的基礎上才能儘快趕上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可是當年人口已經超過十億。現在看清了,人口多才能滿足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人口的要求。由於工業化,解決糧食問題並不困難,有個十四五億人口很可怕嗎?



時代的限制,責備前人並不能解決問題。



沒有了人口紅利怎麼辦?這其實也可能是一個工業時代不能理解後工業時代的憂慮,就像上段文字寫的農業時代的人不理解工業時代人口規律一樣。過了人口紅利時代就不能發展了嗎?難道沒有知識紅利嗎?這幾百年的工業化,僅僅是因為捲入工業化的人口增加才取得的進步嗎?其實

主要是知識的增加,技術的進步取得的成就





當然,從民族利益出發,保證現有的人口還是必要的,人口萎縮現在正在進行時,我們能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當然有可能。



現在人的生育願望減低一方面是工業化社會造成的,但是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有總和生育率1.8呀,我們現在的1.2確實有出現人口斷崖的危險。畢竟由於意外死亡,一對夫婦總和生育率應該在2.1才合適。其實另一個原因就是發展造成工作人口壓力過大,什麼房子車子票子,誰嫌多?結果背上房貸,壓力過大,不敢要孩子。據說壓力大精子質量差,那也算一個問題吧。





不過工業發展有其規律,現在我們是追趕型,看到兩位數的發展很習慣,6.5%的增長已經不太習慣。其實隨著經濟發展追上發達國家,前面是「無人區」,經濟每發展一步都要探索,這時你能有2-3%的發展速度就偷著笑吧。隨著經濟發展減速,工作穩定性會增加,人們的生存壓力大大減輕,社會保障程度又大大提高,人們的生育願望將會有所恢復。



這大約是什麼時候?一般規律,完成這次經濟轉型,又沒有大的技術革命爆發,那就

進入後工業化時期,這個時間段在2025-2035年之間

。特點就是人們收入進一步提高,生存壓力大大減少,社會保障更加完善,勞動時間普遍是每周低於40小時。



當然,這段時間內(從現在到2035年)人口減少還是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有相應措施(主要針對育齡婦女的保護和兒童保障),可以減緩這一過程。其實

最關鍵的,還是提高全民族教育水平,更多地利用教育紅利,提高生產效率,彌補人口紅利的喪失。

民族的前景還是很好的。



中華民族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其一貫重視教育的傳統,都要擔心民族的未來,那叫其他民族還怎麼活?

原創不易,覺得老蔣文章還不錯,可以推薦給身邊的朋友!

順便說一下,這是鐵血網創始人老蔣(人送外號蔣校長)新開的一個公眾號,深度講解大國博弈,解析國際時局,還會聊聊武器裝備,喜歡時政軍事的老鐵們可以關注推薦一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洞察 的精彩文章:

股價暴跌10%,蘋果做出的這兩個選擇,中國人偏偏不買賬
外媒爆出的一條假消息嚇人一跳!清華博士:中國沒有撒幾百億,真相是...

TAG:環球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