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飛 2500 年,換 1 個太陽,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出的故事

飛 2500 年,換 1 個太陽,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出的故事



圖片:《流浪地球》

大年初一,國產電影的春節檔如期拉開序幕,如之前大部分人所猜測的,《瘋狂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和《流浪地球》分別佔據了首日票房的前四名,貢獻了 14 億票房中的 80%。


圖片來源:貓眼票房專業版

其中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票房暫居第四的《流浪地球》,在上映當日,它的評分就來到了 8.4,作為一部

國產科幻電影

,這個分數意味著什麼,不用多說。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有趣的是,春節檔中的另一部電影《瘋狂外星人》,也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同一個春節,兩部大賣的電影都改編自他的作品,劉慈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創作者?


知友眼中的劉慈欣

知友、科幻作家

@

陳楸帆 

說劉慈欣是個甘於寂寞的人:


很低調謙和的一個人,說起許多科幻軍事的東西滔滔不絕,有點嗜酒,曾經在阿壩的四姑娘山下喝到半夜(似乎每次都要喝到半夜)。

他的腦子裡似乎裝著無數宏大神奇的創意,但同時,又極其矛盾保守精明,這從他接受一些採訪可以看出來,他不太願意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態,哪怕再多人用金錢誘惑他,唯一可能性是給他女兒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早年曾發表過「科幻怎麼可能是文學」的論調,但同時又會一再強調科幻需要走向市場,獲得更多的商業價值……

他是個甘於寂寞的人,至少現在看來,他還是那個娘子關發電站里的工程師。

另一位知友

@Leon

 覺得劉慈欣給他的感覺是矛盾的。


大劉給我的感覺,像極父輩那個年代的工程師,低調、樸實、有些體制化,帶有略顯沉重的時代烙印,又蘊含著鮮活的追求和執著,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大劉的思維清晰而敏銳,邏輯縝密,善於聯想和歸納,思考問題很系統,比現在很多職業的科研工作者都要強——現實中,很多科研人士有多年專業知識的積累,但思維能力並沒有達到很高水準。大劉的這種能力,我想一方面得益於常年的寫作訓練,另一方面和他曾在娘子關電廠從事技術工作也有關係。

知友、導演 

@寧浩

 說

劉慈欣老師是一個色彩比較多的創作者:


他有很多種的味道,他有天真的部分,也有黑色的部分,也有荒誕的部分,還有那種史詩式的悲情浪漫的部分。

劉慈欣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創作者,我們很難從旁人的隻言片語中獲知,不過好在創作者用作品說話,我們可以讀讀他的小說,看看根據他的作品改編成的電影。

有人說口碑爆炸的《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真的是這樣嗎?時間和觀眾,會給我們答案。

(戳「閱讀原文」查看原問題)


我看過的最好的中國科幻電影

如何評價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


知友:逝水

(2500+ 贊同,航天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我本人是科幻迷,一名現實世界的航天工程師,業餘科普作家,也試著想寫點科幻文學。

下面就從一個看電影的科幻迷和專業角度兩重身份出發,寫一些看了這部電影的一些觀感,以及自己聽到和想到的瑣碎想法。

觀眾視角

電影兩個半小時,我是一點沒走神的看完的,全程無尿點。總體評價:

好看!

整體製作水平,在好萊塢中等水平以上,我認為可以打 8.8~9 分,我會給自己所有認識的朋友推薦這部影片。

在中國科幻電影中,毫無疑問是我自己看過最好的,當然中國科幻片也沒幾個,《霹靂貝貝》當年好像挺火,現在看來差距太大;《珊瑚島上的死光》我在中學時代讀過小說,故事不錯,改編的電影就沒看過了,聽說很一般。

即使不說科幻電影,就拿中國電影來說,這部電影也能排在前面,故事講得真不錯,情節總體上很緊湊,幾條時間線穿插敘事,不胡編亂造,沒有大家擔心的自 High,畢竟大劉故事的內核在那裡撐著呢。

相比較而言,今年的幾部大片,《邪不壓正》、《影》我覺得都不如《流浪地球》好看。和好萊塢大片對比的話,個人覺得不如《星際穿越》好看,和《火星救援》差不多,比《湮滅》《全球風暴》這些要好。雖然我喜歡變形金剛,但最近上映的《大黃蜂》也一般。

當然,和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之類的史詩巨作,還是有差距,主要是差在電影的深度上。雖然電影」流浪地球「是個好故事,但內核其實還是英雄拯救地球,父子親情、希望與堅持,並沒有涉及更深刻關於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再講下去就要劇透了,先寫到這裡。

劉慈欣的作品我基本都讀過,個人最喜歡的是「球形閃電」,和「三體」,後者在中國已經無人不知,前者好像還真的不那麼出名。

我一直以為這兩部作品會先改編成電影,至可惜《三體》電影的製作過程似乎不那麼順利,作為科幻迷,雖然期待,卻寫希望真的不要糟蹋了這麼好的一個大 IP,如果拍不好,寧肯晚一些拍出來。

《流浪地球》的故事當然也很好,只不過我沒想到這個故事能拍成電影,畢竟場面太過宏大,一個兩千五百年的故事,一個整個地球變成飛船的故事,真的不好下手吧。

雖然不懂電影,但畢竟這些年幾乎所有的科幻大片都沒錯過,就說最宏大的星際穿越,其實故事的內核是一位父親和女兒,各種穿越蟲洞,看起來過癮,但其實場面也不見得比《後天》,比《2012》更壯闊多少,畢竟只是一艘飛船在宇宙空間穿梭。

可是你要表現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穿越太陽系,可真不難么容易。雖然我也是星戰迷,但《星球大戰》里一把光劍砍來砍去也讓人有些厭煩了。

看到《流浪地球》里那些 CG 特效,在我一個電影外行看來,很過癮。當時心裡想是不是有好萊塢團隊參與制作,後來郭帆導演講,還真是中國團隊自己想了很多力大出奇蹟的辦法拍出來的,這一點值得點贊。

科幻視角毀滅地球的若干種方法

航天是個大工程,電影也是。好萊塢已經有很多非常先進的電影製作工具,郭帆導演在之後見面會上特別講了這定。我不懂電影,所以沒記住他提到的那些軟體、工具的名字,不過道理都明白。

我們搞工程的特別清楚儀器設備的重要性,你要是每個頻譜儀,怎麼測試通信設備,要知道世界上最先進的頻譜儀都是安捷倫的,一家美國公司。

所以說,力大出奇蹟這種事,值得敬佩,但不值得學習,要能夠持續出好作品,沒有一個完整配套的產業鏈是不可能的。

電影行業我以為是比較開放的商業市場,沒想到中國和美國差距也這麼大,當然這也可能是製作經費所限吧。

地球雖然美麗,但其實人類這個美好家園非常脆弱。在各種科幻作品中,已經設想過很多種毀滅方式。

這張圖幾乎窮盡了目前人類能夠想到的所有能夠滅亡人類的原因,《流浪地球》設想的原因是太陽膨脹,吞沒地球,在這張圖的左下角中。不過,我總覺得,最後真正滅亡人類和地球的原因,是現在的我們根本想像不到的。

科幻與想像力


人類每次對自己渺小的證實,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的進步。

——FRANK HERBERT 《沙丘》

人類的想像力總是有限的,事實上我們無非是依據現實中已有的東西,推測未來,一切想像中的事物都有現實世界的參考。

比如電影中出現的飛船,自從庫布里克在電影《2001:太空救援》中使用了這一構型,後來的太空科幻電影,就大量採用了類似的設計,畢竟這是一個既符合現有科學規律,又有視覺美感的一種方案。

在科幻電影中還出現了很多千奇百怪的飛船設計,有一個老外把他們集中到一個圖裡,如下圖所示,真是壯觀。這張圖得放大了看,密集恐懼症患者請繞行。

人是否能夠理解和自己完全前不同的生命、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科幻作家萊姆的小說《索拉里斯星》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萊姆本人就是波蘭的航天協會主席。


小說里,構成海洋的膠質體有許多奇妙的物理化學性質,然而當宇宙飛船把它帶走後,這些膠質體就變成毫無特點的一團灰燼。人類幾百年研究索拉里斯一無所獲後,有悲觀者提議將這個星球炸掉。

這種思維方式很危險,對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的處理方式是毀滅。提議者真是氣急敗壞。這個情節並非空穴來風,當年西班牙教士被瑪雅人講述的天文知識嚇得目瞪口呆,斥之為魔鬼的學問,把所有的瑪雅書籍付之一炬,殘存下來的瑪雅文字書寫的書籍好像只有兩三本,給破譯工作造成極大困難,到現在仍未成功。

電影結束之後的討論中,製片人龔格爾發言,他請大家支持這部電影,也請大家對可能的寬容。我恰好坐在國家天文台李然研究員的背後,很贊同他的發言(未經過李然老師審核):


看電影時,我不會把自己當做一名科學家,就是享受電影帶給我們的享受,這一點,《流浪地球》很好看。從科學角度,我會看電影的邏輯是否能夠說服我,這部電影同樣做到了。

客觀地說,看完電影再細想,其實《流浪地球》確實有一些 bug 的,有些是為了情節的需要,不盡合理;有些可能是編劇考慮不周或者交代不清楚。但這些缺陷能接受,哪部科幻電影沒有 Bug 呢,瑕不掩瑜。

說到這裡,美國科幻電影都會請很專業的專家作為顧問,比如《星際穿越》的顧問基普索恩,那可是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科學家。同名科普圖書恰好就是李然老師團隊翻譯的,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科普書。

科幻與科學

我不清楚《流浪地球》創作團隊中是否有科學家顧問,但從科學家角度,也應該更加積極的參與到科幻電影的創作中去,這絕對不是不務正業。當下中國,恐怕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還都沒有這個想法或者機遇。

科幻在中國其實一直是一種很尷尬的存在,科幻文學很長時間是作為兒童文學的一部分存在的,在作協,科幻作家只能參加兒童文學組的活動。中國社會一直以一種很功利的太多看待科幻文學,這可能是收到蘇聯的影響。

科幻被看做一種教育手段,這不能說有什麼不好,但文藝作品本身可以和單純的就是好玩,有趣。劉慈欣的和很多人認為科幻小說可以預測未來,但科幻作家劉宇坤和劉慈欣的觀點不同,他認為:


科幻小說對未來的預測從來沒有太大的用處,科幻小說中對未來的預測有 99% 完全錯誤,就算是偶爾是對的,也是大方向上對的,細節上完全錯誤,科幻其實對科學的發展沒有多少的預測能力。

這是為什麼呢?

我幹了很多年的技術工作,以前做專利法和商業秘密的訴訟方面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算是技術發展的歷史學家吧,或者說半歷史學家。我發現,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科技發展的方向是很難預測的,因為在每個時代,同樣的問題都有很多的人在從不同的方向去解決,你很難在當時預測出哪一個方向會有突破,但在十年、二十年後再回顧時,你才看到除了那個突破口之外其他的方向都不可能。

就像《黑天鵝》的作者所說:人常有一種錯覺,我們經常會把偶然連起來講一個故事,讓歷史看起來像是必然如此,但事實並非這樣。比如,1900 年的紐約街頭已經有很多車了,其中大概 38%是電動車,愛迪生就是電動車的重要推動者,還有 40% 的車是蒸汽車,剩下的車才是汽車,如果你問那個時候的人,到底哪一種會在二三十年後成為最重要的技術?肯定很多人說電動車,因為愛迪生在後面推動,他就是當年的特斯拉,是最有名氣的發明家。

也有人會說,當然是蒸汽車,因為蒸汽是我們用了很多年的技術,是真正受過考驗的技術。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這一點我贊同劉宇坤的觀點,到底什麼是科幻其實是很難定義的。科幻文學除了給我們創造一個奇妙的未來世界,還能夠發明一套獨特的語言描繪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比如劉慈欣創造的黑暗森林理論,降維打擊,這些辭彙在現實世界本來是不存在的,大劉創造了這些詞,然後留行開來,人們開始用這些新的語言描述自己的對未來的想像,這極大的拓展了我們想像未來的能力,否則你無論如何不知道如何準確的描述那些並不存在的奇怪東西。

科幻文學、科幻電影另一個特別重大的作用就是會深刻的影響人。我自己就是收到一部叫做「飛向人馬座」的科幻小說影響,對航天產生了興趣,最後真的做了航天。

包括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內的很多科學家,都明確說自己受到凡爾納的很大影響。科幻文學確實可以培養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激發孩子對從事科學的興趣,做科學家、做工程師同樣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不只是一幫書獃子。

最後再回到電影《流浪地球》,我自己覺得非常可惜的是,電影中沒有怎麼描述人類面對如此重大的危機,是怎麼做出集體決策的。

在《三體》中,大劉用了很多筆墨講述人類處理三體危機時的彷徨、崩潰、懦弱、叛變、團結,不僅有趣,也特別有啟發價值。


「很難說什麼是不可能的,昨天的夢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現實。」

——羅伯特 - 戈達德

前進四,人類!


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出來的故事

知友:徐梟涵

(1500+ 贊同,香港科技大學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在讀)

十個太陽太熱就射掉九個,大山擋住路就挖平大山,溺死在海里就填平大海。太陽要爆炸就推地球到千分之五光速飛兩千五百年用一百代人走四光年換個太陽

什麼是中國人的故事,流浪地球就是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出來的故事。

流浪地球就是 21 世紀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只有文明跨度五千年的中國才能寫出兩千五百年的宏偉計劃。從電影外在的台詞道具到內核,這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故事。


導演親自答

科幻片里的失重場景一般怎麼模擬出來的?


知友:郭帆

(1500+ 贊同,導演,代表作:《流浪地球》、《同桌的你》、《李獻計歷險記》)

拍失重的話大類上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類是實拍,一類是虛擬。

實拍的話有幾種方式,有吊威亞、機械臂,還有一種方式是利用載具,比如飛機,還有風洞,這幾種方式都可以模擬失重的狀態。舉幾個例子,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有一個著名的MV就是用失重飛機拍的,OK Go 樂隊的 《Upside Down & Inside Out》,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下;成龍大哥的《十二生肖》就是用風洞拍的;電影《地心引力》是機械臂拍的;但我們的《流浪地球》基本都是用吊威亞和轉輪來拍的。

虛擬的部分就是說 CG 動畫,我們的片子也用了一部分這個,幾乎所有這類的片子都會有虛擬輔助。

我們會實拍一部分中近景別的鏡頭,來力保演員表演的生動性,以及服裝道具的細節質感。以目前的特效技術來說,要把畫面在這個級別上,做到接近實拍的效果是很難很難的(當然也是很貴很貴的)。

然後當中近景拍攝完成之後,特效部門會根據這些鏡頭來做全景。思路和常規拍攝特中全的順序是有些相反的。匹配了實拍鏡頭中的動勢,材質,光線之後,特效就可以製作全景的鏡頭了。

另外,在實拍完成的中近景里,除了把威亞擦掉,綠布或藍布補上,還會用 CG 輔以一些失重狀態的懸浮物,來增加真實感。例如《流浪地球》中,宇航員在艙外太空中,身邊環繞飄動的安全繩。

同事希望我這裡可以介紹一下我們自己拍攝《流浪地球》的時候在技術上遇到的困難,但我想了想,太多了,還是不在這裡說了。當時出了一本《流浪地球電影創作手冊》,20 萬字都沒能說完,實在不知道挑哪個點來分享。

不管怎麼樣,以影片質量見真章,電影馬上就要上映了,我也很忐忑。如果大家看完電影還有感興趣的問題的話,一定再來這裡分享。

「閱讀原文」

查看關於《流浪地球》的更多評價

36 年來首登春晚,葛優一出現就是「全場最佳」


過年了,關於喝酒的 8 個傳言,一次性說清楚



牛排點全熟的就會被嘲笑?最早大家可都是吃全熟的



知乎好問題:你有哪些小時候不明白、長大了才懂的事情?



1 條毛巾,每天 10 分鐘,讓你春節放心吃喝不怕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知乎在西單大悅城造了個小宇宙,用 4 個星球為你解釋生活奧秘
我在影院里,熬過了 2018 年的最後 140 分鐘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