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觀察|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觀察|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目前我國發展迅速,人才更替加快。高校傳統職稱體系不斷向國際靠攏,造成中國高等教育崗位職稱體系混亂,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職稱體系仍需較長一段時間。

高等教育崗位職稱體系主要有三種形式:


1. 中國的舊職稱(準確說應該是崗位)體系;

2. 發達國家(主要以美國為例)的PI職稱體系

3. 中國現階段混雜的職稱體系(包含有自身的舊體系,同時又在向PI體系演變);

(以理工科背景為主,文史、社會科學方向會有不同,但大致也可參考)

一、中國的舊職稱(崗位)體系:

(講師→副教授→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十多、二十年前乃至更早,多數大學教授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晉陞:博士畢業留校成為講師,進而隨著年限、資歷的提高,評為副教授、教授。但在80年代,碩士已經是很高的學歷了,可以做講師、副教授乃至教授,因此很多老一輩的人後來是帶著教授職稱又去讀博士的。

當然,不同層次的學校,其崗位沒法明確作對比;同理,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人作比對,也不太合理


關於第一點舉例:「清華北大的本科生跟普通二本的本科生也是一個概念,都是全日制本科學歷,但這肯定是有差別的。」


關於第二點舉例,如果問:「清華的本科和211的博士,哪個更厲害?」這就很難回答了,要看關注哪方面。具體而言,後者當前水平更高,但前者潛力更大。

關於舊式職稱(崗位)體系,還涉及博導資格問題。二十多年前,我們高校的學術水平跟國外差距非常大,博導資格非常難獲得,在有博士點的學校,一般情況是:講師無招收研究生的資質;副教授,以及部分教授,可以是碩士生導師;教授中的能力最強的,可以是是博士生導師。通常二本都沒博士點,最高只能授碩士學位。但是,北大這種學校,在零幾年就開始出現副教授具有博導資格的情況了。

那個時期,國外名校歸國的博士、博後,可以直接在國內名校做正教授+博導。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破格評為長江學者。

觀察|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二、主流發達國家教職體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AP)→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Full Professor)→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

主流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早已形成穩定的教職體系。

學術界的一般流程是:


博士畢業後做幾年博士後(長度視學科而定,理科一般3-6年),然後競爭到一個大學的職位,即助理教授。「助理教授」聽起來不是很高級,但水準其實非常高的(尤其在當前的理工科,基本都是從上百個求職的博後中競爭出來的精英),通常都具有博導資格,有足夠的啟動經費招博士、雇博後,自己當「老闆」,即所謂的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學術地位本質上跟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無區別,都是獨立PI,只不過年輕,資歷淺罷了(因為考慮應聘人員的發展潛力,助理教授的年齡一般要求在30-38之間)。所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招人原則是:要麼不招,招進來就是博導、獨立PI。

不過助理教授不是終身教職(所以稱為tenure-track),6年後需要評副教授,評不上就得走人,所以工作壓力很大;評上了副教授,則成功晉身終身教職(tenure),是貨真價實的鐵飯碗。評上副教授的人(年齡一般在40多歲)還會繼續追求晉陞,一般在45歲以上能夠晉陞教授(40歲以下能成為教授者基本都是出類拔萃的),多數人的職業生涯到此為止。

而教授中的佼佼者(基本都是國際上某領域的主導者),會獲封為Chair Professor,工資也會比普通正教授更高。在美國私立大學,這種Chair Prof.一般是冠有某個名人(如贊助者等)的名字的,比如顏寧在普林斯頓的崗位是 Shirley M. Tilghman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是以普林斯頓前校長 Shirley M. Tilghman 冠名的。這種榮譽稱號,普通大學的一個系裡只有兩三個;但是,在MIT這類名校里比例則很高,比如,80%的正教授都是Chair Professor。Chair Professor大致可對應於中國的長江學者。

觀察|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三、中國現階段的混合教職體系:

(新舊職稱體系相融)

過去因為科研實力的不足,造成了一種現象:


我們的教授,水平可能不如發達國家的助理教授。所以存在一個問題:海歸的博士後,學校應當給予什麼職稱?給講師,人才肯定不會選擇中國高校;給教授,一個30來歲的年輕人當教授,院里50歲的副教授(也許當年曾經是這個年輕人的任課老師,甚至碩士導師)會是什麼感受?

最終來看,為了吸引海外人才,多數學校在早期還是直接給了海歸博士後正教授、副教授的職位,甚至,一些精英回來就選上了長江學者(其實在國外,就是給助理教授)。

慢慢的,隨著國內高校學術水平的提高,不再給予海歸人才教授的職位,其中的名校如北大清華,從大約5-10年前開始,連副教授的職位也不輕易提供了,而是與美國名校一樣,聘為 tenure-track 助理教授。

其實這是一個博弈的市場過程。但這也導致,現階段不同層級的高校之間,其職位幾乎無法對等比較,有些時候甚至同一個學校內部都無法比較,外人看了更是一頭霧水


比如,同一個應聘者,去國內前10名左右的學校可能是副教授,但去20-30名的普通985能當教授。同一個應聘者,去清北可能是助理教授,且非終身教職,與國外一樣,6年內需要評副教授,非升即走;但去其它學校,也許能直接獲得教授職位。(一些學校為了搶人才,可能會承諾直接給終身教職)

同時,也存在另一個問題:如何對待老一輩的教授、副教授?老一輩教授的科研水平可能的確不如新來的年輕人了,但他們也曾是那代人里傑出者,也為學校、國家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不能「卸磨殺驢」。所以,由於種種原因,舊的職稱體制無法迅速退出。

結 語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的現狀是:


舊的「講師→副教授→教授」體制依然保留,但在逐步退出——頂級學校已經盡量不招講師了,普通學校還招,因此現在的博士畢業生依然可以走這條路線,但在將來的晉陞中會面臨優秀國內外博後的競爭,所以比較吃力;同時,新的PI制也在採用,且在擴大,目前主要面向海歸博士後,以後應該逐漸會國內外博後一視同仁。

而PI制所給的職位,各校也不同。簡單來說,越是自信的名校,越跟國外名校同步,即,讓年輕人從助理教授做起;反而不太自信的學校(相對於更好的學校來說),為了吸引人,越能給出更高的職位起點,比如教授、副教授。但PI制下,不管職位是什麼,都是具有博導資格,且薪資往往大幅高於舊體制員工,所以可能會出現同一個學校里,新體制下助理教授(博導)的薪水遠高於舊體制正教授(碩導)的情形。

目前採用PI制的學校,對外一般迴避PI系統的職稱,即不稱為「助理教授」,而是稱之為「特聘研究員」。當前國內的行情是,教職稱號越低越厲害……


比如一個人要是助理教授PI,則他基本是在國內前七的學校(做博導),或者南科大、上科大、西湖大學、北生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這種新建的、對標國際一流的地方,而且薪水很高,而且一查簡歷發現沒準還是青千。

所以,很多人把助理教授與講師對等,是極不合理的:理論上講,前者一般手握大額經費,是獨立的PI(俗稱老闆),具有帶博士、博後的資格,自己全權主導研究方向;後者一般不具備招生資格,目前在國內的形式多是掛靠在大老闆手下做小老闆。因此前者在學術界的地位、前途一般是比後者高出許多層次,同時,獲取職位的難度,包括就職後的工作壓力也要大很多。

本文來源:靜寂冬

轉自:語言學通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