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瘧原蟲治療癌症,打「一針血」完事?沒那麼簡單

瘧原蟲治療癌症,打「一針血」完事?沒那麼簡單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張佳星


  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後用青蒿素控制著,一個癌症患者就痊癒了……


  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以毒攻毒」「用病治病」對抗癌症被描述地像金庸作品裡那樣簡單、有效,瘧疾這個曾經讓人類死亡率高企的「大魔頭」忽然從反派化身為最大的「正角兒」,成了對戰癌症的「特效藥」?

  在對這一研究的轉發中,有很多不準確的描述,比如「這個治療就是這麼簡單打一針」「治好了」等說法,以致一位學者在回應時戲謔地稱這是在「吹牛」,並表示這樣的「吹牛」如果傳播不當,在公眾中很可能造成「跟以前的打雞血讓人發燒治療癌症差不多」的惡果。在對瘧原蟲治療腫瘤的療法的傳播中,公眾至少還應該了解以下3點。


  並非「以毒攻毒」 仍舊是一種免疫療法


  在陳小平的演說中,用通俗地語言講解了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的原理,他說:「癌細胞分泌一系列的信號,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睡眠不工作。而瘧原蟲感染,恰好喚醒了免疫系統。」


  可見,瘧原蟲在注入到人的身體里之後,並沒有去「以毒攻毒」地攻擊癌細胞,而是按照慣例地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了,那些被腫瘤細胞「迷惑」了的免疫細胞(如NK細胞、T細胞)警覺起來,才會去攻擊癌細胞。


  瘧原蟲為什麼會讓免疫細胞重新警覺?這裡可以借一部「宮斗劇」來理解,為了重新「得寵」,可以引入新寵,但歸根結底,瘧原蟲和腫瘤細胞兩者的本質對於身體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免疫系統容不下的「獵物」。



  雖然同為免疫治療,但它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PD1等)的思路並不同。「這是新的療法,激活全身的免疫細胞是關鍵。」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比昂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華表示,「目前全球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腫瘤的廣譜抗原作為疫苗來激起體內的抗癌能力,個人認為是很有前途的。但大多數都是針對某些抗原靶點,隨後腫瘤會突變,產生新的耐藥性癌細胞。」


  楊光華認為,瘧原蟲療法有廣譜性,給了所有癌症研究的學者一個有力依據,瘧原蟲療法的關鍵是根據目前的臨床觀察研究其長期抗癌能力。如果能夠找到化學分子結構與腫瘤的某些蛋白分子類似,就有可能激起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這些物質都可以稱為腫瘤疫苗。

  療法遠遠不只 打「一針血」這麼簡單


  「我理解他說『只打一針』的意思是只需要感染一次就好,不是字面上說的只打一針。」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所一位研究人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療法該臨床治療在操作上比較簡單。



  免疫治療需要較長時間的臨床觀察以及策略的調整,不同療法的臨床試驗之前都出現過不同情況的諸如細胞因子風暴等危險情況。據與陳小平團隊合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感染瘧原蟲會導致病患出現周期性發燒等各類癥狀,因此持續護理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


  鍾南山還表示,發燒太高需要控制,另外,感染瘧原蟲之後,病人要被特別防護,防止蚊蟲叮了病人之後傳染瘧疾。


  相關資料顯示,鍾南山團隊與陳小平團隊合作,已經在多家醫院開展瘧原蟲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鍾南山表示,目前該項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個別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現在下結論太早了。


  療法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 不能說明最終會被證明有效


  為什麼有案例治療效果很好,卻仍舊存在很多未知數呢?

  這與臨床試驗的研究工作密切相關,對於一種全新的療法,需要進行嚴格系統的臨床研究證明其安全和有效性後才能進行臨床應用。


  該療法目前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在研究過程中會允許研究者篩選病例,畢竟早期的研究工作是用來概念探索的。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對病例的篩選有益於科學家的科學探索,也助於獲得好的治療效果。但在篩選病例的情況下,會篩選對方法最敏感的患者進行研究,因此可能存在選擇的患者正好適合這樣的療法。所以效果會比較好,但並不能說明該療法最終會被證明有效。


  多位受訪者表示,看好該研究的前景,但是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才能確定是否能成為有效的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目前仍要較長時間的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探一次月背花多少錢?官方:和修1公里地鐵差不多
SpaceX發射GPS衛星 系首次為美國軍方執行太空任務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