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人會認為又是厚黑學,其實不然。我們經常會有一種執念:報喜不報憂。很多人自己過得並不好,但是,為了不讓家人和朋友擔憂,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失望,他們會選擇隱忍痛苦,隱瞞自己當下的困境,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從心理層面看,害怕讓別人失望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不過,這種心理狀態一旦超過限度,很可能向病態轉變。具體而言,可能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評價過低。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討好型人格,是對這種心理的完美詮釋,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總是喜歡壓制自己的感受,擴大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影響,幾乎是將自我至於附庸的地步,他們的自我接納感和存在感往往極低。

他們在降低自我身價的同時,心理和行為也會配合,最終失去評價、評估和辨識的能力,一切以別人的感受和評價為準。長此以往,身邊的人會對他們更加挑剔,甚至利用他們。

臨床心理學觀點認為,這種人格的產生與原生家庭、自身氣質、後天的各種經歷都有關係,長期處於壓抑、不被認可的環境下的人,普遍具有討好型人格傾向。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害怕讓人失望的背後

因為不想讓別人失望,選擇自己背負這一切,將歡喜和笑臉展現給別人的時候,內心其實委屈而壓抑的。一方面,他們當下的處境不盡人意,而壓抑自己的窘困編造「善意的謊言」是憋屈的。

另一方面,還有情感和情緒的分離感。他們迫於心中的執念,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情感,而內心又極度壓抑。情感和現實的「二皮臉」成為了他們不能承受之重。所以,那些被這種執念所羈絆的人往往有滿身的憤怒需要發泄,畢竟他們也是人。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如何走出這種執念?

你所看中的,在別人眼中不一定重要,而我們之所以選擇報喜不報憂,根本原因是因為這件事情我們很看重,但是,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標準。

當你大膽的將那些你認為讓別人失望的事情說出來,你會發現,別人其實毫不在乎,你糾結了很久的假設其實並不存在,你只是陷入了思維誤區罷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讓身邊的人失望其實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淡然、自我認可的非凡心境。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如何擺脫這種執念呢?首先,學會自己討好自己,在與朋友、親人深度溝通的過程中,嘗試自我欣賞,詮釋自己的優勢,並予以印證,討好自己也是為了尋求更好的、鏡像的自己(精神分析觀點)。

害怕讓身邊的人失望、討好別人是一種執念,並且,這種思維方式根深蒂固,所以,我們要學會重塑自己的內心,給自己更多肯定、積極的心理暗示,嘗試自我接納,自我欣賞,自己討好自己,才是擺脫這種執念的最好方法。

心理學家:讓身邊的人失望,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可愛的詛咒》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成功男人的擇偶標準是什麼?你可能想像不到
心理學家: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根本不是心理問題,是社會問題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