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 《金剛經》研習(79)

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 《金剛經》研習(79)

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 《金剛經》研習(79)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尊者聽佛的說法,對於這些理事自然是徹底明白了,他得的是無量的歡喜。這向世尊請教,提出一個問題,這一問與我們大有關係。我們知道須菩提尊者是佛菩薩再來的、應化的,佛講《金剛般若》,他一接觸就完全通達,這可想而知。我們有沒有資格聽《金剛般若》?有沒有資格學《金剛般若》?我們今天這個疑問問誰?誰能為我們解答?尊者很慈悲,三千年前就清楚我們現在的心理,他老人家代我們啟請,代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了。所以他問得好,他說:有沒有眾生聽到佛在金剛般若會上說的這些話,真相信嗎?實信就是真的相信,這裡頭不帶懷疑,真實的相信。我們看小註:

講義:【章句二字,指上文所說道理。】

章是講章法,我們今天講的段落,大段落裡面分中段落,中段落裡面分小段落,叫章法,句是文句;通常我們稱為文章。文以載道,文章里包含著許多道理在其中。這個地方章句兩個字,就是指前面佛所講的道理,所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原理原則。

講義:【實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說之真實義。】

講經之前,我們要唱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禮節,表示我們不忘本。這個經典法門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今天研究、讀誦、講解,不能忘記他,念念不忘老師。更重要的我們的心行也要學老師,跟老師一樣,希望得感應,老師來加持我們。如果得不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說實實在在的話,《金剛經》再有詳細的註解,我們也講不出來,不靠佛不行!要真心的投靠,這就是皈依三寶。真心投靠,一定是依教奉行。佛講的你不明白,做不到,那依靠什麼?一定是我明白了,我認真努力在做,盡心儘力的在做,這樣才能夠與佛菩薩取得感應,感應道交。三寶加持,這個很重要。當然我們自己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這是基礎,雖有善根福德,不蒙三寶加持,我們沒有辦法搞清楚、搞明白。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虔誠恭敬的求加持。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此處講的實信。我們沒有把佛的意思解錯,沒有會錯意,這是實信。

講義:【世尊所說甚深甚深】

這是真的,每一個字、每一句其深無底。

講義:【一切眾生,聞者自然生信。】

佛是大聖人,佛沒有妄語,佛不欺騙眾生,所以佛的話值得我們相信。

講義:【然能生實信者不多】

這是真的。今天皈依佛門的人很多,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你不肯依教奉行?問你信不信佛?我信佛,我是佛教徒,我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佛講的話不知道,佛教我怎麼做我沒做」,這能算是虔誠的佛教徒嗎?所以你才曉得生實信不容易!生實信一定是徹底了解,依教奉行,那才叫真的信。

講義:【必上根利智】

這不是普通人,上上根人,這個上根利智是兩種人。上上根人是他有大福德、大善根、大福德。有一些,還真不少,自古以來就有,有沒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一聽佛這麼說他就真做,不要說是凈土經,《金剛經》都不少!自古以來聽到《金剛經》上講的,他真做!聽說《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他從此以後再也不打妄想,他真干,他的心馬上就清凈,馬上就生智慧。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古人真有。我們今天聽說三心不可得,還照樣打妄想,這個沒有法子,無可奈何,這就是我們不是上根!所以這個上根不是指你受多少教育,你讀了多少書,不是指這個,他真的一下就能領悟,立刻就能接受。利智是真實聰明智慧的人,他一聽佛所講的全都明白了。一個是聽佛所說的並沒有明白,沒有明白他就肯做,那是真正可貴,真正不容易,他真得受用。這兩種人得大利益,他能夠生實信。尊者這一問,實在講就是替我們問的。我們看底下世尊答覆的,就知道般若會上的當機,所謂當機就是有資格學《金剛般若》的,大概我們也有分。

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這個答覆很好。告訴須菩提,你可別小看一切眾生。不僅說現前大眾,對世尊所說的能真正相信,即使到末法時期,這個後五百年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有沒有能夠真相信的?有,什麼人真相信?佛在此說出這個條件——「持戒修福」,這是佛所講的條件。只要真正喜歡持戒修福,他就會真的相信。我們看底下詳細說明。

講義:【莫作是說,不但現在大眾能生實信。】

這個現在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講經的當時,在會的這些大眾。

講義:【即如來滅後至後五百歲】

後五百歲,在大乘經裡面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百年以後,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五個五百年,以五百年做一個段落,做一個階段,第五個五百年叫「後五百歲」。所以這個經文不是「五百歲後」,如果說五百歲後,那當然是五百年以後。後五百歲:第一個五百,第二個五百,第三個五百,第四個五百,第五個五百,以後那就算是後五百歲了。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外國人考證的是二千五百多年,也正好五個五百年了。如果照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這些老法師們,他們都用中國記載。中國記載世尊滅度到今年,是三千多年,換句話說,第六個五百年都過去了,去佛的時間很久很久了。

講義:【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

換句話說,不能持戒、不肯修福,對佛所講的這些,生實信的就不可能,必須他是一個持戒修福之人,那就很可能真的會相信。

「為實」,以此為實。「言能明了此經道理」,他讀了這個經,聽了這部經,他真的明白了,真正覺悟了。

講義:【從此用功,全恃以此為實。】

這就是說,這個人修行,在修行的原理原則,他完全遵守釋迦牟尼佛《金剛經》上的教訓,他遵守這個。遵守這個原則,以此為實。守住這樣的原理原則,不會錯,決定不會錯的。「不可輕視眾生」,當然須菩提不會輕視眾生,怕的是我們輕視眾生,須菩提代表我們。世尊告訴須菩提不可輕視眾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小看了別人,小看了眾生,這些眾生裡頭真正了不起的,真正值得諸佛菩薩讚歎的,意思在這個地方。

講義:【莫作是說一語,正對弘揚大乘佛法之人而言。要竭力弘揚般若法門。】

在大乘經當中,自古以來這些法師們講經說法,最怕講般若,原因在哪裡?般若很難講。講得不好怕人家產生誤會,一切都著空,那就真的糟糕了。佛門常說著有還有救,著空沒救!怕的是講般若經,意思錯會了就著空。墮惡取空,墮惡取空的人,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畢竟空,一切都空的,我今天造什麼罪業也畢竟空,那他就可以無惡不造,那還得了?所以古大德,從唐宋,都很謹慎,都很少講這種經。可是般若也不能不講,般若開智慧。這是極力勸著要弘揚大乘佛法、弘揚般若。我們從世尊四十九年說法能夠體會到,世尊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他一生講經一半的時間,才知道這個法門的重要性。因此善講般若的古今大德們,都從般若導歸凈土,這的確是高明,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空有兩邊都不著,而能夠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得真實的利益。再接著看底下的小註:

講義:【揀擇持戒修福之根基,從實踐上用功,何慮聞者不生實信。】

須菩提請問的言詞的含義,是擔心,怕沒有人能夠真的相信,辜負釋迦牟尼佛的開導。世尊選擇的對象,什麼樣的條件能夠接受如是的大法,他選擇的是持戒修福。持戒修福,都是老老實實去做,從實踐上用功,這樣的人不會落空,不會墮在惡取空,不會撥無因果,這樣的人是般若會上的當機者。這個意思後面我們還要詳細說。

講義:【如來滅後,正法一千年,初五百年,解脫堅固;次五百年,禪定堅固。】

這一段我們要解釋五五百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分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總共是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進入到滅法,沒有佛法了。再要等底下一尊佛出世,彌勒佛,彌勒現在是菩薩,等覺菩薩,到他將來再到我們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這個世間才又有佛法。彌勒佛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降生?世尊有一部經說得很清楚,《彌勒下生經》,就講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時候的那個狀況。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能降生。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想想看,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一比較才曉得,有佛法的這個時間好短!我們能夠生在這一個段落裡頭,那就好幸運,真的是中了特獎,怎麼那麼巧就生在這個時候,不前不後。前面時間也非常非常長,後面也是那麼長,沒有佛法。沒有佛法那個時候,縱然你得人身,你也是白過了一生,原因在哪裡?沒有機會脫離生死輪迴,聞佛法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你就沒這個機會了。這是說明有佛法的時間很短,一萬二千年太短太短了,我們要非常珍惜,要感覺到無比的幸運。

世間無論什麼事情,說老實話都不重要,沒有佛法要緊。比如今天晚上有兩小時的講經,你要不要來聽經?有個機會今天一晚可以賺一千萬,你要不要去?如果聽說一千萬趕緊去了,這兩個小時不要緊,那你就依舊搞生死輪迴,那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這樣的事情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搞得太多遍了,那個經驗還不夠嗎?不能再搞了,再搞不得了!了生死重要!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了。所以要曉得,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你要在那裡面去執著,虧就吃大了,這是一定要覺悟。唯獨佛法是真的,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認識一切事實真相。彌勒菩薩何以要那麼久才到世間來?這是有道理的。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內院。兜率天人的壽命四千歲,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四千歲,也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算,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四千歲。可是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你一算就算出來了。他那個天的壽命到了,才下生到這個地方來示現作佛,所以四千乘三百六十五,再乘四百,他們一天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想一想,兜率天人看我們這個人間的人,縱然活上一百歲,要用我們這裡來說才幾個鐘點,一天是二十四個小時,四分之一,六個小時,多可憐!我們常講朝生暮死,朝生暮死還十二個小時,朝生暮死還要打個對摺,何況你還活不到一百歲。如果是活個五十歲的話,那在兜率天看起來兩個鐘點,你想想看,有什麼意思?這些地方都可以作觀,你想人有什麼意思?

知道人生一場空!一場夢!在這裡面再去追求一切享受,患得患失,那真的,佛說:錯到底了!覺悟的人回過頭來老實念佛,修我們自己的清凈心,修清凈心就是修金剛般若,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

世尊法運三個時期。正法一千年,前一半,五百年,解脫堅固,這個去佛很近,一般修行都能證果。解脫是講證果,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的有證果之人。後五百年,次五百年,禪定堅固,換句話說,證果的人就少了。為什麼?愈來這個社會愈骯髒,污染愈嚴重,障礙愈多,他證果就很難。得禪定,行!他可以得禪定,得禪定將來就是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他能得禪定。

像法一千年,第二個階段是像法,去佛遠了,法逐漸逐漸變質,法變質了,也就是不純了;有一些東西後人摻雜在裡面,有假的佛法摻雜在裡面。雖然不純,那個變質還不太大,所以像是相似,還滿像樣子,相似。在這個階段當中,「初五百年,多聞堅固」,這就是得禪定的人不多。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正好是像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佛法到中國來是像法的初期,因此在中國禪的風很盛,都是那個時期留下來的。但是在中國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多聞堅固。你看歷代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著書。我們今天展開這一部《大藏經》,連同歷代古德的著書,差不多將近八萬卷,而實際的經典沒有那麼多,實際經典大概不到五千卷,後來祖師大德著書分量就非常可觀了。多聞,大家都在研究討論,講經說法,天花亂墜,多聞堅固。學問上成就了,自己真正修持上,連定都得不到,禪定都得不到。由此可知,如果禪定得不到,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他的果報在哪裡?在欲界天。這說明了,正法的末後五百年,多半都是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像法時期的人,那個功夫,色界天去不了,都是欲界天。再往後去,欲界天也沒分了。

次五百年,就是後五百年,「塔寺堅固」,蓋廟,到處蓋大道場,搞這個。經典也放下,不要去研究了,太麻煩,太費腦子了,我們天天蓋廟莊嚴道場,就搞這個了。所以中國許多寺院叢林道場,這個時候蓋的,真的跟佛講的一樣,沒錯!真被佛說中了。塔寺堅固,造寺、造佛像,這個有福報,這個福報是人天福報。這個福報是愈來愈低,從欲界天降下來,降到什麼?這種福報好的是四王天、忉利天,次一等的人間享福。末法萬年,末法一萬年。

講義:【初五百年,鬥爭堅固。】

我們只講五個五百年,開始鬥爭了。現在第六個五百年了,第七個五百年開端了,那個鬥爭是愈來愈堅固。將來果報在哪裡?如果不念佛求往生,果報就在三惡道,人道都沒有了。這是從六道裡面去觀察,每況愈下,往下降,他不是往上升!這是說的事實真相,我們想一想,可怕不可怕!必須理透徹,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會真正想到,我自己要走一條什麼路,這個才有辦法。今天除了念佛求生凈土,沒第二條路好走。證果不可能,得禪定也不可能,修福也不可能,眼看著擺在面前的,那就是三途。將來到哪裡去?地獄、餓鬼、畜生,就這三條路。愈看愈可怕,你不念佛就不得了!不往生就不得了!這是真實的事情。

本經後五百歲,正指此時,就是指鬥爭堅固的時代。這個鬥爭堅固並不只佛門一處,整個世界,每個角落都鬥爭。國家跟國家鬥爭,團體跟團體鬥爭,家庭裡面夫妻兩個都鬥爭,有什麼辦法?沒有辦法,真是嚴重!所以這樣一個社會,作人都沒有意思,這是事實。幸虧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能夠聞到如來正法,這真是一線生機,一線的光明,我們要把握住。這真是大好的機會,我們可以擺脫六道輪迴,真正的脫離苦海。出去再來了,那就不怕了,再來是佛菩薩,乘願再來,來度眾生的,不是自己來受罪的。底下則說條件:

講義:【凡夫能持戒,方能離外染。如不持戒,則心不清凈。不能攝心一處,不能作觀,如何能生般若。則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

這個條件他具足了。持戒修福這四個字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它真正的意思,持戒就是守法。現在這個社會,人都不守法,不但不守法,社會上反而鼓勵你不守法,認為不守法才是英雄好漢,才是現代人;你要是守法,你頭腦舊了、落伍了,你跟不上時代了。你說這麻煩不麻煩!這個問題多嚴重。在這麼一個時代當中,你還喜歡守法,還情願守法,你就曉得你的善根多深厚;這個我們講是天性,沒人教你,沒人鼓勵你。從這個地方顯示出,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因緣。修福,喜歡做善事,喜歡做好事。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顧自己,自私自利,你還能夠舍己幫助別人,這要不是過去生中,多善根多福德,你怎麼講法?說不出道理出來。這樣人才能夠接受如來的大法,大法就是一生成佛的修行方法,這叫大法。一生之中決定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大法。有這樣深厚善根的人,他能夠離外染,也就是說外面這個環境再惡劣,他不受影響,他能夠保持他心地清凈,能保持他的善良,能夠保持著守法的信念。

講義:【如不持戒,則心不清凈。】

人不肯守規矩,不肯守法,他的心當然不清凈。「不能攝心一處」,攝心一處是得定,那他當然不行。大乘法裡面,修行的原則是講觀照,他決定提不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說,無論是佛法、是世法,他接觸總是迷而不覺,總是染而不凈,這就沒有辦法接受佛法。「如何能生般若」,他的智慧決定不能現前。所以持戒修福,是成佛的基本條件。我們學佛能不能成就,看看自己有沒有具備這個條件,守法的條件,歡喜修善的條件,願意做好事,願意行善事,自己心地清凈一無所求。如果做好事還有條件,還有所求,那就不是好事,那個也不行,那個不是真的持戒修善。持戒修善是對自己一無所求,出自於天性,這才是真正的條件。

講義:【持戒,必少欲知足。】

這個人煩惱輕。一個守法的人,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是全心全力在追求財富,追求享受,持戒的人他不求這些,他的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縱然福報很大,命裡面有的,有很多,他也不享受,他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是持戒的人。

講義:【修福,必深信因果。】

修福的人一定相信因果報應。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金剛經》教給我們原則,不住於相,行於布施。

講義:【不住於相,則持戒者最宜。】

容易,佛教給他這個方法,他行,他能接受,他也很願意做。他本身具備這個條件,他就相應,他做起來不難。

講義:【不入斷滅相,則修福者最宜。】

斷滅是空,決定不落空。一個人喜歡做善事,喜歡做好事,這個人怎麼會住空!住空是什麼都不想做了,什麼也不肯做了,那個人就住空了。所以修福的人,他天天都想做好事,天天做善事。

過去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他的條件也就是持戒修福,他確實是這個條件,他守法、守規矩,真的是少欲知足。雲谷禪師也看到這個人可教!可教的那個條件,就是守規矩、守法、肯修善,這種人就可教。佛菩薩不肯捨棄他,一定要幫助他,要教導他,他具備這個條件。接受雲谷禪師教導之後,真的他是日行一善。以後這個善的果報現前了,信心具足,有一天做十幾樁善事的,他拚命做了,認真去做了,這就對了,決定不落空!心地清凈,不圖享受,知足常樂,不著有,不貪圖了,不著有;又肯努力做善事,不著空。空有兩邊不住,與《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與方法都相應,他怎麼不相信!當然生實信。世尊把這個道理說出來,為什麼會生實信,道理在這。我們想想,確實很合情、合理、合法。要緊的,回過頭來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有具備,要認真努力,你有成就的可能。沒有具備,你有緣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經,也不簡單。換句話說,你的善根福德雖然還沒有成熟,接近成熟,好好努力培養一下就成熟了。我們大家統統都有分。

講義:【持戒能舍世間之欲,修福能舍自己之財。以財、法、無畏施之於人,正是修般若即在持戒修福下手。】

前面說過,持戒的人必定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世間種種的享受他能夠放下,實在講這才是真正的有福。一個人到中年以後,會深深的體驗到,真實的福報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這才是真正的福報。福報決定不是有財富、有地位,世間人看錯了,以為有財富是福報,有地位是福報,其實不然。一生之中要是生活不快樂,縱然有財富,富而不樂,反而不如貧而樂,那個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得多了,這是要有相當智慧就能夠觀察得出來。

由此可知,古人常講的貧而樂,那叫享清福,清福高!紅塵裡面享受五欲六塵叫紅福,紅塵之福,紅福沒有不污染的,身心都污染,換句話說,那個福是享了,身心都不健康,這就是我們說的,他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簡直不能成比例。真正會享福的,真正會生活的,身心清凈,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煩惱,這個人過的是神仙生活,我們佛門裡面講佛菩薩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對於世間五欲六塵決定不追求。何況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講得這麼清楚、這樣的透徹,那都是假的,緣聚緣散,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持戒的人行,持戒的人善根非常深厚,他在這個時代他歡喜守法,願意守規矩,循規蹈矩,這就是持戒之人。修福,實在講那也是大智慧,正是與修般若相應,般若是真實的智慧。福與大眾共享,這是真正的福報,這是真實福報。決定不能夠獨享,一家人獨享,一個集團的人獨享都不行,要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人福報就大了,這個福報才叫真實的福報。在世間我們看到富貴之人,富,他擁有財富;貴,他得到地位。這種果報都是多生多劫修善積德而得來的,不是偶然的,一世、二世的修積得不到,果報沒有這樣殊勝,所以這是多生多劫的累積。這種情形只有佛眼看得清楚。

佛給我們提出警告,就在《金剛經》上,佛也說得很清楚:菩薩修福不應受福德,也就是說,世尊教導菩薩要修福不要享福,這個是真實的智慧。為什麼?我們仔細去觀察,讀歷史看古代,看報紙、看新聞,看現代,享大福報的人很容易造罪業。多生多劫修的福,這一生就報掉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夠繼續再修福,往後的麻煩大了。有幾個人得福報的時候,肯繼續再修福?不多,真的不多!古時候還有,古時候因為都讀聖賢書,多少都受過聖賢教育的薰陶,還有智慧,還能夠辨別善惡是非,有能力辨別。所以有福報的人肯修福,歡喜修福,這是很難得的。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相信這個福報是命里有的,他不相信,他以為他很能幹,他有本事、他運氣不錯,他以為是這些,以為是這麼得來的,不知道得來的前面有深厚的因緣,他不懂得,因此得到之後就不懂得再去培福,就不知道了,這樣,福報享盡之後,惡業現前,果報就在三途。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三世怨,第一世多生多世在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造罪業,福享完了,第三世墮惡道去了,很冤枉!所以財法都要與大眾共享。

無畏施也離不開財與法,施財使人物質生活安定,他心得安定就是無畏施,法施使人明理,理明了之後心自然就安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得到了,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他心就安了。由此可知,無畏布施在手段上離不開財與法。所以世尊在本經只用一個布施,多次的為我們開示,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是說明修般若要具備這個條件,這就是本經教學的對象。底下一段說:

講義:【諸惡莫作是持戒,眾善奉行是修福。謹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揀定之機,必蒙佛加被。】

這不但是理,也是擺在我們現前的事實。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跟惡的區別,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我們是學佛,而且是學的高級佛法,金剛般若是屬於高級佛法,不是初級、不是中級,因此這個標準就高了。惡的標準就是自利,凡是對自己有好處,要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凡是能夠利益大眾的,這是善。而佛法講利益眾,眾生現在得利益,來世也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那才叫真的善;現在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善;現在不得利益,來世得利益,後世得利益,這個也叫善,善惡這樣分法。

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都叫做惡?《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顯,菩薩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才叫菩薩,才能達到菩薩的標準;如果念念為自己,想想,我執就很重,我相怎麼能破得掉?所以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凡是助長我見、助長執著我相的都是惡,那就是障礙,障礙你達不到菩薩的標準,這哪裡是善?這當然是惡。諸惡莫作,那就是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不同於一般的標準,不但是跟世間的標準不一樣,跟一般佛法的標準也不一樣。善決定是利益眾生,唯有利益一切眾生,這個範圍像前面所說的,必定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眾善奉行要這樣的心量去做,為什麼?唯有這樣的心量,與自性就相應,那才叫真善。修行,我們用禪家的話來說,明心見性就不難了,你把明心見性的障礙統統都除掉了。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揀定持戒修福,是非常有道理的。

謹小慎微,小,小善、小惡,小善也不捨棄,也要修;小惡雖然很小也不能做,也要把它斷掉,謹小慎微。不能因為善小,不值得去做,那就錯了;惡小不礙事,不是大的惡事不礙事,這樣就錯了。為什麼?小的惡累積就變成大惡,小善累積就變成大善。雖然很微小的惡要斷,從哪裡斷?從起心動念當中斷,一絲毫不善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放下一切,放下是真自在,放下才有真實的幸福,才是真實的智慧。佛選定這種人,認為這是般若會上的當機者。如果我們具備這個條件,必定蒙佛加持,決定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諸佛都護念。想想看,菩薩、龍天、善神,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哪有不保護的道理?這個人才是聰明人,真正是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講義:【學佛者,定須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求三寶加被。】

這句話是真的,無論出家、在家,無論男女老少,一定念念求三寶保佑,這個很要緊,特別是在今天。我們如果有一點成就,要求佛保佑,你的成就能保持,不要失掉;如果沒有成就,也要求佛菩薩加持,使我們能夠得到成就,世出世法都要求佛保佑。求佛怎麼個求法?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這個三心最重要。真誠、清凈、慈悲,一定就得佛保佑,要用這樣的心去求。

講義:【即如念佛,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則得彌陀加被,成就三昧。】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散心、亂心持名,所以沒有感應,這要覺悟。從今之後,我們把不能感應的這個毛病改過來。可是必須要曉得,念佛,我們也很想專精不雜,但是做不到,很難!念啊念啊,自自然然雜念就來了,自然妄想就起來了。愈是怕妄想多,那個妄想愈多,這怎麼辦?一定要用方法對治。時間長了容易打妄想,時間短有辦法。我們念一個鐘點的佛,沒有辦法,控制不住,會起很多妄想;我們念十分鐘,妄想當然也就少了。假如我們念一分鐘,一分鐘當中決定沒有妄想,可以做得到!那個沒有妄想的一分鐘得力了,得佛加持。

我們用十念法,如果你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不到一分鐘,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十念。這個十念當中,一個妄念都沒有,可以做得到,時間短。但是一天要念九次,不要以為時間短,念得很少,效果不可思議,只要你不間斷。

這個九次怎麼念?早晨起來洗臉之後,家裡如果有佛堂,在佛堂裡面,在佛像面前念這個十念;如果沒有供佛像,面向西方就可以了,心裡想著佛就行,這個太方便了。早晨起來一次,時間頂多一分鐘,這個功夫是真的、真實的,一點都不假。第二次,吃早飯的時候,你在早餐之前,我們佛門弟子都會念供養咒,普通都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然後再開動。其實這幾句供養咒有口無心,沒什麼大的效果,小孩、小朋友唱歌而已,不是真心的,不是真心的,所以不如恭恭敬敬念十句佛號,恭恭敬敬的十句佛號念下來之後再吃飯,用這個代替供養咒。你吃飯也會吃得很舒服,吃得很自在,也會幫助你良好的消化,那個功德不可思議。第三次,你上午工作的時候,你在工作之前把心定下來,念十句佛號再去做工;上午工作完畢了,下班的時候再念一次;中午吃飯念一次,下午上班、下班各念一次;晚飯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九次。一天九次,一次不要一分鐘,一天九次,一次都不能夠間斷,那個效果非常之好。

因為這種念法,真的會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跟這個標準相應,則得彌陀加被,你就得阿彌陀佛加持保佑,一定得到,成就三昧。由此可知,念佛對我們的工作不妨礙,對我們日常生活也不妨礙,有百利而無一害,為什麼不肯去修?應學愚夫愚婦之堅定信心,實在講,我們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定,搖擺不定,比不上那些老阿公老阿婆,比不上他們;他們信心堅定,他們念佛真的念到心裏面不夾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往往成就的功夫是上上乘的功夫,非常的希有難得。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會通四科」簡介——《楞嚴經》參習(192)
「諸和合緣」——《楞嚴經》參習(182)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