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的形拓收藏

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的形拓收藏

陳介祺(1813~1884年),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縣(今濰坊)人,清代傑出的收藏家和金石學家。

周矢朐瓦盤全形拓

簠齋收藏的70餘件完整古陶器大都請其助手姚學桓作了全形拓,但流傳至今的已屬鳳毛麟角。周矢朐瓦盤拓軸和戰國陶器拓屏均為簠齋監拓、姚學桓繪圖刻版拓制的全形拓。周矢朐瓦盤拓軸上有簠齋親筆跋文:「光緒戊寅七月十八日丙寅,得古瓦器如盤盂者一,內左右大字各二,曰『矢朐、矢朐』。文古甚。按阮氏《山左金石志》載孫伯雞父彝云:乾隆辛亥夏出臨朐柳山寨土中。益都段赤亭松苓拓寄入錄。柳山有古城基,即春秋之駢邑。目前所知公私藏家藏此器拓本數幅,但惟此幅跋文最長,內容最豐富,最具學術價值。

漢代君車畫像石

簠齋收藏刻石(畫像石、造像等)116件、古磚326件、瓦當815件,在其藏品中數量較少,但不乏精品。君車漢畫像石形象地刻畫了漢代官吏侍從眾多、聲勢浩大出行場面,該石光緒壬午年山東臨淄出土,簠齋收藏後專門築亭予以保護,並自署「君車亭長」。北魏正光六年曹望憘造像雖僅存造像底座,但畫像精美傳神、題記雄強朴茂,生動地反映了北魏時期上層社會的生活、信仰和精湛的雕刻及書法藝術水平。上述二刻石早已流失海外。君車漢畫像石拓本為清代癸未年幼泉所拓,有簠齋題跋。

曹望憘造像

曹望憘造像拓本遍布「魚子紋」,這是原石拓本獨有的特徵。六朝石佛造像、楊豐生造像、成休祖造像、張信造像等拓本,均有簠齋本人或其後人題跋。

六朝石佛造像

金石精拓始終是以傳古為己任的簠齋孜孜以求的目標。在遍觀金石名家拓墨、反覆與傳拓高手切磋交流的基礎上,簠齋不僅熟練掌握了烏金拓、蟬翼拓、硃砂拓、浮雕拓和全形拓技法,而且逐步探索出一套系統的金石傳拓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範,把古老的傳拓技藝提高到空前水平。吳大澂致函簠齋讚歎「三代彝器之富,鑒別之精,無過長者;拓本之工,亦從古所未有。」「尊拓空前絕後。」葉昌熾說:「濰縣陳簠齋前輩拓法為古今第一。」褚德彝稱簠齋「捶拓款識精妙絕倫,為向來所未有。」

楊豐生造像

簠齋將其傳拓經驗和教拓記錄編為《傳古別錄》,這是我國首部傳拓專著,影響深遠,直至今天仍被奉為圭臬。早在簠齋在世時,即以「其鑒別之審,裝池之雅,紙墨氈蠟之精,剖析毫髮,無美不臻,鄉里皆傳其衣缽」,「齊魯之間,皆傳其法」。他還通過向金石好友致函、遣拓工助拓(簠齋族弟陳子振就曾助吳大澂傳拓金石)等形式,推廣其傳拓秘笈。現當代傳拓重鎮故宮博物院,自建院初期,馬衡就在古物館下設傳拓所,並請來早年曾為簠齋傳拓古物、精於傳拓全形的薛錫鈞授徒,使幾成絕學的全形拓技藝和秘藏深宮的重寶為世人所見。

簠齋藏鍾拓本內頁之一

《秦詔量瓦拓冊》為烏金拓,《簠齋藏鍾拓本》、《簠齋吉金冊》等為蟬翼拓,君車漢畫像石、曹望憘造像等為硃砂拓,六朝銅佛造像、楊豐生造像、成休祖造像、張信造像等為浮雕拓,毛公鼎、周矢朐瓦盤、噩侯馭方鼎及漢器八種等為全形拓,可謂拓法精絕,嘆為觀止。

陳介祺 真書七言聯

簠齋早年書法以小楷聞名,從顏體入手,出入顏柳之間,兼有顏體的渾厚飽滿和柳體的清勁有力。在金石收藏和銘文臨摹、研究過程中,簠齋晚年提出了「取法乎上,鐘鼎篆隸,皆可為吾師」的書學思想,創造出既有楷書法度、又有隸書筆意和鐘鼎文神韻的「簠齋金石體」,在清代書壇領異標新、獨樹一幟。展出的21套對聯、屏條和立軸,行書、楷書、篆書俱備,創作時間從32歲至72歲,從中可以發現簠齋書法演變的軌跡和不同時期書法藝術的風貌。

原文作者:田永德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7年11月刊《天降金石付斯人 清代收藏家金石學家陳介祺》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釉里紅為何堪稱瓷中貴族?
王原祁所說「畫中龍脈」,章法布局有何精妙之處?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