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發生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秦宓、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學士秦宓奏曰:「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願陛下思之。」先主曰:「雲長與朕,猶一體也。大義尚在,豈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宓面不改色,回顧先主而笑曰:「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眾官皆為秦宓告免。先主曰:「暫且囚下,待朕報仇回時發落。」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竊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畢,擲表於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遇害後,劉備決定親自挂帥征討孫權。學士秦宓上奏勸阻,劉備勃然大怒,下令將秦宓處死。諸葛亮得知此事後,再度上奏勸阻劉備。但劉備將諸葛亮的奏章扔在地上,表示自己的心意已決,不再接受大臣的勸諫。同時,劉備又下令將秦宓關押,等戰事勝利後再做發落。此後,劉備親征東吳,但遭到陸遜的頑強抵抗,最終兵敗夷陵,蜀漢帝國也因此元氣大傷。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秦宓提到劉備要處死自己時的反應,叫做「面不改色」,意為臉上神色不變。形容遇到突發事件時神態自若,從容鎮靜。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晏子春秋》中的「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小說中提到的學士秦宓勸阻劉備征討東吳的情節,是符合歷史原貌的。據《三國志?秦宓傳》載:「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直到劉備病逝後,秦宓才重新被諸葛亮錄用。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劉備征討東吳的決定,在蜀漢朝臣中還是引起了一番爭議的。《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載,作為元老系的代表趙雲,就曾公開對劉備的決定表示異議。趙雲表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不過,劉備不但拒絕聽取趙雲的意見,還不讓其一起參與戰事,僅僅讓其鎮守江州作為後應。比起早年就跟隨劉備的趙雲,秦宓的命運就要悲慘的多。若非劉備病逝,秦宓恐怕用不出頭之日。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鍾會姜維的叛亂蓄謀已久,卻因誤信了一個人,導致滿盤皆輸
呂布一直想殺劉備,為何又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原因並不複雜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