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陳寅恪今天當得了教授嗎

陳寅恪今天當得了教授嗎

「恐怕陳寅恪先生要活在今天,沒有哪個高校敢聘他為教授。」

讀了3月17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仲祖文文章《不拘一格降人才》和關於張愛萍將軍慧眼識才、破格用人的報道《伯樂張愛萍》,頗有感觸。張愛萍不拘一格大膽啟用青年拔尖人才的做法,在現代化的今天,依然振聾發聵,警醒著各級領導要善待人才。我認為,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解放人的思想,克除偏見,更需要辨證地看待制度的作用,從制度上破解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難題。這裡我談兩個觀點:

首先,選拔制度要保持先進性,堅持與時俱進。我國古代的科舉制,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選拔制度,19世紀中葉西方建立的文官制度就是學習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方法。今天,我們在選拔幹部制度上有身份、學歷、資歷、任職台階、輪崗經歷等條件要求,還有筆試、面試、民主測評、組織考察、公示期、試用期等選拔環節,應該說制度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細化。但是,對於優秀人才、特別是優秀年輕人才和專業特長人才來說,有許多方面需要與時俱進,講一講不惟一些資格條件限制。

今天講不拘一格就是提倡解放建章立制的思維定式,制度要適應國家對人才的需要,要有利於幹部隊伍和領導班子建設。深化改革就是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對人才的需要,調整和完善人才選拔政策,使更多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其次,選拔制度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堅持以用為本。法國思想家盧梭曾斷言「要為人類制定法律,簡直是需要神明」。什麼是神明?就是指最難把握的人性發展的特殊規律。制度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講的是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而人才的成長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充滿個性、各有不同。美國NBA選秀十分嚴格,專家從運動員的投籃得分、爭搶韌性和爆發力三類指標進行量化統計評估,得分排序決定入選,沒有任何的寬容餘地,於是邁克爾?喬丹就被淘汰出局了,是賽場的實踐才使NBA認可了這位籃球天才。選秀的專家恰恰違背了一個運動員的成長規律,就是運動員潛能的發揮源於賽場環境,沒有事先考出來的冠軍。再說一個聘教授的例子,當年陳寅恪作為一個青年學者留學回國,梁啟超向清華校長曹雲祥舉薦陳寅恪任國學教授,曹問:「他是哪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大怒:「我梁某人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論文有價值!」後來事實正如梁啟超所言,在清華執教的陳寅恪果然成為一代國學大師。

恐怕陳寅恪先生要活在今天,沒有哪個高校敢聘他為教授。堅持以用為本,就是講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使用產生價值,實踐培養真才。不拘一格就是人才培養選拔的特殊規律。張愛萍將軍之所以能夠不拘一格啟用年輕人才,是他在長期實踐中觀察、使用、考驗人才的結果,而不是照搬條條框框。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今天,法律制度越來越完善,選拔人才也越來越嚴格,作為領導幹部和組織部門仍然不能丟掉這個活的靈魂。

朗讀者:黃琲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劉岩 排版編輯:劉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澳大利亞藍皮書:澳大利亞發展報告(2017-2018)》在京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