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山好漢用了一記狠招,卡住了崇禎皇帝的脖子,差點毀掉明朝

梁山好漢用了一記狠招,卡住了崇禎皇帝的脖子,差點毀掉明朝

崇禎十五年六月,崇禎皇帝傳下聖旨,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查禁、銷毀《水滸傳》一書。聖旨中明文指出,山東境內「著地方官設法清察本內,嚴禁《水滸傳》,勒石清地,俱如議飭行」,明朝其他地區也要照此辦理,「大張榜示,凡坊間、家藏《水滸傳》並原版,勒令燒毀,不許隱匿。」凡有違反者,將按照《大明律》規定,「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天文圖讖、應禁之書及歷代帝王圖像、金玉符璽等物者,杖一百」,處以100大板的重罰。

崇禎十五年,明朝已經進入滅亡倒計時階段,崇禎皇帝為何會突發奇想,對文學名著《水滸傳》大動干戈,列為禁書進行銷毀?原因很簡單,只因為崇禎皇帝吃了梁山好漢的大虧。有人說,梁山好漢不是宋朝的嗎?怎麼可能會影響到明朝的崇禎?列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梁山好漢不僅讓宋徽宗手忙腳亂,還曾使出一記狠招卡住了崇禎的脖子,差點毀掉明朝。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梁山好漢起義。一次是北宋宣和元年,宋江在水泊梁山發動起義,聚集一幫梁山好漢打家劫舍,替天行道。這次起義的規模不算太大,持續時間也僅僅不到三年就以失敗告終。但梁山好漢們不畏強暴、行俠仗義的勇氣和反抗精神,卻在梁山一帶深入人心,他們的動人故事在梁山代代相傳。

第二次梁山好漢起義,則發生在明朝崇禎十四年。眾所周知,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發源地是在陝西,由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發起。明末農民起義迅速發展成為一場席捲全國的風暴,明朝各地衣食難繼的貧苦農民,為了在饑荒亂世中求生,紛紛效仿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走上了造反之路。

崇禎十四年,山東梁山一帶也發生了嚴重災荒,饑民遍地,盜匪橫行。內外交困的明朝也無力賑濟災民,安定社會秩序。《平寇紀略》記載,山東壽章有個農民李青山,以屠宰和種田為生。明末的連年天災人禍,讓李青山一家生活陷入絕境。李青山膽識過人,他不甘心坐以待斃,於是召集了一幫江湖好漢和貧苦農民,扯旗造反,隊伍很快發展到幾萬人。他們以山高林密、河沼密布的水泊梁山為根據地,「李青山眾數萬,據梁山泊」。宋江起義之後,水泊梁山第二次高舉義旗,新一代梁山好漢們再度重現歷史舞台。

崇禎皇帝聞訊大驚,山東是明朝的腹心重地,毗鄰河北京畿,也是當時僅有的幾個沒有農民起義的「凈土」。如果山東也被農民軍佔據,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西北義軍彼此呼應,明朝大勢不妙。他急忙點兵遣將,派遣大將劉澤清、兵部尚書張國維等帶兵征討李青山。

但由於當時梁山一帶地形複雜,山水縱橫,「梁山素多水,灌莽頗深,與漕渠密邇,安山一帶有犄角東南」,李青山人地兩熟,與官軍打起了游擊戰,使得明朝軍隊難以獲勝。李青山頗有戰略眼光,他注意到,山東境內有京杭運河經過,當時由於北方地區連年天災,義軍遍地,明朝京師和北方明軍所需的糧草祿米,幾乎都要靠運河從江南運來。如果出兵截斷運河通道,斷絕京師糧食供應,等於卡住了崇禎的脖子和明朝的命脈。

李青山敢想敢幹,立即出兵,「分據韓庄等八閘,運道為梗」,「破城焚漕,咽喉梗塞」,「青山竟劫漕舟大焚」,阻斷運河航道,放火焚燒糧船。崇禎皇帝大為驚駭,京師為之震動。如果聽任這種局面持續,明朝京師和明軍很快就會陷入斷糧絕境,陷入毀滅的危機。崇禎不得不暫時置關外清軍和李自成等義軍於不顧,抽調重兵奔赴山東,圍剿李青山。

在明朝重兵圍攻下,李青山最終力不能支,梁山起義失敗,以李青山為首的一批梁山好漢被生擒活捉,押赴京師處死。李青山起義失敗之後,崇禎已然成了驚弓之鳥,在恨屋及烏心態驅使下,對水泊梁山乃至《水滸傳》都產生了極大的戒懼心理,認為李青山的所作所為是在效仿《水滸傳》,所以才會下達查禁《水滸傳》的聖旨。然而此時的明王朝已經日薄西山,崇禎費盡心機也無力回天了。

參考史料:《明史》《平寇紀略》《三垣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八陣圖在實戰中管不管用?崇禎皇帝用它來打清兵,吃了大虧
南宋抗金英雄,除了岳飛、韓世忠,還有一個文臣更為悲壯卻被遺忘

TAG: 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