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外國人長期把鮮卑、契丹視為中國

古代外國人長期把鮮卑、契丹視為中國

國泰航空中的Cathay原意是契丹。

我們知道,西方對東方的民族不是很了解,曾錯誤把滿洲稱為韃靼,革命黨也表示蔑視滿洲人,也喊出口號驅逐韃虜。實際上,西方不僅對滿洲不了解,對中國也就是古代中原也不了解,長期就是錯把契丹、鮮卑看作是中國。

中國曾有一個名字叫契丹,這廣告都打到美國了。

契丹(Khitan)是中世紀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稱號,長期以來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多為模糊之詞,稱呼也不統一,在眾多關於中國的叫法中,部分歐洲國家曾使用契丹。第一個稱中國為契丹的是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此書將元朝稱契丹。但真正使歐洲人為中國給定統一專名的是義大利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在1605年寄給義大利的信函中斷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的契丹。

Китай從詞源上講來自蒙古語「乞塔」,原來專指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歐洲人稱中國。這一詞義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徵逐步擴大,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通過蒙古人轉手給歐洲人,該詞泛指中國。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地區以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的國度,都已習慣用Kitai來稱中國。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維約赴撒馬爾罕覲見帖木兒汗在《克拉維約東使記》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這並非源自契丹強盛之故,俄羅斯從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俄羅斯按照當時歐洲部分國家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在金帳汗國時期,很多突厥語和蒙古語的詞根和辭彙進入了古羅斯的語言,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而俄羅斯受韃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武力強盛,國祚長久,也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這一稱號在由東向西的傳播中逐漸演變:

蒙古語:Хятад(Khyatad) / Kitad

維吾爾語:?????, Xitay

哈薩克語:?????, ?ытай, Q?tay

喀山韃靼:Q?tay

俄語:Китай(Kitay)

烏克蘭語:Китай(Kytay)

保加利亞語:Китай(Kitay)

波蘭語:Kitaj

斯洛維尼亞語:Kitajska

中世紀拉丁語:Cataya, Kitai

義大利語:Catai

西班牙語:Catay

葡萄牙語:Cataio

法語、英語、德語、荷蘭語、北日耳曼語支:Cathay

現時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被譯為「國泰」,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

現在據有人統計,有近十個國家稱呼中國為契丹。

歷史上契丹確實強大一時,那為什麼會把契丹與漢人給混餚了呢?

首先混在服裝上,參考契丹出土古墓壁畫,漢人、契丹無大區別。.其次文字,雖有契丹文,契丹文外形也很像漢字,對外國人而言,看外觀差不多,反正他們都不認識。而且外文書有的也是用漢字書寫。漢化的契丹唯有髮飾與漢人不同。也難怪他們曰中國為契丹。

對中國稱呼契丹,最早可能是蒙古人,並把這一稱呼帶給中東和歐洲。

有人認為,蒙古語稱漢人為hiatad是「瘦小、乾癟」的複數形式,契丹hiadan在蒙古語里是「山崖、岩石、山峰」的意思,兩者讀音相似。所以外界就把蒙古人對漢人稱呼變為對中國的稱呼了。

古突厥語稱「中國」為桃花石。「桃花石人」、「桃花石汗」分別是「中國人」、「中國君王」的意思嘍!

南宋末年,李志常所著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說,當地的土著群眾漢人工匠的技藝,讚歎道「桃花石(中國漢人),諸事皆巧」。這應該是「桃花石」這一辭彙出現在漢文著述中的最早記載。

成書於1072——1074年間的那本名著《突厥語大辭典》,對「桃花石」一詞做了再清楚不過的解釋:「桃花石,此乃摩秦國之名。上秦,地處東方,被稱之為『桃花石』;中秦,被稱之為契丹;下秦,被稱之為巴爾罕,也就是喀什噶爾。」這也就是說,當時此書作者,自稱是「桃花石」人——中國人,而稱自己的可汗是「中國的君王」。那麼,這裡的「摩秦」,或譯作「麻秦」、「瑪秦」,明明白白指的也就是中國了。這不奇怪,至今,還有印度、土耳其等國稱呼中國,就叫做「秦」。

桃花石(tavγa?)借自「拓跋氏」。「拓跋氏」系鮮卑的一部族,就是「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帝國。

19世紀末發現於蒙古高原鄂爾渾河與土拉河流域的魯尼(Runic)字母古突厥文碑銘,給拓跋一詞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及稍晚發現的暾欲谷碑,都有一個專門的名詞(魯尼文是自右向左書寫)指代唐朝,其羅馬字母轉寫形式為t(a)bg(a)?,或作tabγa?,也寫作tabgatch等形式,都是古突厥文的西文轉寫。

這個指代唐朝的名詞,本義究竟是什麼,經歷過長久的爭論。夏德(F.Hirth)提出tabγa?是「唐家」一詞的突厥文對音轉寫(後來桑原騭藏在此基礎上提出「唐家子」一說,當然也指唐就的鮮卑拓跋建立的意思),他還指出tabγa?與拜占庭歷史學家TheophylacteSimocatta所提到的Taugast,以及《長春真人西遊記》里用來稱呼漢人的「桃花石」一詞,應有共同的語源(etymology)11。這就把突厥碑銘資料與傳世的文獻史料結合了起來。問題是,Theophylacte Simocatta所講述的Taugast國內對立的兩個政權之一渡過大河實現統一的戰爭,一般認為就是隋平陳的戰爭,時間早於唐。

而據卜弼德(P.A.11FriedrichHirth,NachwortezurInschriftdesTonjukuk,in:W.Radloff,DieAlttürkischenInschriftenderMongolei,ZweiteFolge,St.Petersburg:1899,p.35.Rprintedintwovolumes,Osnabrük:OttoZellerVerlag,1987.2Boodberg)研究,那個故事描述的本是北周滅北齊並統一北方的歷史,時間就更早了。因此,可以肯定Taugast與唐無關。自從伯希和(PaulPelliot)與白鳥庫吉分別提出tabγa?是指拓跋以後,這種從歷史和語言兩方面都能獲得圓滿解釋的說法,已經成為國際突厥學界的通行觀點,儘管種種新說迄未停止其湧現。

《長春真人西遊記》里中亞人稱呼漢人的「桃花石」一詞,也由於1917年在土耳其發現麻赫穆德·喀什噶里(MahmudKashgari)的《突厥語大辭典》(DīwāLuγātat-Turk),而找到了原型。《突厥語大辭典》收有tawγā?一詞,義為馬秦(Māsīn),馬秦加上秦(Sīn)和契丹(Khitāy)的範圍,也可以統稱tawγā?。可見tawγā?就是指中國,「桃花石」乃是tawγā?的中文譯寫。因此,突厥碑銘的tabγa?,拜占庭史料里的taugast,與11世紀流行於中亞突厥諸族中的tawγā?,都是指中國(至少是指北部中國)。

這幾個辭彙有同源關係,而突厥碑銘里的tabγa?是其中最為原始的形態,它是北魏統治集團的核心部族「拓跋」部名稱的突厥文音譯。克勞森(SirGerardClauson)《十三世紀以前突厥語語源辭典》(AnEtymologicalDictionaryofPre-Thirteenth-CenturyTurkish),收有tav?a?一詞(即tabγa?),解釋為「一突厥部落名,其中文轉寫作『拓跋』」。

現在我們知道俄羅斯境內有一支蒙古人,稱為圖瓦人,而且俄羅斯聯邦內有圖瓦共和國。大清國的時候稱烏梁海,有的認為圖瓦一詞也是來源拓跋。烏梁海蒙古人有一部分加入滿洲,老姓烏梁海氏,漢姓一般改姓梁。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康熙大帝的八大家訓,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兩華人在美國被捕,全因這個陋習!判2年取消綠卡,終身不得入境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