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人為何喜歡嗑瓜子?

中國人為何喜歡嗑瓜子?

中國人對瓜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看電視時打發時間、聊天時隨手抓一把,哪裡都能看到瓜子的「身影」,可謂「國民第一零食」。

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喜歡嗑瓜子。在很多國家,人們認為瓜子是鳥類吃的,不是人的食物;在一些國家的超市可以看見剝好的瓜子作為休閑食品,但看不見帶殼瓜子。

中國人何時開始嗑瓜子?

中國人喜歡瓜子,可能一開始是由於節儉,後來才深入到飲食文化層面。北宋初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在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了「瓜子」(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之後,吳越廣為流傳的《歲時歌》則記載了「嗑瓜子」的習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種地下秧子,四月上墳燒錠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諸事之首?中國人喜食瓜子的傳統始於何時?這些尚不可知,但確定的是,明清時已經非常流行了。據考證,嗑瓜子的習俗在我國明代已經流行,晚清之前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後南瓜子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花子又異軍突起,大受歡迎。嗑瓜子大概最早興於北方,這不僅因為嗑瓜子的記載主要發現於北方歷史文獻中,更為客觀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漫長,農閑時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瓜子不論吃起來還是準備起來都很方便,拿出來招待客人,不僅能夠體現主人的好客,做客的人也因吃瓜子會有被「招待」的感覺,潛移默化中就定下來一種愉悅的社會交往基調。嗑瓜子的習俗就這樣蔓延開來。

中國古時最流行西瓜子

瓜子,無外乎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其他瓜的籽,要麼無法批量生產,要麼無法當零食食用。西瓜品種眾多,從元代開始,各地方志所記載的西瓜品種達50餘種,不單有今天我們以食用瓜瓤為主的西瓜,還有專門以食用瓜子為主的西瓜。後者又稱瓜子西瓜,栽培很多,在不同地區稱呼也不同,有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法國傳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紀中葉前後旅居中國大部分地區,閱歷異常豐富,對中國社會各方面都有直接而細緻的考察,他對西瓜子的描繪很多:「中國人對西瓜子有著特殊偏愛,因而西瓜在中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豐收時節西瓜就不值錢了,之所以保留它們,只是為了裡面的瓜子。有的時候,大量的西瓜被運到繁忙的馬路邊免費送給過往的行人,條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給主人留下……西瓜子對於中華帝國3億人口來說,真可謂一種廉價的寶貝。嗑瓜子屬於一種日常消費,看著這些人在用餐之前把嗑瓜子當成開胃之需,確實是一道耐人尋味的景緻……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飲茶喝酒,桌上肯定會有西瓜子作伴。人們出差途中要嗑瓜子,兒童或是手藝人只要口袋裡有幾個銅板,就會拿出來買這種美味食品。無論是在大街旁,還是在小道邊,到處都可以買到。你就是到了最荒涼的地區也不用擔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國各個地方,這種消費形式確是一種不可思議、超乎想像之事。」

南瓜子、葵花子是舶來品

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輾轉傳入中國,這大概是在16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間。

在清代,向日葵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食用及售賣也只是偶有記載。民國時黑龍江的《呼蘭縣誌》較早記載了向日葵大規模栽培,「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這說明葵花子已經開始流行。再看南瓜,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晚清以來,南瓜子可食的記載非常多,遠超葵花子。到了民國時期,南瓜子雖然已經有廣泛的食用人群,但是與西瓜子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吃瓜子為何對人有益?

吃瓜子能緩解緊張情緒。人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緊張、尷尬,交流時手中有食物會讓人感到輕鬆。所以我們經常會請客喝酒或約人吃甜點來讓交往各方放鬆下來,但酒後容易說辭不當,甜品消費又高,所以廉價易得的瓜子就成了大家相聚時的休閑食物。同時,嗑瓜子可分解為若干個小動作,這些動作簡單、容易,讓人感到愉悅,在吃的過程中能夠緩解彼此緊張的情緒。

此外,吃瓜子有利於消除雙方的敵意,延長交談時間。人與人交往時,會有兩套系統:一種是當自己認定環境不安定時出現類似逃避、逃跑的防禦系統;另一種是安定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放鬆系統。瓜子本身的趣味性加上調節緊張氣氛的功能會使得你啟動放鬆系統,消除相處中的敵意,使交流雙方表達起來更加輕鬆自然。

來源:百科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連機器人都躲不過裁員潮 我們有必要為機器取代人類工作而焦慮嗎?
植物纖維的力量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