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曾國藩傳》⑧ | 值得深交的人,都有這個特點

《曾國藩傳》⑧ | 值得深交的人,都有這個特點


文 | 張宏傑 · 主播 | 宸聲



回顧:

昨天我們讀到曾國藩在總督任上對地方的治理和獨特的外交。



今天我們將了解他對人才的培養。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



(文末有送書福利哦!)



曾國藩的人才大計

人們提起曾國藩,一般認為他一生做了兩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國和興起洋務運動。

其實除此之外,曾國藩一生致力的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養人才。

曾國藩一生對人才問題非常重視,他認為選拔、培養人才是挽救清王朝統治危機的重要措施。

曾國藩的幕府規模很大,盛時保持著一二百人的幕僚隊伍。一切出類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他的品德和聲譽,吸引過來。

曾國藩幕府的特殊更在於它很像一個學校,這個學校的校長,就是曾國藩。他在幕府中對待下屬,就如同老師對待學生一樣。

為什麼要把幕府辦成學校呢?這是曾國藩的人才戰略決定的。

要辦大事,必須用可用之人。科舉培養出來的人,不是廢才,就是半成品。要想適用,就要自己動手,進一步陶鑄。

所以曾國藩的幕府既是儲備人才之庫,也是陶鑄人才之所。

曾國藩的人才實踐,第一步是求才。尋找人才,要如同餓鷹撲食,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

事實證明,其招攬與聚集人才的辦法是正確的和有效的。

第二步是觀察。每有新人來投靠,曾國藩都會親自接見,認真面試。

然後讓他們到前線去經歷一段時間,一是讓他們直觀了解湘軍的面貌,二是通過他們來了解前線近期的情況,三是通過這種方式鑒別他們的能力。

安排好工作後,接下來的第三步,就是培養。曾國藩認為,天生大才極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過培養教育造就出來。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進行定期考試,以批答的方式來檢測他們的文字水平和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

二是談話,也就是今日所謂面授,向幕僚傳授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讀書心得。曾國藩長於因人施教,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曾國藩用人,還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全力給他們製造發展的機會,幫助下屬立業成才。

曾國藩從內心裡希望他們發展得好,這樣,他們才從內心感到感激。

曾國藩在保舉下屬方面非常儘力,他的幕僚大部分都在幕府成材,然後成就自己的事業。當他死去的時候,所有的總督都曾經做過他的部下,並且是由他提名的。


培養接班人李鴻章


做大事的人至少要看出三步。當初曾國藩在大規模裁撤湘軍的時候,留有後手,那就是「裁湘留淮」:

他雖然將手中的湘軍遣散,但是卻保留了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所部的淮軍。雖然裁撤了湘軍,但是並不意味著曾國藩完全放棄了這份權力。

保留淮軍「以濟湘勇之窮」,可以讓湘系集團繼續穩操兵權,從而保住在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決定性地位。

把軍事重心由湘軍轉移給淮軍,也就意味著李鴻章是曾國藩在部下中最器重也最信任的人,曾國藩已經選定李鴻章做自己事業的接班人。

那麼曾國藩為什麼會在名將如林的湘軍集團中,選擇一個非湖南籍的李鴻章做接班人呢?

李鴻章是一個綜合型人才,既能辦事,又長於文字。因為身邊缺乏文案高手,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幕府,初掌書記,批稿奏稿。

初到曾國藩幕府時,李鴻章身上缺點和毛病確實多。

他智商高,才華出眾,自小又一帆風順,自恃翰林出身,科名地位比其他人都高,所以經常不自覺流露出目空一切的氣概。

曾國藩認為,若將來真要他獨當一面,還須再經一番磨鍊,所以要先聲奪人,在大家面前折折他的銳氣。

李鴻章以口才自雄,曾國藩就經常有意讓左宗棠、李元度等口才高手與李鴻章辯論,以挫其傲氣。曾國藩還經常將李鴻章帶在身邊,讓他與天下第一流人物接觸。

曾國藩身體力行,努力以自己的表率來影響李鴻章。

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讓他養成了每日早起的習慣;

李鴻章平時好說謊吹牛(合肥俗語「打痞子腔」),但在曾國藩面前他從來不敢造次;

李鴻章心思太靈,遇事容易動搖,曾國藩經常對他講「挺」經,教導他遇到困難要挺得住。

不光是幕僚們從曾國藩這裡獲得收益,曾國藩本人也從幕府中收穫巨大。

李鴻章思維清晰敏捷、作風明快果斷,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大局的關鍵。因此一遇大事,曾國藩往往求助於李鴻章的分析決斷。

經過多年培訓歷練,曾國藩認為李鴻章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當咸豐十一年十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時,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往上海救援,並創建淮軍。

在京期間,曾國藩曾經教李鴻章作文。在幕府中,曾國藩又曾教李鴻章做人。現在,他又給李鴻章上了第三課,建軍。

這是曾國藩教授李鴻章的最重要的一堂課,他詳細教導李鴻章如何行軍,如何紮營,如何挖壕,如何待敵,親手為淮軍制定營制營規,從湘軍中調撥成熟得力的隊伍供李鴻章使用。

除了軍事上的難題,曾國藩還教導李鴻章如何處理洋務。

李鴻章後來的外交卓有成效,也是因為他遵照曾國藩指示,對洋人講信義,所以洋人很願意和他打交道。

李鴻章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曾國藩全方位提攜培養,另一方面也是基於他個人的才華和能力出眾超群,天生善於並喜歡處理複雜局面。

在曾國藩的指導下,李鴻章的才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而李鴻章領導的淮軍,也曾在曾國藩麾下多個分部中躍居戰鬥力第一。

李鴻章的才華是讓曾國藩決定日後把班交給他的重要基礎。但是對於一位接班人來說,僅有才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德」。

李鴻章獨當一面之後,曾李之間也不可避免地在餉源分配、兵力調撥等方面產生矛盾。

與左宗棠、沈葆楨等相比,李鴻章無疑顯得更為顧全大局。知道退步,知道感恩,這是李與沈、左的最大不同,也是曾國藩日後交班給李鴻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長遠籌劃,裁湘留淮

曾國藩之所以決定抽身退步,將軍事衣缽傳給李鴻章,是經過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李鴻章是曾國藩親手培養起來的人才,對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軍事和洋務的看法和見解,與曾國藩有高度共鳴。

其次,李鴻章的才與「德」靠得住。

最後,李鴻章比曾國藩年輕十二歲,並且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他為人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剛強堅毅。

因此經過多年全面考察,曾國藩決定裁湘留淮。

曾國藩是一個凡事從長遠籌劃的人。早在他決定派李鴻章創建淮軍的時候,就已經給這支軍隊預定了多年之後的「剿」捻任務。

同治四年(1865)五月初三日,正忙於兩江事務的曾國藩突然接奉上諭,北上「剿」捻。

雖然有李鴻章派出弟弟李鶴章和淮軍中的精銳三部全力配合,曾國藩的「剿」捻進行得卻不順利。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人,在對付捻軍的問題上,他吸取了僧格林沁的教訓,制定了「河防」戰略:

曾國藩計劃東以大運河為防線,西以沙河、賈魯河為防線,在這三條河的河岸增築木柵,挖土築牆,擇要分兵駐守,以壓縮和限制捻軍流動作戰的範圍,把捻軍驅逐到角落裡加以殲除。

曾國藩的河防之策方向上是正確的,但是實施這個策略需要花很長時間,地方也不配合。

慈禧和咸豐一樣,急於求成,一有挫敗,就想換人,計劃讓李鴻章來取代曾國藩。做事一貫堅持到底的曾國藩不得不接受半途而廢的局面。

李鴻章接任後,曾國藩對李鴻章全力支持,自始至終為李鴻章積極籌餉獻策,盡心盡責。

他誠心誠意希望李鴻章能儘快把「捻匪」蕩平,在他看來湘淮一體,曾李一家,合則兩利,離則俱傷,曾國藩是深明這個道理的。

事實證明,李鴻章畢竟是可以信賴的傑出人才。他接手「剿」捻後,力排眾議,堅決執行曾國藩的河牆戰法,最終將捻軍鎮壓下去。

河防戰略的首創者是曾國藩,收穫成功的是他的學生李鴻章。

曾國藩以自己的抽身退步,完成了湘消淮長、曾李瓜代的過程。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到曾國藩的人才大計,以及他培養接班人李鴻章,與李鴻章合作平定了捻軍起義。

不久後,曾國藩將要面臨讓他成為所謂「賣國賊」的天津教案事件。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故事,歡迎轉發給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閱讀好書,共同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我們明天見,晚安!




活動時間:


2019年2月1日-2019年2月10日


有獎互動

你怎麼看待曾國藩的人才培養


給你影響最深的一位老師是誰?


他教會了你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

分享你的故事哦


今天將抽選

1

幸運讀者送書


假期歸來後為大家送出書籍哦



▲共讀打卡,記錄成長

-作者-


張宏傑,知名歷史學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現就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著有暢銷書《曾國藩傳》《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等。


-主播-


宸聲,電台主播。有一種對白是文字幻化聲音後的遇見。微信:宸聲(chen-voice)。



編輯:小閑



正在共讀《曾國藩傳》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下載十點讀書App


免費領取精品小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納蘭容若詞傳》⑤ | 你是誰,便註定會遇見誰
一個人好不好,私下裡,3件事可以看出來

TAG:十點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