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來源 Yale Climate Connections等

編譯 七君

是不是感覺身邊的聰明人越來越少了?這屆人類是不是不太行?這是你自我膨脹產生的錯覺嗎?

可能不是。

科學家們悲觀地預測,未來聰明人可能會越來越少,點讀機復讀機可能會越來越多。而這個現象很可能和我們熟知,卻不怎麼放在心上的全球性問題——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有關。

18世紀中期,蘇格蘭化學家約瑟夫·布拉克(Joseph Black)發現了二氧化碳,並且把它命名為fixed air(固定氣體)。一開始,法國化學家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就猜測,太多二氧化碳對人體不利,他說擁擠不堪的房間里會積聚太多二氧化碳,使人不適。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到了19世紀中葉,約翰·丁達爾(John Tyndall)開始注意到二氧化碳帶來的另一個威脅——全球變暖。

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0.04%,也就是400ppm(百萬分率)。2015年12月,世界上的幾個排放大國在巴黎簽署了巴黎協定,根據協定各國將要逐漸減少石油的使用。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但是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和氣候互動組織(Climate Interactive)在2016年11約作出的預測,即使各國乖乖按照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放,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2100年還是會達到800ppm以上。

800ppm又如何,和普通人有什麼直接關係?

二氧化碳使人變遲鈍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要知道,我們呼吸的空氣不僅影響氣候變化,也影響我們的大腦,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

2000年左右,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 William Fisk 無意中發現了兩項奇怪的匈牙利研究。這些研究指出,低濃度的二氧化碳也會影響人的思考和工作能力。

Fisk 是專攻室內空氣質量的學者,他發現除了這兩個研究以外,沒有人仔細研究過二氧化碳的影響,過去的主流看法是,只要濃度沒有到警戒線,二氧化碳就不會傷害人的大腦和健康。

Fisk 對傳統的看法產生了懷疑。他和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合作,讓22個參與者坐在二氧化碳濃度不同的房間里,然後做一系列認知測驗。

參與者要模擬政府高層,在信息狂轟濫炸的情況下對社會危機(如市中心的火災)做出決策。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實驗的結果把 Fisk 和小夥伴驚呆了。和600ppm相比,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000ppm的時候,人的決策能力就會顯著下降(下降12%);而到了2500ppm的水平,人的決策能力可以說基本癱瘓了(下降51%)。

要知道,這些實驗參與者在正常情況下的決策能力超過美國人的均值。但是在2500ppm的情況下,這些人的決策能力跌到了失常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認知決策能力中,只有專註細節的能力沒有受到影響。這和喝醉酒,或是大腦受過創傷的人的情況很相似。醉酒後,人往往更關注細節,而難以考慮大局。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但是在此之前,美國勞工部的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對二氧化碳濃度設定的警戒線是5000ppm。Fisk 表示,「我對二氧化碳效應的強度感到震驚,這些結果和過去人們所持有的看法相悖。」

參與了這項研究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流行病學家 Mark Mendell 回憶,美國海軍以及 NASA 在得知這項研究的結果後特地前來詢問細節,因為他們對呆在潛水艇和航天器里的人的認知能力感到擔憂,「看到2500ppm時的結果,他們驚呆了。」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這項研究後來得到了不少共鳴。

在2012年發表在《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的一項研究中,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至1000ppm時,和600ppm時相比人的決策能力顯著下降;而當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至2500ppm,所有決策能力中只有關注細節這一點還在勉強支撐。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的學者重複了這些研究,並且得到了相似的結果。2016年他們發表在《環境健康視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了二氧化碳導致「腦殘」的效應。

這個研究的參與者包括那些技術行業和管理層的人群,如經理、工程師、程序員以及設計師。和550ppm的環境相比,他們的認知能力在945ppm的環境里下降了15%,在1400ppm的環境里下降了50%;總體而言,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每增加400ppm,人的認知機能就衰退21%。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好消息是,人類從事機械的,復讀機式任務時的效率似乎不容易受到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

在2016年發表在《建築與環境》(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上的一項研究中,上海交大的研究者讓10個參與者在二氧化碳濃度為5000ppm的房間里呆了2.5小時,同時用鍵盤照著一份文檔打字,或是做簡單的加法。和二氧化碳濃度為500ppm的環境相比,他們的正確率並沒有因為極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而降低。

教室和辦公室就是100年後的世界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有人可能會想,現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才400ppm啊,離1000ppm還早得很。別太樂觀了,實際上,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遠高於室外,你宅在家裡的時候,你的智力恐怕早就受損了。

由於城市的二氧化碳穹頂效應(urban CO2 dome),工業城市的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可以輕鬆達到500ppm。而在人頭攢動的公共場所,如會議室、汽車和飛機上,二氧化碳濃度很容易就會達到實驗中的水平。

教室里的二氧化碳濃度更是高得可怕。2015年對美國6個州以及英國和瑞典小學課堂的一項研究發現,教室里的二氧化碳濃度普遍超過1000ppm。而2002年的一項研究的結果更為駭人——德州2%的教室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000ppm。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一個人呆在家裡,或者車裡也沒好到哪裡去。

美國波士頓地區公寓的平均二氧化碳濃度為810ppm,隔熱性能更好的公寓(隔熱性能好的房間一般通風不好)則達到了1200ppm。2016年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不開窗通風的情況下,丹麥學生宿舍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一個晚上就可以超過2000ppm,這對第二天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造成了顯著打擊。

如果你一個人呆在車裡,密閉車門車窗,關閉通風系統的話,汽車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可以達到4100ppm。

Fisk 對這些研究的現實意義感到憂慮。Fisk 說,「如果你正在參加高考,碰巧坐在一個通風不良的房間里,你的臨場發揮可能就會受到不利影響。這對你來說公平嗎?」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因為公共衛生事件,集體智力下跌或上漲的事件並非史無前例。

如在70年代,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如控制汽油中的鉛含量)把美國人的血鉛水平從60-70年代的19μg/dL降至1985-1987年的4.5μg/dL。

根據2014年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學者發表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的研究,和6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1985年後出生的美國人的智商高了4-5分(人群平均智商為100分,大多數人在70-130分之間)。

一個民族的智商提高5分是什麼概念呢?根據2010年發表在《Intelligence》上的一項被引用了一百多次的研究,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是105,英國人是100,美國人是98分。你可以感受一下一個國家的國民智商提高5分意味著什麼。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鉛中毒的一個跡象:牙齦上二硫化鉛留下的藍黑色的斑紋。

@Biophoto Associates/Science Photo Library

照這些研究看,2100年的人類恐怕不會比現在更聰明。到時,大街上可能會充斥著大腦被二氧化碳腌制的人類。這些人可能更適合做復讀機的工作,而不適合進行複雜的思考和決策,難以判斷是非,比如理解碳排放如何讓自己變笨。

碳排放不僅令地球窒息,還令人類智障。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不過癮,請戳

肚子上的肥肉特別難減?可能是你媽懷你的時候餓著了

為啥塑料瓶能賣錢塑料袋卻不行?因為塑料瓶可以做衣服呀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kids@huanqiukexue.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圖片非特別註明均來自網路。

為保護原創,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BK75K9Zkqz0bLa6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把科學帶回家 的精彩文章:

你家附近看不到工廠,那麼你呼吸到的霧霾從哪裡來?看完這些圖你就明白了
大家都是九年義務教育,為什麼有人能把摺紙玩得這麼優秀?

TAG:把科學帶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