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經中寓言式的語言模式

佛經中寓言式的語言模式

佛經中寓言式的語言模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大家都聽過寓言故事,那你有沒有感覺到,聽到以後到你了解之間它有一個變化。譬如以前我們小時候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有幾個瞎子沒有見過大象,那麼大家想要知道大象像個什麼,所以大家去摸摸象看看,摸到象尾巴說大象像一條繩子,摸到象的腳的說大象像個柱子,摸到象的肚子的說它像個大水桶,摸到象的耳朵的說它像個扇子。那麼這整個故事告訴我們說,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認識會有偏差,是不是這樣?這裡面就讓我們的頭腦產生一種轉變。

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的了解,不能夠就語言文字的部分去了解它。這是寓言的一個目的,佛經裡面有好多這種故事,剛才講的瞎子摸象就是佛經裡面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說不能執著於你所認識的那一部分。因為我們都還沒有開悟,我們所見到的事情就像瞎子去摸到東西一樣,那都不真實的,它是透過這種情況。

那麼這裡面就告訴我們說,從我們所看到語言文字當中,一直到事實的真相裡面,它有一層變化。這裡面就產生,語言文字是一個語言模式,那個語言模式要怎麼樣轉換過來,轉換成一個思維模式。它在訓練我們,你怎麼樣子讀經?透過經文的語言文字去了解到你應該要知道的心性的問題。

佛法是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就是講我們的心性要如何矯正,如何的端正,把它安在菩提道上;然後我們去精進、去努力,你才不會偏差。假如說我們的心不是安在菩提道上,那麼你一切的用功將會產生極大的偏差。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佛法才特彆強調,知見最為重要。假如知見你不正確,那麼你一切的努力那都叫作魔業。華嚴經里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說,什麼叫魔業?普賢菩薩答的第一條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為魔業。你忘掉菩提心來修善,那一切善業都是魔業,更何況我們的心是不正的,是錯誤的,你說那個魔業所造有多大。

所以佛法在我們不談成就之前,還沒有達到成就之前,我們所重的就是那個基礎點的正確性,就是知見必須要正確。在正確的知見前提之下,我們才能夠談真正的精進,要不然那一切精進都是枉費的。所以這個地方訓練我們這種觀念,你要正確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常講,修行就是修正不當的觀念跟行為,那麼把我們那種不正確的觀念,那想法,推理的方法,把它修正過來,成為正確的推理方法,那就是修行了。那麼這個寓言式的語言模式是相當重要的地方。

我們簡單的講說像瞎子摸象這樣的故事,大家都能了解,可是呢,佛經裡面那其他的部分,恐怕我們就很難了解了。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從第七參開始,幾乎都講到佛國的模式。佛國、佛國度;什麼園林、普莊嚴園,乃至於阿彌陀佛講的極樂世界,那都是佛國的模型。那是不是寓言呢?你如何導入正確的方向裡面。

當然在這個部分,有許多人他朝向錯誤的推理方向當中,他會認為有一個確確實實的那個東西在。那就是像有人肯定,可能確實有那一群瞎子在摸那麼一頭象,得到那樣的結論。就像我們看龜兔賽跑一樣,那就真的有一隻烏龜跟一隻白兔在賽跑,那後來不知道誰害了小白兔在半途睡覺了,那你可能就沒想到了,那麼聰明的白兔怎麼會睡覺?又再去拿獎品呢?我想它一定先拿獎品再來睡覺的。可是這個故事不在於事實的本身,事實的本身無意義。因為事實的本身是什麼?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重要的是那個故事所告訴我們的意義,要去了解這個部分。那就是一切經典它的這種寓言式的表達方式。

這種推理的方法,就是說這種思維的方式,那我們或許可以說把它當作是一種反射,看到那個故事你能不能反射回來?就像數學裡面有導函數的觀念,正常的函數都在第一象限裡面,你一階函數以後它就導過來在第三象限,二階函數它又變到另外一個象限。同樣的情況,這個寓言式的語言模式有那種情況,你在那一個象限裡面來研究,沒有意義,你必須導入另外一個象限,思維空間產生變化,才會顯現它的真實意義。

擷自《六十華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了生脫死不是指你這個色身不生生死死
這個才叫菩薩雲集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