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流浪地球》信科學票房高,他們用石頭打破了好萊塢的類型壟斷

《流浪地球》信科學票房高,他們用石頭打破了好萊塢的類型壟斷

2月9日,由小說作者劉慈欣擔任監製,郭帆導演,吳京特別主演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上映第5天的上午,票房已經達到13億,把之前領跑春節檔的《瘋狂的外星人》甩開,藉助口碑的彈弓效應進入逃逸速度,前方追趕的目標是《戰狼2》的56.8億,天文數字,但未必不能達成,目前售票網站的預估是52.57億。

比票房更讓人振奮的是電影本身,儘管像所有熱門電影一樣,《流浪地球》受到了很多質疑,例如在發動機能不能推動地球,劉啟為啥這麼作,朵朵的演講有點像假模假式的班幹部,特效沒有細節比不上星際穿越,這些問題上,很多網友吐槽了。但是不可否認,影片已經足夠優秀,它不僅保持了劉慈欣一向的浪漫主義硬核科幻的特色,也注入了非常合格的娛樂元素和賣座情節,當看到救援小隊時而搞笑時而煽情時而熱血,運送以前超級英雄電影才有的能量塊火石,踹機器,拔電線,百人推火箭,忙得不亦樂乎,你可以想像那個寫出《球狀閃電》的科幻詩人,已經成長為成熟的硬核商人,不再書寫冷峻、反思和想像力,而是販賣災難、熱血、特效。

這並非貶義,詩人變商人是進化,詩必須需要接地氣,才能流傳下去,你不能指望觀眾都喜歡聽莫扎特看畢加索,有時候,適當的放下一點身段,通俗一點,是更大的格局。

《流浪地球》的商業化改編有幾個非常突出的亮點,一是時間比小說明確了,片子,剎車的地球繞著太陽轉了15圈,然後用兩年時間飛向木星,17年後,劉啟長大了,和夥伴們一起完成了引爆木星的壯舉,踏上新的征途,時間線很緊緻,符合第三宇宙速度的理論,商業大片的敘事要求。

然後是人設,原小說中的少年是作為旁觀者的身份見證了地球從剎車到逃逸的過程,也感受著危機面前文明的蛻變,滿篇都是失落茫然和孤獨,而電影中的劉啟是一個非常獨立而且堅定的叛逆青年,表面上他很叛逆,實際上很有榮譽感,他執意拿到假名卡和工人服裝去地上,是為了擺脫父親的影響,當年免抽籤進入地下城的名額。

這樣紮實的人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例如韓子昂,唯一從前太陽時代過來的老司機,他最後在昔日的家鄉,上海的冰墟上追憶往事,在生命最後時刻摘下面罩,回歸自然,這個人物也是立得住的。像中澳合資、朵朵、王磊、周倩、李一,也都是豐滿的,完成救贖的孤膽老爸劉培強,則完美的考貝了戰狼的很多特質。

在被很多人吐槽的科學觀上,其實《流浪地球》還算是硬核。能夠想出把地球發射出太陽系這樣的設定不難,難的是把它講圓了,劉慈欣的辦法就是用科學數據包裝那些比《星戰》還魔幻的幻想,例如剎車時代和逃逸時代等五個時代的2500年超長的流浪周期,還有洛西效應、氦閃、潮汐力,等待科學名詞,再加上愚公移山這樣的古科學理論,讓一切都看起來合情合理。反正只要核聚變了,石頭也能推著地球走。

《流浪地球》意義非凡,它本身有很成型的世界觀。改編電影,其實更大的任務是完善這個設定,並進行商業化的改造。現在看來,劉慈欣提供了基礎,郭帆的類型化敘事,吳京的英雄氣場和觀眾緣,過得去的特效,幾個條件產生了強烈的化反,使之撬動了春節檔也是類型片市場最大一塊票房蛋糕,同時也打破了好萊塢的類型壟斷,科幻電影,從此不再是好萊塢人的專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戡根定理 的精彩文章:

TAG:戡根定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