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法正睚眥殺人諸葛亮不肯向劉備打小報告,真是因為法正功勞太大?

法正睚眥殺人諸葛亮不肯向劉備打小報告,真是因為法正功勞太大?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以為諸葛亮的官職比法正大,理由就是法正為非作歹的時候,諸葛亮放任不管,而法正聽到諸葛亮替他開脫的話之後,也收斂了自己的鋒芒。但是翻遍了陳壽的《三國志》、常璩的《華陽國志》、孫勝的《魏氏春秋》,都沒有找到諸葛亮比法正級別高和法正畏懼諸葛亮的記載,倒是發現了這樣一件事:法正當時是有點胡作非為,當時就有人攛掇諸葛亮向劉備打小報告,諸葛亮不肯做小人,於是才說了那番違心的話。其實細看諸葛亮的原話,我們就會發現諸葛亮的說法完全違背了他「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

在解答「法正為非作歹諸葛亮為啥不肯向劉備打小報告」這個問題之前,咱們還是來看看正史中記載的諸葛亮和法正的官職。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佔領成都進位漢中王后,「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有人說「署左將軍府事」的官職不小了,因為劉備就是左將軍,這樣安排,實際是說明諸葛亮已經成了劉備之下的蜀漢二把手。但是《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同時記載:「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那麼諸葛亮「署(代理)」的到底是左將軍劉備還是左將軍馬超的事務?筆者認為是左將軍劉備,這個「署左將軍府事」是劉備稱王之前就任命了的,只不過是劉備稱王之後,沒有給諸葛亮加官進爵而已。

那麼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給法正的官職是什麼呢?這在《三國志龐統法正傳》也有明確記載:「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尚書令幾乎是劉備能任命的最大文官(許靖那個太傅是虛的),就像曹操陣營的荀彧之所以被稱為「首席文官」「荀令君」,就因為荀彧是漢獻帝(實際是曹操任命的尚書令)。至於護軍將軍,這可是個了不起的職務,其職責是掌管國家中級以上將領的考察選拔,最有名的護軍將軍就是西漢開國元勛陳平。

在被任命為尚書令和護軍將軍之前,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權傾朝野的法正開始翹尾巴,綜合《三國志龐統法正傳》和《華陽國志劉先主志》的記載是這樣的:「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但是法正當時正被劉備寵信,後來曹操在得知劉備取漢中是以法正為謀主的時候,也十分惋惜悵恨:「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正邪!」這說明法正是以實力贏得重用的,而劉備得到法正,也是如虎添翼。

法正胡作非為,一向「嚴重」的趙雲不吱聲,「無所不知」的諸葛亮假裝沒看見,但是法正的「睚眥殺人」已經激起了民憤,於是大家紛紛找諸葛亮想轍(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三國志》比《華陽國志》多了一句話:「抑其威福。」 從這兩段史料中我們就知道,大家公認的諸葛亮職務,是軍師將軍,那時候劉備還沒有稱帝,所以沒有丞相,同僚尊稱諸葛亮也是「將軍」而不是「軍師」。

接下來史書中記載的諸葛亮回答如出一轍,就不引用了,其大意就是:「法正這個人是有功的,對主公是有恩的,所以他愛幹啥就幹啥吧,我不會去打小報告。」而諸葛亮不肯打小報告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打了也沒用,史書原話是「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至於「法正聽了諸葛亮的評價後收斂鋒芒(法正聞之,亦自斂戢)」,那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志》沒提,《華陽國志》也沒講,倒是記載了法正勸劉備休掉孫權的妹妹:「正勸先主還之」。由此可見,法正跟劉備仍然是無話不談的親密夥伴。

這時候我們不能不佩服劉備的知人之明和諸葛亮顧全大局的胸襟,但是我們也看到另外一個問題:那些因為小小得罪一下法正就被砍了頭的官員和百姓,實際是白死了。口口聲聲「夫濟大事者以人為本」的劉備沒有追究,「治亂世用重典」的諸葛亮也學曹操「法不加於尊」,甚至沒讓法正「割發代首」。

由此可見,即使是在仁德的劉備和公正的諸葛亮面前,「使用價值」也是排在律條和道義前面的。其實這種情況在後來也是一直如此:老百姓的性命不值錢,程咬金殺降屠城悶聲發大財,趙匡胤可以為強搶民女的部將強詞奪理,這些人做的事情都已經被人們選擇性地遺忘,倒是明太祖朱元璋不允許功臣勛貴欺壓百姓而大開殺戒,留下了一個屠戮功臣殆盡的罵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出師表》含義最深的三句話,據說能讀懂的都是人中龍鳳
劉備勸曹操殺呂布是想借刀殺人滅口,高順被殺又是因為得罪了誰?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