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面漢朝銅鏡發生奇異現象,專家認定是古代黑科技,至今無法模仿

這面漢朝銅鏡發生奇異現象,專家認定是古代黑科技,至今無法模仿

說起古代文物,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銹跡斑斑充滿歷史感的青銅器,青銅器確實是文物中極為重要的種類之一。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最早的青銅器是在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產生的,但中國的青銅器,卻享有世界上最高的聲譽。

中國青銅器,從商朝開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到了漢代時,那些青銅器皿、禮器等等都已經消失,然而卻還有一種青銅種類卻並沒有衰退,反而大放異彩,延續了上千年。

那就是青銅鏡,中國是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戰國後期開始,作為日常用品的銅鏡背面,被工匠用精美圖案銘文紋飾裝點,這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背面鑄銘文銅鏡。漢朝時,各種青銅器均已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銅鏡卻異軍突起,成為了青銅世界的頭號主角。

在文博界,青銅鏡也是一個重要的品類,至今保持很高的熱度。青銅鏡之中,漢鏡的地位很高,這不僅因為它的歷史悠久,而且還因為它可能會有一種奇異的現象。

在上海博物館中,館藏銅鏡有一萬多面,其中只有四面漢鏡才有這種現象,我們以最著名的西漢「見日之光」鏡舉例。

看起來,這面銅鏡普普通通,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它的直徑為7.4厘米,重約50克。正面雖然依然光滑,但因為年月太久,不可避免產生了一些包漿和氧化層,只能照出模模糊糊的人影。背面上的紋飾帶有濃厚的漢朝風格,而且還有八個字「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因此這面銅鏡便被取名叫做「見日之光」鏡。

鏡子的背面正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凸出物,如同紐扣一般,這是為了使用時方便。看起來,這面「見日之光」鏡和許許多多的銅鏡一樣,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然而,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在陽光或者普通平行光的照射下,這面鏡子的反射光照射在牆壁之上,可以依稀辨別出它有紋飾和文字的陰影。這些紋飾,正是鏡子背面的圖案,這些文字,正是「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個字。

也就是說,這面奇特的銅鏡的反射光,竟然能將銅鏡背面如實呈現出來,彷彿是光線從銅鏡的另一側透過來一樣。這是不是很神奇,古代人將這種銅鏡視為「神物」,而科學界將其稱為「透光鏡」。

古代人都認為,事出反常必有妖,為此而琢磨不已。其實,這種工藝在漢朝的時候並不新鮮,目前發現的「透光鏡」大多是漢朝的,而這種技術在北宋之前就已經失傳了。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專門在《夢溪筆談》中就列有《透光鏡》一章專門講述它: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余觀之,理誠如是。然余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樣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在文中,沈括提出了他對透光鏡原理的見解,但也沒有把握,不能完全確認,只能認為古人還有其它的訣竅。這個也很正常,因為他無法複製出透光鏡,不光是他,後來元代的吾丘衍、明代的 方以智、何孟春也做過深入的研究,並且提出了補鑄法或鑲嵌法的猜想,但始終無法達到透光鏡那樣的效果。

清朝著名的科學家鄭復光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光學研究的著作《鏡鏡冷痴》,認為發生這種透光現象是因為凹凸不平所致,「水靜則平如砥,發光在壁,其光瑩然動,則光中生紋,起伏不平故也……銅鏡磨工不足,故多起伏不平,照人不覺,發光必見。」

現代觀點也支持前輩們的說法,認為是透光鏡有紋飾和字的地方特別厚,沒有紋飾和字的地方就相對比較薄,這種厚薄不均,直接導致了透光鏡的反射效果。雖然有人也曾仿製出來帶有透光效果的銅鏡,但是,無論是國內學者,還是西方專家,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做到達到古代工匠一樣的技術。這種銅鏡,被譽為漢代的黑科技,實至名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黃眉怪要假冒唐僧取經,明明是天方夜譚,為什麼他卻非要如此
離消失只差80厘米的文物,被挖出後驚艷世界,現已是國寶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