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正月初七: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正月初七: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正月初七,為「人日」。相傳女媧此日造人,唐代此節最盛。

所謂「天生萬物,唯人為貴」,這個節日在今日仍有其重要的文化意義。

1

女媧造人

媧(資料圖)

上古神話中,「女媧造人」的傳說講述了人的來源。

《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意思是天地初開時沒有人,女媧用黃土造了人。

媧,《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女媧造人(資料圖)

除了「女媧造人」,還有「女媧補天」以及「造簧」的傳說。《列子·湯問》:「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天闕。」

《魏書·志第十四·樂五》:「伏羲弦琴,農皇制瑟,垂鍾和磬,女媧之簧,隨感而作,其用稍廣。」

1

戴人勝

華勝(資料圖)

人們過節,會加以慶祝,服飾是一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人日這天,婦女要戴上一種名為「人勝」的配飾。

人勝,源於古代婦女的一種配飾——「華勝」(「花勝」)。《荊楚歲時記》中有:「正月七日為人日……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華,《爾雅·釋草》解釋為:「華,荂也。」《佩觿集》:「華有戶瓜,呼瓜二翻,俗別為花。」所以,「華勝」又稱作「花勝」。

《釋名·釋首飾》中有:「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

西王母畫像(資料圖)

關於這一配飾的起源,一說源於西王母。

《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郭璞註:「勝,玉勝也。」

《雲笈七籤·卷一百·紀傳部·紀一》:「西王母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山海經》曰虎顏,一雲虎色。

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善嘯,石城金台而穴居,坐於少廣之山,有三青鳥常取食,此神人西王母也。」

所以後人又以「戴勝」指西王母。

元夕節配飾·鬧蛾(資料圖)

人勝,顧名思義就是將配飾製作成人形。

古代類似這種在節令時期佩戴的頭飾,還有迎春時所戴的「春雞」,上元節所戴的「鬧蛾」等。

3

吃煎餅

攤煎餅(資料圖)

人日這天,北方人要吃煎餅。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校牙餳,人日則有煎餅。」

《遼史·禮志六·嘉儀下》:「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

陶鏊·仰韶文化(資料圖)

「薰天」的「薰」,有一個意思為「灼」。

《易·艮卦》曰:「厲薰心。」薰也是一種香草。

《山海經》載:「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佩之巳厲。」以前做煎餅,是用一種叫「鏊」的器物,現在也很常見,平圓形,中間稍凸起,形狀像一個烏龜殼。現代山東有民謠稱「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

山東煎餅(資料圖)

煎餅,是中國人喜愛的美食。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道:「山東孔藩台家制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

蒲松齡更寫有一首《煎餅賦》,詳細介紹了煎餅的做法:「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

『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這兩位都寫到了煎餅的一些特點,即「圓」、「大」、「薄」。其中「薄」,袁枚稱其「如蟬翼」,蒲松齡稱其「似剡溪之紙」。

剡溪之紙,就是青藤紙,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在清代早已絕跡,蒲松齡是借古物來比擬。

人,是萬物之靈長。

雖然現代人已不再過人日,但這一古老節日所代表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實踐。

所謂「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我們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身體,關愛他人。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張元吉:規勸英宗 一語成讖
古代道教科技與探月:昔日嫦娥奔月去,吾今夜遊廣寒宮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