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老兵詳解「中國式」掩體,日軍從未見過,專門派人來研究

抗日老兵詳解「中國式」掩體,日軍從未見過,專門派人來研究

掩體,兩軍會戰中的防禦性工事。掩體牢固不牢固,有效沒效,直接決定著己方人員的存亡、反攻的能力和戰役的成敗。

抗日戰場上,我軍設置的兩種掩體曾發揮奇效,打得日軍疑惑不解,雖然飛機大炮輪番轟炸、機槍掃射,但我傷者仍然寥寥,陣地仍然久攻不下,這是怎麼回事?

日軍為此專門對中國的掩體進行了研究。

我們先來看看日軍的記述。

(掩體配圖)

一、令日軍驚訝的中國掩體,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1938年8月,在江西南潯鐵路馬鞍山戰役中,日軍106師團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8月7日,第一次進攻失敗。經過修整,20天後又發起攻擊。

此次,在海軍航空部隊的空中協助下,地面106師團日軍攻向我方陣地,立體作戰,企圖靠猛烈火網摧毀我抗日陣地。

然而,很快他們發現,他們的一支小分隊進入我方陣地後,又是有去無回,後援被切斷,十幾人遭到了十字炮火交叉射擊,再次戰死。

最後,另一個第9師團丸山支隊前來側翼援戰,我軍從馬鞍山向南方撤退,日軍這才得以佔領了此陣地。

(掩體配圖)

佔領馬鞍山後,日軍參謀宮崎周一,派一支獨立工兵中隊,前往我方陣地調查研究,看看中國軍隊用的什麼防禦工事,讓他們屢攻不下,屢戰屢敗。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帶隊的工兵中隊少佐石割平造驚奇地發現,中國部隊用了一種很奇特的單人掩體:

地面下,他們挖了一個個類似陶罐的土洞,罐口傾斜,彼此相連,組成「交通溝」,士兵居「罐」中可以彼此交叉射擊,構築成斜十字火力網。

而飛機從上面轟炸時,炸彈炸不到陶罐內。埋得深,日軍又不會輕易炸壞。

所以,我軍在裡面安全無虞,鬼子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射一雙。

(掩體配圖)

二、中國老兵詳解奇特掩體的構造

這是宮崎周一的戰後回憶。

中方的親歷者,當時的70軍軍長李覺,在戰後也對這個發揮奇效的陶罐式掩體,進行了詳解。

他說,戰前,他們為了抵禦精銳武器的日軍,在各個險關要隘處,日夜不停地挖防禦工事。他從蘇聯軍事顧問那裡,學到了這種陶罐式掩體的構築方法,可防敵人飛機大炮轟炸。

(掩體配圖)

此工事奇特之處有3:

肚大口小

形如漁民捕捉章魚用的紅螺殼、陶罐。射擊時人頭不需露出來,防禦時人縮進罐肚裡。極為安全。

溝深2米

每個陶罐彼此有地下壕溝相連,溝上鋪設有粗大的木頭,木頭上方是泥土,離地面有2米深。所以,炸彈落下來也炸不透。即便炸透,人也在陶罐里也很安全。

(掩體中作戰)

比身高高出20厘米

掩體比中國軍隊的平均身高要深20厘米,中國士兵在裡面需要站在小木墩上射擊,而撤離時就帶走小木凳。這樣,日軍即使得到了此掩體,也沒法使用——他們身材太低了。

(日軍掩體)

三、帶板凳打仗的好處

李覺築的陶罐式掩體,讓日軍大開眼界,一個善攻一個善守,中國軍隊在防禦戰中漸漸取得主動權。

事實上,用掩體作為防禦利器,對付精銳日軍,江西馬鞍山並不是第一戰。

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抗戰中,我駐守上海的第19路軍,就曾令士兵在陣地上每人挖一個單人掩體,特別要求距離地面要一人多深。

然後作戰時,每人帶一個小板凳,跳進去,站在小板凳上射擊。

(一二八抗戰中的我方軍隊)

而撤離時,每人都把自己的小板凳帶走。

待日軍佔領了陣地,我軍又反攻,日軍慌忙之中跳進掩體找防護。

誰知,這種掩體專治矮個子日軍,他們跳進去就如同進了陷阱,槍都架不起來,落了個被動挨打的局面。

我軍迅速躲回陣地,然後再帶著木凳子跳進去打。

如此反覆。打得精彩至極!

(配圖)

這種中國式「高人一凳」的掩體,徹底制服了日軍。

============

文獻參考:

葉紹榮《萬家嶺大捷》(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10年8月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抗戰勝利後,抗日老兵把勳章埋地下,35年後挖出來成了這個樣子
日本陸相告誡日軍:有一支中國部隊戰鬥力很強,是普通軍隊10倍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