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論中醫之水

論中醫之水

朱光 河南中醫藥大學

論中醫之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為「萬物之本源,諸生之宗室」(《管子》),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抽象為哲學概念,主要用於三個方面:①為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之一,《尚書·洪範》歸納為「水曰潤下」,泛指具有寒涼、滋潤、就下、閉藏等性能的事物或現象;②作為術數來解釋自然規律與事物關係,「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數,聖人察河圖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如草木未實,胎卵未生,莫不先由於水,而後成形,是水為萬物之先,故水數一」(《類經圖翼》);③先秦時期廣泛用於喻人、喻性、喻德、喻道。被引入中醫學後,水仍具有本體與象徵的雙重涵義,用來解釋與之相關相類的生理、病理現象。茲對水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情況加以歸納總結。

自然之水

古代哲學認為,天地萬物包括水都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結果。通過長期觀察,古人發現自然界存在著「高下相召」的規律,即「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類經》對此釋曰:「召,猶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運循環之道也。陽必招陰,陰必招陽,此陰陽配合之理。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同時還存在著「同氣相求」(《周易·乾》)的現象,故而「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由此可知,自然界的水是在天氣陽熱的作用下,地氣蒸騰成雲,復又在地之陰氣的沉降作用下凝鍊而形成的。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生理之水

中醫學的水,廣義者泛指一切體液的總稱,包括精、血、髓、汗、淚、唾、涎、尿及乳汁、月經(經水)等;而狹義者指津液。

人體的水主要源於飲食。水的代謝過程大致為:「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經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這一過程是以脾、肺、腎三臟為中心完成的,此如《景岳全書》言:「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此外,被稱為「決瀆之官」的三焦、「傳導之官」的大腸、「州都之官」的膀胱,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也都發揮著通道的作用。

水在人體內,正常情況下稱為津液。一般而言,津之質地清稀,流動性大,主要布散於皮膚、肌肉和孔竅,起滋潤作用,並能滲入血脈而有滑利作用;液之質地稠厚,流動性小,主要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布散後的津液,通過代謝、調節可以汗、尿、涕、唾等形式排出體外。

在水的代謝過程中,受自然現象啟發,中醫學尤為注重陽氣的作用,即水的運行與利用,均離不開陽氣的溫運與氣化。水不氣化、流動,即為死水,即所謂「水離乎氣,便是純陰」(《醫理真傳》)。

列舉幾個與水液輸布相關的概念,由此可看出水液運行與發揮作用的大致情況。

水之上源 肺居上焦,通過自身的宣發和肅降性能,能把中焦輸送過來的水液調節、輸布全身,外可為汗,下可為尿,此即所謂「通調水道」,為此《醫方集解》稱「肺為水之上源」。

水之下源 「腎者水臟,主津液」(《素問·逆調論》)。通過腎中精氣的氣化作用,腎實際上主宰著全身的津液代謝,維持著津液代謝的平衡,肺、脾等臟對水液的調節作用均有賴於腎中精氣的資助。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為此《醫方集解》稱「腎為水之上源」。

水火既濟 是指心與腎在生理上的關係,也稱「心腎相交」。據天地陰陽升降之理,居上之心火須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居下之腎水,須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如此「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格致餘論》)。

病理之水

若相關臟腑功能失職,即可出現水液代謝失常、停留而發病。對此《內經》中有許多記述,還根據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如《素問·逆調論》言:「夫不得卧,卧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靈樞·水脹》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素問·水熱穴淪》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素問·湯液醪醴論》不僅分析了水腫的病機為「五臟陽以竭也,津藏充廓」,還提出了「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方法。《傷寒論》記述了太陽蓄水證及水逆證,治以五苓散;少陰水氣證,治以真武湯。《金匱要略》按病因、病證把「水氣」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並根據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還提出「諸有水者,腰以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的治療原則。《中藏經》《諸病源候論》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均載有「十水」,但所述內容不一,如《諸病源候論》的「十水」指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暴水、氣水,並認為「夫水之病,皆生於腑臟」。《丹溪心法》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

水之代謝異常,還常常通過演變以濕、痰、飲的形式而致病。作為病理產物的水、濕、痰、飲,合則為一,分則為四,即「一源而四歧」,常導致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

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停成飲,飲凝成痰。就其形質而言,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清澈澄明者為水,而濕為水的彌散狀態。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濕可布散全身,尤易困中或趨下;水多泛溢肌表,以頭面、四肢或全身水腫為特點;痰則外而皮肉筋骨,內而經絡臟腑,無處不到,致病範圍廣泛;飲多停留於腸胃、胸脅、胸膈、肌膚等臟腑組織的間隙或疏鬆部位,並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不同病名。

因同源漸變,臨床常出現兩者並見相兼、難以截然分開的情況,如水濕、水飲、濕痰、痰飲等。但也存在著概念表述不嚴謹的問題,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此處「水氣」,實指水飲或痰飲。

藥用之水

在中醫學看來,水即是葯,具有藥用價值,因此飲用或煎煮藥物時應有所選擇。

《傷寒論》已認識到作為溶劑的水,在浸泡與煎煮過程中會對藥效產生影響,並列舉了清漿水、甘瀾水、潦水、麻沸湯、白飲等的用法。

李時珍對水的認識尤為細緻而獨到:「水者,坎之象也……其體純陰,其用純陽。上則為雨露霜雪,下則為海河泉井……水為萬化之源」(《本草綱目》),並認為隨著時令氣候、地理稟賦、態勢造化的不同,水的性味、進而功效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日常當擇而飲之,以養生延年;療疾煎藥也當選擇合適的水與藥物相配,或將水作為藥物來使用,以增效減毒。書中把水分為天水、地水兩大類,並詳細論述了諸如雨水、潦水、露水、甘露、明水、冬霜、井泉水、山岩泉水、熱湯、生熟湯等43種水的形態、性味、功效、藥用的毒副作用等。如冬霜「氣味甘、寒,無毒……食之解酒熱,傷寒鼻塞,酒後諸熱面赤者」;井華水「氣味甘、平,無毒……主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卻邪調中,下熱氣……宜煎補陰之葯。」《東醫寶鑒》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部分調整增減。

勿庸諱言,受認知方法與水平的限制,中醫學對水的認識大都源於對自然和生活現象的觀察,難免夾有臆測,按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或顯得牽強附會。但科學也是有局限性的,所有的認知都有時代、文化背景。當許多科學家先後證實「水是有記憶的」,我們還怎能輕易、傲慢地潮笑古人的無知?(朱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突發病痛,按揉穴位可救急
冬吃蘿蔔好處多 紅白不同要分清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