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保盧斯全名弗里德里希·馮·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1890——1957),德國元帥,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

1940年,保盧斯擔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負責巴巴羅薩計劃的起草和指導,該計劃原名為「奧托計劃」,與同年的8月底制定完畢。後於12月改為「巴巴羅薩」。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主要是依據希特勒的構想: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他清楚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也就是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

德國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雅利安人,提出建議應該將攻克的蘇聯領土依照他們認為的形式劃分為新的行政區,即:奧斯蘭(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烏克蘭(烏克蘭和鄰近疆土)、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帶)、土耳其斯坦(中亞國家領土)

希特勒則更加直白地認為: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都屬於下等民族,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

在納粹的計劃中,這些地區的都市人口會經由饑荒加以徹底滅絕,以剩餘的農產品養活德國人,並改由德國人居住。

儘管希特勒也說德國會與那些願意支持他們的俄國人「一同合作」。

1939年,根據蘇、德兩國簽訂的互不侵犯的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蘇聯提供石油和原料給德國,而德國則提供高科技給蘇聯。儘管簽訂了友好條約簽訂,但是希特勒簽訂這項條約只是為了短暫的方便。並且兩個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國家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持強烈猜疑心,這段短暫的和平關係便以戰爭的徹底爆發告終。

而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都在東歐領土問題上抱有極大野心,而雙方的意識形態差距則導致最終的衝突爆發。

斯大林在大清洗時期殺害和囚禁了數百萬計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備經驗和能力的紅軍軍官和戰略家,導致紅軍的戰力和領導力大為衰退。

蘇聯在德國與義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也表示希望成為軸心國的一部分。在經過兩天磋商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了加入軸心國的條件,而蘇聯則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從此德國沒有再進行回復。隨著蘇聯加入軸心國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衝突也日漸明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此時,德國的軍事將領和外交人員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闢對蘇戰場較為妥當。而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

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德軍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也被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

隨著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同盟國受到巨大的挫折。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還在進行頑強的抵抗。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同時紅軍在在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也向全世界顯現了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

1940年12月5日,希特勒全部批准了德軍對入侵蘇聯的計劃,預期在1941年5月開始進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簽下了「21號指導」,要德軍最高統帥部準備「快速的擊倒蘇聯」,並且制定侵略的預定時間為1941年5月15日。

巴巴羅薩計劃假設的是德國國防軍可以在短期間內消滅紅軍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以西的大多數步兵師,事後證明儘管德軍的確按照計劃消滅了原先在此地區的蘇聯紅軍數量,但是不能估計到蘇聯紅軍可以不斷能從後方增援的雄厚兵力,最終導致了這種假設的失敗。

希特勒也自負的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德軍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要給士兵們準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受挫的主因之一。

作為「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謀者,保盧斯在1939年成為了德軍第10集團軍的長官。1942年調任德國陸軍第6集團軍司令,主要擔負發起斯大林格勒戰役。

由於義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軍被迫於1941年4月6日發動巴爾幹戰役,以救援義大利,儘管德軍攻佔希臘全境,但巴巴羅薩計劃為此被迫延遲了一個多月,這在客觀上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最終輸掉了德蘇戰爭。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最後幾天,保盧斯知道已經回天乏術,便向上級指示請求投降,結果遭希特勒的拒絕,並且還被下令死守到底。此時的保盧斯已經心灰意冷,將當年自己的結婚戒指放進了寄給妻子的信封里,通過最後一批離開斯大林格勒的飛機帶回德國,而希特勒此時卻將保盧斯提升為陸軍元帥,但保盧斯知道這其中的含義,希特勒是想讓自己自殺。保盧斯還是違抗了希特勒的命令,率領第六集團軍的殘部向蘇聯第64集團軍第38步兵旅投降,剛巧前一天希特勒便空投了元帥軍銜予保盧斯。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1943年1月,保盧斯被蘇軍俘虜,1944年8月加入了反納粹組織「德國軍官聯盟」。

從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勝利以後,蘇德戰場的戰局開始扭轉,而在蘇聯戰俘營中的德國官兵也越來越多。為了瓦解德軍,以及在德軍戰俘中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蘇聯建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反法西斯組織——「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和「德國軍官聯盟」。負責領導這些組織的是聯共(布)中央的一個主管戰俘工作的委員會,化名「99研究所」。該委員會在組織上從屬於聯共(布)中央辦公廳,而在具體工作中歸聯共(布)中央國際部領導。委員會的主席是米哈伊爾·科茲洛夫,他同時還在「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掛名,職務是「辦公廳主任」。

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領導人感到這些組織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1945年9月30日,內務人民委員貝利亞建議,解散「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和「德國軍官聯盟」,而這兩個組織在戰俘管中對德國戰俘的教育和宜傳工作,轉交給蘇聯內務部戰俘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負貴。經過討論,10月26日,聯共(布)中央國際部部長季米特洛夫和蘇聯內務部戰俘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副局長阿馬亞克·科布洛夫中將,向貝利亞提交了關於解散這兩個組織的報告。10月30日,聯共(布)中央對此做出了決議。

然而,此後不久,負責在戰俘中進行政治和文化教育工作的科「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和「德國軍官聯盟」布洛夫就感覺到,解散「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和「德國軍官聯盟」的決定做得有些倉促。在利用幾百萬戰俘作為勞動力從事大規模經濟恢復工作時,對他們的宣傳教育工作顯然還需要在戰俘本身中建立相應的組織。由於原來擔任「德國軍官聯盟」主席的瓦爾德·馮扎伊里茨將軍經常流幕出對蘇聯當局的不滿情緒,有人考慮成立一個以保盧斯元帥為首的在戰俘中進行宣傳工作的中心。

1946年6月11日,在莫斯科郊外托米利諾村保盧斯的別墅里,前來的蘇聯內務部戰俘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代表帕爾帕羅夫上校提出了上述建議。保盧斯元帥沒有任何猶豫,第二天就提交了組建在戰俘中開展工作的民主中心的草案。儘管科布洛夫對保盧斯的計劃提出了售改意見,但還是及時向其頂頭上司克魯格洛夫報告了成功地與保盧斯會談的情況。

6月15日,蘇聯內務部長克魯格洛夫就此向日丹諾夫提出建議,主張在蘇聯的德國戰俘中組建一個「民主中心」,其宗旨是「必須在德國社會統一黨周圍團結和加強戰俘的反法西斯力量」。

1946年6月16日保盧斯向科布洛夫提交了補充和修改的文件。然而,這一計劃後來並未實施,所謂「民主聯盟」也沒有成立,其原因尚待考察。作為戰俘的保盧斯則很快轉入了他更習慣和更熟悉的工作:編寫過去戰爭的軍事歷史書籍。

1953年保盧斯獲釋,並定居民主德國。

解密:保盧斯元帥與蘇聯國家安全機關在德國戰俘營中的的合作

以下材料來自解密的蘇共檔案

NO:06177號

科布洛夫關於與保盧斯會談給克魯格洛夫的報告

(1946年6月12日)

蘇聯內務部部長克魯格洛夫同志

在6月11日與保盧斯談話時,試探了他對參加在戰俘中進行宣傳工作的態度。

問題的實質是這樣對保盧斯說明的:在戰俘中間出現了傾向統一社會黨的反法西斯熱情。

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想法:使這個運動具有組織性並為此建立以他為首的由真心贊成民主原則的被俘士兵、軍官和將軍組成的組織中心。

當時曾特彆強調指出,同他的談話是初步的,因為下一步如何將取決於領導人的決定。

得到保盧斯同意後,建議他在方案中說明戰俘中民主中心的組織構成和宣傳活動的範圍。

保盧斯今天交給了帕爾帕羅夫同志一份由他制定的方案,這一方案超出了向他所提建議的範圍。

這個方案是從建立一個從屬於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正規支部出髮指定出來的。

當時向保盧斯指出了這個不適當的地方,他表示同意並接受了我們的提法。

中將科布洛夫

阿·科布洛夫,時任蘇聯內務部戰俘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副局長。

NO:06179號

克魯格洛夫關於德國戰俘事宜給聯共(布)中央的報告

(1946年6月15日)

致日丹諾夫①同志

蘇聯內務部已經掌握了能夠說明戰俘營中在押的前德軍戰俘政治情緒的材料。

這些戰俘在集會和會議上提出的致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和威廉·皮克本人的聲明中表示擁護德國統一社會黨。

關押在內務部第190號戰俘營(在弗拉基米爾州)的德國戰俘們寫道:

(以下節略)

為實行這一措施應進行以下工作:

(1)由戰俘中值得信任的士兵、軍官和將軍組成以前元帥保盧斯為首的倡議小組(保盧斯對此已原則上同意)。

(2)委託倡議小組擬定「在蘇聯的德國戰俘民主同盟」章程草案,該同盟將來應該在戰俘中進行群眾性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吸收最大數量的戰俘加入統一的反法西斯陣線,促進戰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把他們團結在德國統一社會黨綱領的周圍。

(3)籌備並於1946年7月間以倡議小組的名義在莫斯科舉行戰俘營反法西斯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來討論以下問題:

審議並批准「在蘇聯的德國戰俘民主同盟」章程。

蘇聯內務部部長 克魯格洛夫

①安·安·日丹諾夫(1896——1948),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負責意識形態。

NO:06178號

保盧斯關於在德國戰俘中進行組織工作致科布洛夫的信

(1946年6月16日)

莫斯科

對我1946年6月12日建議的補充

德國統一社會黨和在蘇聯的戰俘

在上面提到的建議中提出了一個過於極端的觀點,因為那裡談到了建立一個從屬於德國統一社會黨的特殊黨組織。這部分地是由於誤解引起的,因此也是由於以下看法,即現在就應當為此進行廣泛的組織準備引起的。

然而,如果設想對這個問題採取其他可行的解決辦法——在這些辦法中占第一位的也許是為德國統一社會黨招募人員,即建立某種類似於「德國統一社會黨運動」的組織,那麼,可以對上述建議做一補充。

這類組織的任務主要還是宣傳黨的原則和目標,招募和訓練「擁護者」,以及「朋友」(同情者)。

以下節略

保盧斯

1946年6月1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