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時日本兵胯下掛著的一塊白布,最初起源於中國,作用十分奇葩

二戰時日本兵胯下掛著的一塊白布,最初起源於中國,作用十分奇葩

談及侵華戰爭時日本鬼子的裝束與裝備,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以下畫面,一名從頭到腳穿著一身屎黃色衣服鞋帽的日本鬼子,手裡拿著一把上了刺刀,插著膏藥旗的三八大蓋。的確,以上裝容確實是侵華戰爭期間每個日本鬼子的標準打扮,是他們的標配。不過,細心的觀眾可能會在一些抗日劇中發現日本鬼子的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如果將一群被擊斃的日本鬼子扒掉衣服後,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會在其襠部掛上一塊白布,就像是門帘子一樣。你說它是內褲吧,好像和我們平常穿的內褲還有些區別。那麼這塊白布到底叫什麼,它是做什麼用的呢?

這個東西叫做兜襠布,兜襠布的作用顧名思義,一是遮羞,二是保護襠部,和我們平時穿的內褲作用差不多。那麼好好的日本人為什麼不直接穿內褲,而是要穿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玩意呢?

可能讓人想不到的是,如果追本溯源起來,兜襠布最早還是咱們中國人發明的。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這個東西最初叫犢鼻禈,是中國古代時人們穿在身上的貼身短褲,有記載以來最早穿著這個東西的人是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西漢大文學家,曾經將卓文君泡到手的那個人。

在中國古代,很多底層老百姓都過著缺衣少穿的艱苦生活,很多人沒錢買足夠的布料做衣服,於是人們就發明了這種做工極其簡單,耗費布料極少的犢鼻禈。它既能起到遮羞的作用又造價便宜,同時在勞動時穿著還輕便省事,因此在普通百姓中極為流行。

後來隨著中日兩國間不斷的交往溝通,中國的許多文化、器物也隨之傳到日本,犢鼻禈便是其中之一。由於犢鼻禈中的禈字在日語里的發音與兜很像,因此在日本便稱其為兜襠布。

日本鬼子所穿的兜襠布選材十分講究,它所選用的是當時日本國內最上好的布料,不僅具有極強的透氣性,而且還能防治一些諸如濕疹、感染等疾病問題,這對日軍在緬甸及太平洋諸島等熱帶地區的作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由於兜襠布所具有的這些優點,使得它在二戰中成為日本士兵的普遍標配。

除了具有透氣防病等基本功能外,這種兜襠布還可以在戰敗時拿出來當做白旗用,不過想想日本鬼子從襠部薅出一塊白色兜襠布舉起投降的畫面,想想也是醉了。不過這種事情在二戰歷史中也不是沒有發生過,二戰戰敗之後,一部分日本鬼子被蘇聯軍隊抓起來成為俘虜,蘇聯人隨即將這些日本鬼子抓到西伯利亞做苦力去了。在缺衣少穿的西伯利亞,一些頭腦靈活的日本兵將兜襠布拿出來,硬說它是擦臉用的毛巾,用它和蘇聯人交換麵包等食物和生活用品。不知道當時蘇聯人會不會在心裡嘀咕,這日本的毛巾怎麼都有股咸帶魚一樣的尿騷味呢?

"膏藥旗"、"屁帘子"、"兜襠布"是侵華日軍裝備中的三個最經典裝備,它們共同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罪行的有力見證,時刻忠告著所有中華兒女勿忘歷史,警鐘長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城夢像 的精彩文章:

李元芳的千牛衛大將軍算多大官?它在唐朝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
82名勇士血戰三千日軍,讓日軍始終無法前進一步,締造抗戰奇蹟

TAG:紅城夢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