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突破好萊塢程式,以「中國氣派」打開科幻新空間

突破好萊塢程式,以「中國氣派」打開科幻新空間

2019年春節,銀幕上將有兩部根據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改編的影片相遇。一部是寧浩執導,黃渤、沈騰主演的喜劇片《瘋狂的外星人》,另一部是由吳京、李光潔出演的風格冷峻的硬核科幻片《流浪地球》。

中國最新科幻影片什麼樣,符合觀眾的期待嗎?看來很快就能有答案。

觀眾對一流國產科幻電影已期待多年,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科幻小說創作躍居世界前列,中國電影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優秀的科幻類型片始終空缺、為何被寄予厚望的電影《三體》久未出爐,類似的問題也在等待回答。

一種類型電影的成功,並非有了文本和技術就一定能水到渠成。學者認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需要借鑒成熟的製片經驗,保持對新科學、新技術的靈敏嗅覺,但在故事和審美上要有自己的立場和判斷,將中國視角、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融入電影敘事,用自信的文化產品為全球發展提供思考和方案。

困局

國產科幻為何總是「邊緣類型」

作為商業電影的重要類型之一,科幻電影憑藉酷炫的場景和超前的想像力,正在佔據越來越大的市場。尤其是《阿凡達》之後,敘事和技術相互促進,讓科幻電影發展更加迅速。2012年起,中國內地引進片中科幻電影佔三分之一,《超體》《星際穿越》《地心引力》等不僅捲走了大量票房,還每每引發話題。

相比之下,同時期的國產科幻題材卻寥寥無幾。《長江七號》《未來警察》《機器俠》等可勉強劃入科幻片範疇,但其中的科幻成分既無法輔佐劇情,又無法體現敘事意義。「因為電影工業體系並不成熟,科幻作品的類型化並不明顯,被拍成『科普』或『兒童片』的不在少數。」有電影人告訴記者,國產科幻一直處境尷尬。1980年國產科幻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可算是中國科幻「啟蒙」之作。受技術條件所限,影片的製作手法相當簡陋,比如蘑菇雲是將沙子倒入水中,讓沙子自然下沉,再將鏡頭上下顛倒拍攝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的《大氣層消失》《霹靂貝貝》等科幻電影,對環保、外星科技都有所涉及,但為了照顧以小朋友為主的消費人群,故事主線中出現了類似動物會說話等情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科幻敘事的展開。

隨著本土商業大片的繁榮,特效技術和製片能力也有了明顯進步。同時,那些對中國第一批科幻電影有著銀幕記憶、又看著海外科幻成長起來的觀眾,已成為電影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學者認為,打造本土科幻電影消費市場的「氣候」和「土壤」已經成型。

補課

學習敘事和對科學的敏銳嗅覺

「科幻電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故事片,而是要有『技術社會學』的想像力。」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教授李廣益認為,優秀的科幻影視作品能夠把握技術進步在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落點」,並迅速作出「回應」,體現出對新科學、新技術的靈敏嗅覺。

比如,虛擬世界和人工智慧的誕生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不少科幻作品不僅勾勒出其發展藍圖,也描寫了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科幻文學史上首度觸及虛擬現實題材的長篇小說《三重模擬》於1964年問世,此時距離計算機的誕生不過十餘年,集成電路通用計算機剛剛誕生。小說中,科學家在電腦里建造了一座「虛擬城市」,而裡面的電子人對此渾然不覺。不到30年間,計算機深入千家萬戶。正當人們享受著高效和便捷時,《異次元駭客》《黑客帝國》兩部科幻大片,對虛擬世界展開了超越性的聯想和深切的思考。

今天,大銀幕對「虛擬世界」的想像依然與現實世界的科技焦點息息相關。如《創·戰紀》中展示的「人機交互」——人類被激光數字化後,像程序一樣被下載到虛擬網路空間,進入類似VR設備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中。又如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超級網遊所鑄造的虛擬世界,如同一個巨大的海洋,吞噬了人類的正常生活。

劉慈欣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科學本身的故事性很強,電影作為一種表現力極強的大眾媒介,在大眾和科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認為,科幻電影能夠在它構造的語境中,對科學提出新的問題、展現新的思想。而其他類型中絕大部分沒有這個功能。

創新

用中國視角和智慧看待未來

學者認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應該掙脫好萊塢的程式,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一方面,即便作品的「敘事殼」是觀眾熟悉的,也需要注入有中國文化基因的內容。眼下,國內一批優秀的作家已為銀幕儲備了大量全新素材和藍本。比如寫「時間旅行」,夏笳的《2044年春節舊事》就非常接地氣,她描繪了2044年技術發展影響下的社會、家庭是如何與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的。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科幻需要尋找有中國氣派的新故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認為,劉慈欣的小說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對崇高和敬畏的理解。例如劉慈欣的中篇小說《鄉村教師》,講述了平凡鄉村教師李寶庫到了肝癌晚期、拼盡最後一絲力量讓四個孩子記住了牛頓三定律。他並不知道,原本打算毀滅地球的外星文明,因此對地球文明另眼相看,四位學生最終拯救了地球。

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科幻影片中的滲透,在價值和審美上也將為中國科幻塑形。《流浪地球》的主創曾拿著劇本和國外特效團隊對接,卻被問道,「世界末日」背景下,直接造飛船逃離不是更科學,何必把地球變成飛船?但在中國傳統價值里,「回歸」是重要的價值取向。《流浪地球》給了中國科幻一個啟示:在特效技術已與國際一流對接的背景下,具有本土文化意義的講述更為重要。

改變好萊塢式的科幻既有審美,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衝擊世界科幻,將為中國科幻電影贏得更大空間。科幻作家韓松認為,中國科幻需要用中國的視角和中國的智慧去看待世界和未來。

相關鏈接

那些令人難忘的國產科幻片

《珊瑚島上的死光》

1980年上映

講述了中國科學家在珊瑚島上依靠馬太博士的幫助,利用高效原子電池和新試製成功的激光武器,打敗了國際黑勢力,維護了人類和平。

《霹靂貝貝》

1988年上映

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講述了手上帶電的小男孩貝貝擺脫孤獨、尋求友愛和理解的故事,深受當時的少年兒童喜愛,新奇的科幻元素更讓影片風靡全國。

《大氣層消失》

1990年上映

獲第十一屆「金雞獎」導演特別獎。講述了一起列車劫持案造成三節黃色罐車的劇毒品泄漏,燒穿了某地區上空的大氣臭氧層,使地球生命危在旦夕。影片中有一個有趣的情節:「大氣層消失」後,小朋友們突然有了特異功能,能和貓、狗、馬等小動物對話。

《魔錶》

1990年上映

講述了九歲小學生康博思擁有了一塊超級功能「魔錶」,沒料到竟被「魔錶」變成了一個大小夥子。

《長江七號》

2008年上映

講述了一名父親將意外拾獲的外星玩具狗當禮物送給兒子,改變了兩人生活。

《機器俠》

2009年上映

講述了公元2046年,第一代人工智慧機器人K-1為測試性能,在小鎮實習過程中和警察隊長徐大春以及女警素梅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碰撞。導演靈感來自《變形金剛》,並試圖突破好萊塢機器人冷冰冰的設定。

《未來警察》

2010年上映

講述了一個有關能源保護的故事:生活在2080年的警察周志豪為了執行政府任務,保護能源專家馬博士,和自己的女兒一起穿越時空,回到2020年與邪惡勢力對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中國流動科普資源走出國門 服務「一帶一路」搭建科普橋樑——中國流動科技館國際巡展在柬埔寨首都金邊都隆重開幕
森林「整容」自述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