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皇帝死後,鳳陽總督從地方官一躍成首輔,憑什麼?

崇禎皇帝死後,鳳陽總督從地方官一躍成首輔,憑什麼?

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在這兩千多年裡誕生了豐富的官場文化,甚至滲透到了百姓們的思維中去。在中國人看來,官員是分等級的,品級低的不如品級高的自不必說,甚至連同品級的也要分個高下,比如同等品級,地方官就不如京官那麼有權有勢,有面子,而且很多時候要從地方官變成京官、乃至朝廷高官,那是相當不易。今天,就要為大家講一個明朝地方官,在短短几個月內一躍而成為朝廷首輔的故事。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被逼上吊自盡,北京陷落後明朝朝廷群龍無首。好在從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後明朝就實行兩京制,一直作為備份的南京朝廷此時發揮了作用,而這一變動也給不少人帶來了機遇,其中就包括時任鳳陽總督馬士英。

馬士英

鳳陽,了解歷史的人都不陌生,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龍興之地,朱元璋登基之後將故鄉濠州改為鳳陽府,並將鳳陽府作為明朝的中都,抬到了一個較高的政治地位。崇禎十四年,為了應對四處流竄作戰的農民軍,崇禎皇帝新設立了一個官職——鳳陽總督,併兼管河南和湖廣軍務,鳳陽總督雖然是臨時職務,但可以說是鳳陽的最高地方官了。

鳳陽

崇禎死後,南京朝廷的最高長官、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臨危受命,負責選擇皇位繼承人。史可法雖然是兵部尚書,但是手上並無軍隊,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必須依靠軍隊。於是,史可法想到了鳳陽總督馬士英,他手下節制著黃得功、劉良佐等幾位手握兵權的總兵,而且鳳陽距離南京又近,是理想的依靠對象。就這樣,史可法找到了馬士英,與其商議皇位繼承人選,這讓馬士英從一個平淡無奇的地方官變成了能夠決定皇帝人選的二號實權人物。

史可法

當時呼聲較高的繼承人有福王朱由崧(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兄)和潞王朱常淓(萬曆皇帝的侄子、崇禎皇帝的堂叔),按照血緣親疏,福王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東林黨人因與福王有過節而不願擁立福王(東林黨在萬曆年間曾經反對萬曆皇帝立老福王朱常洵為太子)。當時,潞王和福王一樣都在淮安,離南京很近,而且在東林黨人看來,潞王更加「賢能」,所以潞王就這樣被放到皇位繼承人之列。

但是,選潞王為繼承人也說不過去,畢竟萬曆皇帝還有子孫在,不可能不讓子孫繼承皇位,反而讓一個侄子去繼承,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於是,史可法又去找馬士英商議,最終兩人達成了一個折中方案——讓萬曆皇帝的另一個兒子、遠在廣西梧州的桂王朱常瀛繼承皇位。

南明世系表

但是,在馬士英返回鳳陽之後,這個方案又發生了變化,而就是這個變化,讓馬士英日後的地位超過了史可法,一躍成為新朝的首輔。

馬士英返回鳳陽後,得知福王朱由崧已經與自己手下的幾位總兵私下串聯,黃得功、高傑和劉良佐等江北三鎮軍閥都表示願意擁戴朱由崧為新帝,這讓馬士英感到了壓力,如果自己仍然堅持「擁立桂王」,那麼就可能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於是馬士英表示自己也擁立福王,並且憑藉自己是江北三鎮的上司的優勢,成為了擁戴福王登基的首功之臣。

崇禎十七年四月底,福王朱由崧在數萬大軍的保護下進入南京城,先稱監國,再登基稱帝,是為弘光皇帝。而馬士英也憑藉「擁戴」首功而從地方官入閣,成為內閣首輔,原本的南京朝廷第一人史可法雖然入閣,但不久就被排擠出朝廷,督師揚州,最終在清軍進攻揚州時被清軍俘虜,最終被殺害。

參考文獻:《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分封九大塞王鎮守邊關,李自成部下打到蘭州,塞王卻逃跑了
溥儀從故宮偷出一幅乾隆下江南的畫,長達17米的畫卻找不到乾隆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