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豬豬那麼可愛,我們卻總讓他們肝腸寸斷:發自肺腑的「真香」

豬豬那麼可愛,我們卻總讓他們肝腸寸斷:發自肺腑的「真香」

在飲食這塊兒,中國人向來吃的透徹,由表及裡,相當徹底,特別是肉類,豬牛羊雞鴨魚,能吃的東西絕不浪費,其中,豬絕對是被研究得最為透徹的

在固有的「以形補形」的理念的引導下,內臟成了調理身體的良方,且不論這是否真的有效,中國人為了解決掉動物的內臟下足了功夫,再難以下咽都能想辦法讓它變成人間美味——內臟下水,這些東西,愛者嗜之如命,懼者談之色變。


京味兒下水:鹵煮

鹵煮,其主要原料是豬腸、豬肺、豬肝和炸豆腐,用大鍋滷製後與戧面火燒一同切塊,再放入適量的腐乳、韭菜花、辣椒油、蒜泥、醋、香菜等調味料,滿滿一碗有湯有面還有「肉」。作為一道地道的京味兒美食,它幾乎不邁出北京大門一步。

豬豬那麼可愛,我們卻總讓他們肝腸寸斷:發自肺腑的「真香」

這道菜上不了大餐桌,可是民間流傳著這道菜來自宮廷的說法,這就要說一說那個酷愛四處溜達的乾隆皇帝了。

有一本叫《食在宮廷》的書中寫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下巡南方,住在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裡。陳家有個廚子,叫張東官,皇帝在吃了他做的菜肴之後大加讚賞,隨即就從陳家把這個廚子挖到宮裡給自己做飯了,這張廚子聽說萬歲爺口重,喜歡吃味道厚重的事物,於是乎張東官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葯料烹制出一道菜來,果然,乾隆吃完了特別高興,心裡美滋滋。

豬豬那麼可愛,我們卻總讓他們肝腸寸斷:發自肺腑的「真香」

得嘞!皇上好這口,怎麼著也得起個名字了,張廚子是蘇州人,這道燉肉就叫「蘇造肉」吧!後來這「蘇造」系列就紮根宮廷了,還設了個「蘇造局」,在《清稗類鈔》有記載:「宮中於五月食椴木鉸……又有蘇造糕、蘇造醬諸物,相傳孝全後生長吳中,親自仿造,故以名之。」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一首「蘇造肉」的詩:「蘇造肥鮮飽志饞,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

後來,這道「蘇造肉」不知怎的就流傳到了民間去,光緒年間,窮苦百姓為了試試這宮廷佳肴,把價格昂貴的五花肉改成豬下水,也就是今天豬腸、豬肺什麼的,不知從何時起,又往裡面加了戧面火燒——鹵煮誕生了,像趙麗蓉小品《打工奇遇》里似的,啥菜加上「宮廷」兩個字身價就變了,同樣,宮廷的菜去了「宮廷」倆字就相當親民了。

比起這個宮廷傳說,有一種食物和鹵煮從做法到原料,都和鹵煮相當相似「燉吊子」在歷史上出現得比鹵煮更早,據馬未都考證,「燉吊子」其名來源於宋朝便出現的烹菜器皿「銚(diao)子」,而鹵煮出現的時期晚於乾隆。


誰說內臟一定上不得廳堂?

看過周星馳的電影《食神》的朋友不知道記不記得那道「屎味」雜碎面?

豬豬那麼可愛,我們卻總讓他們肝腸寸斷:發自肺腑的「真香」

魯菜里有一道經典名菜,用的也是這聽著就有味道的食材,叫做九轉大腸。

據說,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菜名開始為「紅燒大腸」,因為店家喜歡「九」這個數字,並且都稱讚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豬豬那麼可愛,我們卻總讓他們肝腸寸斷:發自肺腑的「真香」

正宗的九轉大腸口味甜、酸、苦、辣、咸兼有,燒成後再撒上香菜末,增添了清香之味,盛入盤中紅潤透亮,肥而不膩。

在八大菜系中,魯菜可謂是真正登得大雅之堂,下得街里坊間的菜肴。它的歷史相當悠久,在春秋戰國時期,齊魯之地的菜肴便已經嶄露頭角了王充在《論衡遣告篇》中,有如下記載:「狄牙之調味也,酸則沃以水,淡則加之以鹽。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使也……此猶憎酸而沃以咸,惡淡而灌之水也。」狄牙,就是當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廚師。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提到:「無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雖然在現在,魯菜因為製作工藝複雜,廚師學藝時間長,加上川菜帶來的衝擊而名聲大減,但是能夠在一道用豬大腸做出的佳肴中融入了五中口味,並且從色澤到擺盤,再到命名都極為高大上的「九轉大腸」,其歷史底蘊就可見一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最早的登月電影是怎麼拍攝的?比阿波羅11號登月早了近40年
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人的結婚變奏曲:不同的形式,相同的幸福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