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2019年春節檔增長純屬假象:分賬票房低於2018年,流失千萬觀眾

2019年春節檔增長純屬假象:分賬票房低於2018年,流失千萬觀眾

作者:李子晨

2019年春節檔增長純屬假象:分賬票房低於2018年,流失千萬觀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是一個被期待填滿的春節檔。八部影片,新銳和老將齊上陣,可男女通吃也老少咸宜。中國的科幻元年、「瘋狂」鐵三角、「韓信」組合、周星馳出品、「啥是佩奇」種種標籤在電影上映前就已吊足了觀眾的胃口,無論是影片數量還是業界期待都預示著2019年春節檔理應成績亮眼。

但自2月5日大年初一創下幾大紀錄——預售票房突破7億元,場次突破50萬場,總票房突破14.4億元後,從初二開始全國票房開始出現拐點,無論是總票房,還是總出票數均比2018年春節期間出現「縮水」。分析人士認為,影響2019春節檔「開門不紅」的罪魁禍首就是高企的電影票價。

最終根據燈塔研究院數據,2019年春節檔(2月5日0時~10日24時)以58.38億元收官,增長1.1%。但這個微弱增長顯然折損了這個春節檔應有的含金量,而分析綜合票房外的各項相關數據,甚至可以說這似乎被運營成了一個失敗的春節檔。

2019年春節檔增長純屬假象:分賬票房低於2018年,流失千萬觀眾

儘管有著同比增長23%的排片量,達到289萬場,但2019年春節檔觀影人次定格於1.3億人,同比下降10%。這就好比洞悉一切的大數據早就算出影院需要擴大供給以應對需求,所以刺激總票房和觀影人次增長的排片場次保持了高位運轉,但實際需求卻消失了,最終只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唏噓。

需求到底哪兒去了?怎麼就讓大數據變愚蠢了?或許分賬票房的數據能窺得2019年春節檔真實面貌的一些端倪。

自2017年起,國家廣電總局開始採用「綜合票房」的說法,將服務費也計入票房收入,分賬票房則是不計入服務費的票房收入。故而,相比2018年春節檔綜合票房57.51億元,剔除3.1億元服務費收入,分賬票房為54.61億元,2019年春節檔服務費高達3.92億元,分賬票房實為54.46億元,由此,沒有同比上漲了26%的服務費設置,帶來同比上升12%達到44.6元的平均票價,2019年春節檔票房跑不贏2018年同期,服務費也成為2019年春節檔總票房同比微弱增長的唯一助力。

2019年春節檔增長純屬假象:分賬票房低於2018年,流失千萬觀眾

據悉,服務費是伴隨著互聯網購票平台興起的產物,是電影院線、影院售票系統提供商和購票網站共同收取的費用,主要包含了售票系統技術費、網路售票管理費、電話簡訊通訊費、電商平台手續費以及取票設備維護費等。由此,觀眾要不得擔著在影院排長隊也找不到好座位同時票價也不菲的風險,要不就選擇在線上靈活購票但需要附加服務費的票價。

但眾所周知,通常影票上的服務費大多只有3~5元,而這個春節在某些地區某些影院那隻「無形的手」卻揮舞得有些過分了。有觀眾赫然在影票上看到服務費被列為兩項,除網路代收費4元外,還有18元服務費,而諮詢購票機構得出的回應是「18元是影院加的,為了平衡節假日的開支」。而現還有顯著的案例:2月5日,位於四五線城市的鶴壁銀興國際影城在包含服務費的情況下以75萬的綜合票房位列全國影院第五位,平均票價48.6元,而剔除服務費,該影院的全國排名暴跌至135位,分賬票房46.9萬元,平均票價僅為30.4元。

2019年春節檔增長純屬假象:分賬票房低於2018年,流失千萬觀眾

由此可見,服務費對於電影票房,對於影院,對於消費者都是一把雙刃劍。它或許給了電影票房一張被粉飾的臉,也能成為電影院撬動營收的槓桿,但觀眾仍擁有用腳投票的權利。

然而觀眾這個權利也仍是存在盲點的。當前,消費者在售票平台購買電影票時,支付頁面並沒有售價中含多少服務費的標示,這顯然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及公平交易權。同時,觀眾只知票價高企,只有拿到票才能知道什麼錢是誰收的,不僅無形出現各種背鍋俠,也更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自我設障,2019年春節檔一手好牌由此打爛已是一種警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