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文/格瓦拉同志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見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頭,便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這個成語常用於對家國興衰的分析當中,成功的案例為數不少,其中西晉名臣索靖很早便察覺到國家滅亡的前景,便是經典案例。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索靖是西晉著名的將領和書法家

索靖是西晉著名的將領和書法家,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便以學識淵博、博通經史而聞名(「靖少有逸群之量...該博經史,兼通內緯。」見《晉書·卷六十》),與同鄉泛衷、張甝、索紾、索永並稱為「敦煌五龍」。索靖因為名氣大、才能卓越,經人薦舉入朝為官,被晉武帝拔擢為尚書郎,多年後又調任雁門太守、魯國相、酒泉太守等職務。

索靖在尚書台任職時,恰逢逢國勢的巔峰期,此時晉朝已經滅亡東吳、統一海內,再加上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安集流民、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得國內局勢在走向穩定的同時,人口迅速增加(3500萬,據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締造了被史學家津津樂道的「太康之治」。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士人,便有條件追求享受,由是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好一派「盛世」景象。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晉武帝毫無銳意進取、改革之心

然而在有識之士看來,在帝國上下歌舞昇平的背後,卻隱藏著極大的隱患。首先,作為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毫無銳意進取之心、改革之心,使得晉朝從建立之初便表現出暮氣沉沉、危機四伏的狀態。更令人無語的是,作為開國之君,司馬炎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縱慾享樂方面,每日倚紅偎翠,深陷於溫柔鄉中而不能自拔,給帝國上下帶了一個壞頭。

既然連皇帝都不把國家安危放在心裡,那麼滿朝文武便更是如此,於是很快,晉朝的官場上便盛行文恬武嬉、崇尚清談的風氣,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在這個奇葩的朝代,士族名流都專註於談論玄學、互相辯難,而絲毫不談國事、不言民生。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實事、國事視作「俗務」,如果有人跟他們談論治國理政、強兵富民的事情,馬上就會遭到無情的譏諷。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藩王們手握重兵、尾大不掉

如此君臣,如此名流,已經讓有識之士倍感憂心,而更讓他們寢食難安的,是另外三個嚴重威脅國家安定的因素:州郡軍隊數量被嚴重削減,藩王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異族大規模內遷、對中原蠢蠢欲動。前兩個因素造成「弱干強枝」的局面,為大規模內戰創造了條件,而異族武裝在晉朝內戰後又會趁虛而入,很容易造成海內分崩的局面。

然而面對危局,晉武帝君臣非但沒有及時醒悟並匡救,反而任由它滑向失控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崩亡便在意料之中。所以等到晉惠帝即位後(290年),索靖在入朝拜謝封賞期間,見到坐在「火山口」的帝國上下仍是一片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場景時,內心的憂慮無以名狀。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晉惠帝即位後,局勢愈發糜爛

某日,索靖面聖后出宮,在看到皇宮門外的銅駝後深有感觸,便指著它們慨嘆道:「君無遠略、文恬武嬉,滿朝上下皆是渾渾噩噩之人,照此下去的話,國家很快便要滅亡了。等到戰火一來,京城便會成為焦土,到時候你們也會被埋沒於荊棘之中,想來真是讓人憂傷啊!」

靖在台積年,除雁門太守,遷魯相,又拜酒泉太守。惠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見引文同上。

此後13年間,索靖又相繼出任蕩寇將軍、左衛將軍、後將軍等職務,於太安二年(303年)守衛洛陽期間,在與叛變的河間王司馬顒的軍隊作戰時,不幸身受重傷而死,終年65歲。而就在索靖去世前後,「八王之亂」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在導致神州塗炭、中原板蕩的同時,也誘發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大臣憂心忡忡,指著宮外的銅駝說:國家快亡了

五胡亂華形勢圖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大將呼延晏與劉曜聯合攻陷西晉都城洛陽,俘虜晉懷帝,縱容部下殺燒淫掠,連同太子司馬詮在內,宗室、官員及普通士兵百姓遇難者超過三萬人,西晉皇帝的陵墓被挖掘,宮殿被焚毀,索靖當年所指的銅駝果然埋沒於荊棘之中,此時距他發出感慨才21年時間。5年後,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勢窮投降,立國僅51年時間的西晉正式覆亡。

史料來源:《晉書》、《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因書法好深得慈禧重用的王爺,貪錢能力無人能及,被溥儀罵為國賊
因為三十隻孔雀引發的叛亂,導致兩大國交戰八年時間,死傷十餘萬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