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看完這個文,你還會不會無知地高喊快快造出「愛國芯」

看完這個文,你還會不會無知地高喊快快造出「愛國芯」


Feb.


9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少年強則中國強!

在中國和「外國」這兩國的較量中,究竟哪一國更佔上風?有說中國吊打外國,有說外國輕鬆把中國摁在地上摩擦,雙方都列舉了林林總總的例子,整得我們吃瓜群眾一臉懵逼。



中間派肯定說兩國各有利弊,但這結論雖然正確卻沒啥營養。想要在這個話題上顯得有見識,得先搞明白啥是技術?


-01-


核心技術,到底是個啥?

把技術分分類,第一類姑且叫

「可山寨技術」

,或者叫

「純燒錢技術」

,有人喜歡往左邊燒,有人喜歡往右邊燒,於是就燒出了不同的應用技術。



這本質上是用

舊技術整合出新玩意兒

,比如,美帝登月的土星五號,中國的跨海大橋,小鬍子的鼠式坦克,甚至包括長城和埃及金字塔。



打個比方,這有點像吉尼斯紀錄:最長的頭髮,最長的指甲,等等……這類東西,只要錢到位,擱誰都燒的出,關鍵看有沒有需求,所以這些也可以叫

應用技術





比如上圖這種架橋機,幾個工業大國都能搞,但搞出來只能當玩具,只有中國搞出來才賺錢。



我國在經濟發展起來之後,迸發出海量需求,推動各種燒錢的應用技術井噴,賺了錢又可以孜孜不倦地完善各種細節,於是,可以不吹牛地說,中國的應用技術已經和整個外國平起平坐。



第二類技術暫且叫

「不可山寨技術」

,或者叫

「燒錢燒時間技術」

,任何厲害的設備,你拚命往細拆,最終發現都是材料技術。


做材料和做菜差不多,番茄炒蛋的成分可以告訴你,但你做的菜就是沒我做的好吃,這就是核心技術。



除了生物醫學之外,核心技術說到底就是材料技術,看一串例子:



發動機

,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我國最遭人詬病的短板。其核心技術說白了就是渦輪葉片不夠結實,油門踩狠了就得散架,無論是航天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只要帶個「機」字,我們腰桿都有點軟。


材料技術除了燒錢、燒時間,有時還要點運氣。還是以發動機為例:

金屬錸

,這玩意兒和鎳混一混,做出的渦輪葉片吊炸天,錸的全球探明儲量大約2500噸,主要分布在歐美,70%用來做發動機渦輪葉片,這種戰略物資,妥妥被美帝禁運。



前幾年在陝西發現一個儲量176噸的錸礦,可把國人樂的,馬上拼了老命燒錢,這幾年苦逼生活才有了起色。




稀土永磁體

,就是用稀土做的磁鐵,能一直保持磁性,用處大大的。高品位稀土礦大多分布在中國,所以和「磁」相關的技術,我們比美帝還能嘚瑟,比如核聚變、太空暗物質探測等。



據說,我國前幾年也對美帝禁運,逼得美帝拿錸交換,外加陝西安徽刨出來的那點錸,J20的發動機才算有些眉目。




作為「工業之母」的

高端機床

,我們基本和男國足一個水平,只能仰望日本德國瑞士。



材料是最大的限制之一,比如,高速加工時,主軸和軸承摩擦產生熱變形,導致主軸抬升和傾斜,還有刀具磨損,等等,所以對加工精度要求極高的活,國人還是望「洋」興嘆。





光學晶體

,我國的部分產品還能對美帝實施禁運,所以和光相關的技術都不弱,比如激光武器、量子通信。氣動外形,得益於錢學森那輩人的積澱,與之相關的技術也是杠杠的。





如果我們繼續羅列,就會發現,

應用寬泛的基礎性材料,中國還是落後外國,應用相對較窄的細分領域,中國逐漸領跑。



下面,重點來了!



這種關鍵核心材料,全球總共約130種,也就是說,只要你有了這130種材料,就可以組裝出世界上已有的任何設備,進而生產出已有的任何東西。



人類的核心科技,某種程度上說,指的就是這130種材料,

其中32%國內完全空白,52%依賴進口,

在高端機床、火箭、大飛機、發動機等尖端領域比例更懸殊,零件雖然實現了國產,但生產零件的設備95%依賴進口。



這些可不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而是工信部2018年7月發布的數據,還新鮮著呢。


核心材料技術,說一句「外國仍把中國摁在地上」,一點都不過分。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畢竟發家時間不長,而材料技術不但要燒錢,更要燒時間。



這裡得強調一下,

應用技術並不比核心技術次要,它需要資金、需求和社會實際情況的結合,雖然外國有能力燒,但也許一輩子都沒機會燒。

這兒肯定有人抬杠了:人家只是不願意燒,不然分分鐘秒殺你!呵呵,如果強行燒錢,後果參照老毛子。



磨嘰半天,該回正題了,半導體晶元之所以難,是因為它不但涉及海量燒錢的應用技術,還有眾多燒錢燒時間的材料技術。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話得從原理說起。

-02-


晶元原理和量子力學

很多人覺得量子力學只是一個數學遊戲,沒有應用價值,呵呵,下面咱給計算機晶元尋個祖宗,請看示範:



導體,咱能理解,絕緣體,咱也能理解,我們第一次被物理整懵的,怕是半導體了,所以先替各位的物理老師把這債還上。



原子組成固體時,會有很多相同的電子混到一起,但量子力學認為,2個相同電子沒法待在一個軌道上。



於是,為了讓這些電子不在一個軌道上打架,很多軌道就分裂成了好幾個軌道,這麼多軌道擠在一起,不小心挨得近了,就變成了寬寬的大軌道。這種由很多細軌道擠在一起變成的寬軌道就叫能帶。



有些寬軌道擠滿了電子,電子就沒法移動,有些寬軌道空曠的很,電子就可自由移動。電子能移動,宏觀上表現為導電,反過來,電子動不了就不能導電。



簡單來說,有些滿軌道和空軌道挨的太近,電子可以毫不費力從滿軌道跑到空軌道上,於是就能自由移動,這就是導體。一價金屬的導電原理稍有不同。



但很多時候兩條寬軌道之間是有空隙的,電子單靠自己是跨不過去的,也就不導電了。



但如果空隙的寬度在5ev之內,給電子加個額外能量,也能跨到空軌道上,跨過去就能自由移動,也就是導電。



這種空隙寬度不超過5ev的固體,有時能導電有時不能導電,所以叫半導體。



如果空隙超過5ev,那基本就得歇菜,正常情況下電子是跨不過去的,這就是絕緣體。當然,如果是能量足夠大的話,別說5ev的空隙,50ev都照樣跑過去,比如高壓電擊穿空氣。



如果你想進行1+1的加法運算,其電路的複雜程度就已經超過了99%的人的智商了,即便本僧親自出手,設計電路的運算能力也抵不過一副算盤。



直到有一天,有人用18000隻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組成了一個超級複雜的電路,

誕生了人類第一台計算機,重達30噸,運算能力5000次/秒

,還不及現在手持計算器的十分之一。



不知道當時的工程師為了安裝這堆電路,腦子抽筋了多少回。





接下來的思路就簡單了,如何把這30噸東西,集成到指甲那麼大的地方上呢?這就是晶元。

-03-


晶元製造與中國技術

為了把30噸的運算電路縮小,工程師們把多餘的東西全扔了,直接在矽片上製作PN結和電路。下面從矽片出發,說說晶元的製作過程和中國所處的水平。



第一:硅



把這玩意兒氯化了再蒸餾,可以得到純度很高的硅,切成片就是我們想要的矽片。硅的評判指標就是純度,你想想,如果硅里有一堆雜質,那電子就別想在滿軌道和空軌道之間跑順暢。



太陽能級高純硅要求99.9999%,這玩意兒全世界超過一半是中國產的,早已成為白菜價。



晶元用的電子級高純硅要求99.999999999%(別數了,11個9),幾乎全賴進口,直到2018年江蘇的鑫華公司才實現量產,

目前年產0.5萬噸,而中國一年進口15萬噸。



難得的是,鑫華的高純硅出口到了半導體強國韓國,品質應該還不錯。不過,30%的製造設備還得進口……



高純硅的傳統霸主依然是德國Wacker和美國Hemlock(美日合資),中國任重而道遠。



第二:晶圓



硅提純時需要旋轉,成品就長這樣:





所以切片後的矽片也是圓的,因此就叫「晶圓」。這詞是不是已經有點耳熟了?





切好之後,就要在晶圓上把成千上萬的電路裝起來,干這活的就叫「晶圓廠」。各位拍腦袋想想,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怎樣才能完成這種操作?



用原子操縱術?想多了,朋友!等你練成御劍飛行的時候,人類還不見得能操縱一個一個原子組成各種器件。晶圓加工的過程有點繁瑣。



首先在晶圓上塗一層感光材料,這材料見光就融化,那光從哪裡來?

光刻機

,可以用非常精準的光線,在感光材料上刻出圖案,讓底下的晶圓裸露出來。



然後,用等離子體這類東西沖刷,裸露的晶圓就會被刻出很多溝槽,這套設備就叫

刻蝕機

。在溝槽里摻入磷元素,就得到了一堆N型半導體。



完成之後,清洗乾淨,重新塗上感光材料,用光刻機刻圖,用刻蝕機刻溝槽,再撒上硼,就有了P型半導體。



實際過程更加繁瑣,大致原理就是這麼回事。有點像3D列印,把導線和其他器件一點點一層層裝進去。



這塊晶圓上的小方塊就是晶元。晶元放大了看就是成堆成堆的電路,這些電路並不比那台30噸計算機的電路高明,最底層都是簡單的門電路。



只是採用了更多的器件,組成了更龐大的電路,運算性能自然就提高了。



據說這就是一個與非門電路:



提個問題:為啥不把晶元做的更大一點呢?這樣不就可以安裝更多電路了嗎?性能不就趕上外國了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答案出奇簡單:錢!



一塊300mm直徑的晶圓,16nm工藝可以做出100塊晶元,10nm工藝可以做出210塊晶元,於是價格就便宜了一半,在市場上就能死死摁住競爭對手,賺了錢又可以做更多研發,差距就這麼拉開了。



說個題外話,中國軍用晶元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為咱不計較錢嘛!可以把晶元做的大大的。



另外,越大的矽片遇到雜質的概率越大,所以晶元越大良品率越低。總的來說,大晶元的成本遠遠高於小晶元,不過對軍方來說,這都不叫事兒。





可別把「龍芯」和「漢芯」混為一談



第三:設計與製造



用數以億計的器件組成如此龐大的電路,想想就頭皮發麻,所以晶元的設計異常重要,重要到了和材料技術相提並論的地步。



一個路口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就可能導致大片堵車。電子在晶元上跑來跑去,稍微有個PN結出問題,電子同樣會堵車。



這種精巧的線路設計,只有一種辦法可以檢驗,那就是:用!大量大量的用!



現在知道晶元成本的重要性了吧,因為你不會多花錢去買一台性能相同的電腦,而晶元企業沒了市場份額,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正因為如此,晶元設計不光要燒錢,也需要時間沉澱,屬於「燒錢燒時間」的核心技術。



既然是核心技術,自然就會發展出獨立的公司,所以

晶元公司有三類:設計製造都做、只做設計、只做製造。



半導體是台灣少有的仍領先大陸的技術了,基於兩岸實質上的分治狀態,所以中國大陸和台灣暫且分開表述。



早期的設計製造都是一塊兒做的,最有名的:

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日本東芝、義大利法國的意法半導體;中國大陸的:華潤微電子、士蘭微;中國台灣的:旺宏電子等。



外國、台灣、大陸三方,最落後的就是大陸,產品多集中在家電遙控器之類的低端領域,手機、電腦這些高端晶元幾乎空白!





後來隨著晶元越來越複雜,設計與製造就分開了,有些公司只設計,成了純粹的晶元設計公司。如

美國的高通、博通、AMD,中國台灣的聯發科,大陸的華為海思、展訊等。

大名鼎鼎的

高通

就不多說了,世界上一半手機裝的是高通晶元;



博通

是蘋果手機的晶元供應商,手機晶元排第二毫無懸念;



AMD

英特爾

基本把電腦晶元包場了。



台灣聯發科

走的中低端路線,手機晶元的市場份額排第三,很多國產手機都用,比如小米、OPPO、魅族。不過最近被高通乾的有點慘,銷量連連下跌。



華為海思

最為爭氣,許多故事大家也都有所耳聞。除了通信晶元,海思也做手機用的麒麟晶元,市場份額隨著華為手機的增長排進了前五。個人切身體會,海思晶元的進步真得相當不錯。



展訊

是清華大學的校辦企業,比較早的大陸晶元企業,畢竟不能被人剃光頭吧,硬著頭皮上,走的是低端路線。前段時間傳出了不少危機,後來又說是變革的開始,過的很不容易,和世界巨頭相差甚多。



大陸還有一批晶元設計企業,

晨星半導體、聯詠科技、瑞昱半導體等

,都是台灣老大哥的子公司,產品應用於電視、攜帶型電子產品等領域,還挺滋潤。





還有一類只製造、不設計的晶圓代工廠,這必須得先說台灣的台積電。

正是台積電的出現,才把晶元的設計和製造分開了。



2017年台積電包下了全世界晶圓代工業務的56%,規模和技術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過了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晶圓代工廠是台灣的天下

,除了台積電這個巨無霸,台灣還有

聯華電子

力晶半導體

等等,連美國韓國都得靠邊站。



大陸最大的代工廠是中芯國際,還有上海華力微電子

,但技術和規模都遠不及台灣。



不過受制於台灣詭譎的社會現狀,台積電開始布局大陸,落戶南京。這幾年台資、外企瘋狂在大陸建晶圓代工廠,這架勢和當年合資汽車有的一拼。





大陸的中芯國際具備28nm工藝,14nm的生產線也在路上,可惜還沒盈利。

大家還是願意把這活交給台積電,台積電幾乎拿下了全球70%的28nm以下代工業務。



美國、韓國、台灣已具備10nm的加工能力,最近幾個月台積電剛剛上線了7nm工藝,穩穩壓過三星,首批客戶就是華為的麒麟980晶元。



這倆哥們兒早就是老搭檔了,華為設計晶元,台積電加工晶元。



如果大陸能整合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並利用靈活的政策和龐大的市場促進其進一步升級,我們追趕美帝的步伐至少輕鬆一半。





第四:核心設備



晶元良品率取決於晶圓廠整體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決於核心設備,就是前面提到的「光刻機」。



光刻機,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橫掃天下!

不過產量還不高,咱只能慢慢等了。



無論是台積電、三星,還是英特爾,誰先買到阿斯麥的光刻機,誰就能率先具備7nm工藝。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做光刻機,但技術遠不如阿斯麥,這幾年被阿斯麥打得找不到北,只能在低端市場搶份額。



阿斯麥是唯一的高端光刻機生產商,每台售價至少1億美金,2017年只生產了12台,2018年預計能產24台,這些都已經被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搶完了。



2019年預測有40台,其中一台是給咱們的中芯國際。



既然這麼重要,咱不能多出點錢嗎?



第一:英特爾有阿斯麥15%的股份,台積電有5%,三星有3%,有些時候吧,錢不是萬能的。



第二,美帝整了個《瓦森納協定》,敏感技術不能賣。



有意思的是,2009年上海微電子的90納米光刻機研製成功(核心部件進口),2010年美帝允許90nm以上設備銷售給中國。



後來,中國開始攻關65nm光刻機,2015年美帝允許65nm以上設備銷售給中國,再後來美帝開始管不住了,中芯國際才有機會去撿漏一台高端機。



不過咱也不用氣餒,咱隨便一家房地產公司,銷售額輕鬆秒殺阿斯麥!





重要性僅次於光刻機的刻蝕機,中國的狀況要好很多,

16nm刻蝕機已經量產運行,7-10nm刻蝕機也在路上了,所以美帝很貼心地解除了對中國刻蝕機的封鎖。



在晶圓上注入硼磷等元素要用到「離子注入機」,2017年8月終於有了第一台國產商用機,水平先不提了。離子注入機70%的市場份額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



塗感光材料得用「塗膠顯影機」,日本東京電子公司拿走了90%的市場份額。即便是光刻膠這些輔助材料,也幾乎被日本信越、美國陶氏等壟斷。





2015年至2020年,國內半導體產業計劃投資650億美元,其中設備投資500億美元,再其中480億美元用於購買進口設備。



這幾年中國年均投入130億,而英特爾一家公司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30億美元。



論半導體設備,

中國,任無比重、道無比遠!



第五:封測



晶元做好後,得從晶圓上切下來,接上導線,裝上外殼,順便還得測試,這就叫封測。



封測還是台灣的天下,

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月光

,後面還跟著一堆實力不俗的小弟:

矽品、力成、南茂、欣邦、京元電子。

大陸的三大封測巨頭,

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

,混的都還不錯,畢竟只是晶元產業的末端,技術含量不高。

(按:最新的消息,紫光29.18億台幣入股第一封裝大廠日月光:占股30%)

-04-


說說我們的中國芯

說起中國晶元,不得不提「漢芯事件」。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從美國買回晶元,磨掉原有標記,作為自主研發成果,騙取無數資金和榮譽,消耗大量社會資源,影響之惡劣可謂空前!



以致於很長一段時間,科研圈談芯色變,嚴重干擾了晶元行業的正常發展。





硅原料、晶元設計、晶圓加工、封測,以及相關的半導體設備,絕大部分領域中國還是處於「任重而道遠」的狀態。



那這種懵逼狀態還得持續多久呢?根據「燒錢燒時間」理論,掐指算算,大約是2030年吧!



國務院印發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

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前,中國晶元的總體水平差不多處在剛剛實現零突破的階段,

雖然市場份額微乎其微,但每個領域都參了一腳,前景還是可期待的。





-05-


晶元的極限在哪裡

文末,習慣性抱怨一下人類科技的幼稚。



晶元,作為大夥削尖腦袋能達到的最高科技水準,其基礎的能帶理論竟然只是個近似理論,電子的行為仍然沒法精確計算。



雖然現在的技術紛繁複雜,其實就是玩玩電子而已,至於其他幾百種粒子,還完全不知道怎麼玩!



晶元加工精度已經到了7nm,雖然三星公開說要燒到3nm,可那又如何?



你還能繼續燒嗎?

1nm差不多就是幾個原子而已,量子效應非常顯著,近似理論就不好使了,電子的行為更加難以預測,半導體行業就得在這停滯前行了。



燒錢也好,燒時間也罷,燒到盡頭就是理論物理。基礎科學除了燒錢燒時間,還得燒人,燒的異常慘烈,100個高智商,99個都是墊腳石!



工程師可以半道出家,但物理學家必須科班出身

,基礎科學在中國被忽視了五千多年,如今每年填報熱度還不如演戲的。



不能光折騰電子了,為了把中微子也用起來,呼籲更多孩子學基礎科學!

喜歡,就給我一個

「好看」

灼見 2019

?

本文選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和劉亞東 (ID:baorenLYD)。


MORE

灼見熱文 


??

審美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

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23個細節,都在這裡了!


??我被葛優迷住了!春晚首秀「躺贏」,讓整個節目都高級了!



??「媽,你煮的餃子熱力學平衡太完美了!」 | 如何科學讚美年夜飯


??愛情的樣子:你最珍貴


??第一個走遍故宮9371座房屋的人,「宮斗」八年讓故宮達到億萬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清華學霸2019跨年演講:很多人以為我們是天才,其實只不過是每一天積累成才!
李健,人設是不靠譜的東西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