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島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

東島池塘沉積層中有海嘯信息

其實,關於古代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教授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東部海岸海嘯風險小

南海情況則有所不同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底、海島滑坡產生的破壞性海浪,產生海嘯的地區與地震帶一致,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的海溝島弧地帶,日本是海嘯發生最多、受災最深的國家。一般認為,中國大陸沿海周邊沒有非常活躍的地震帶,寬廣的大陸架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因此中國大陸面臨的海嘯風險很小。但是,從我國的歷史文獻來看,曾經發生過的「海嘯」並不少,只不過史料中的「海嘯」沒有嚴格的科學定義。

被海嘯帶上海島的硨磲

有些學者通過對歷史資料和古地震的分析認為,渤、黃、東海發生本地地震引發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琉球群島8.0級地震引發的海嘯需要8至12個小時才能到達中國沿海,其引起的最大浪高也僅有0.2至0.8米。在美國地質災害資料庫過去四千年地震目錄中,僅有兩條震級為8.0級的琉球海溝地震記錄,發生時間分別為1911年和1916年。這表明形成對我國有影響的大海嘯的可能性很小。

學者於福江等根據驗潮站的記錄證明了日本、智利破壞力極強的特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會影響到中國東南沿海,但是影響極小。2010年智利海嘯在浙江沿海的驗潮站測得的最大波高為0.28至0.32米,是我國沿海地區的最高紀錄,因此這個方向來的海嘯,對海岸帶破壞的風險不大。

學者石峰等認為渤海不存在形成大型海嘯的海溝構造背景,他們通過數值模擬分析和渤海海岸沉積物調查,認為渤海海域在歷史上基本沒有發生過大型海嘯,即使發生過海嘯,其到岸浪高也不會超過0.5米。

孫立廣課題組通過對東海閩浙陸架表層泥質沉積序列的分析,結合南海古海嘯的數值模擬結果,認為東海在過去兩千年未發生過大型海嘯,提示了東海沿岸相對較低的海嘯風險。

但是,有學者考查古籍史料發現「海嘯」並不少見。例如,公元171年和173年渤海萊州灣、1498年江浙一帶、1604年福建泉州、1668年江南和上海、1707年浙江、1854年江浙一帶均有發生「海嘯」的文獻和地方志記錄。

由於文獻中記載的「海嘯」與當代語境下的海嘯不是一個概念,通過文獻資料重建的「海嘯」歷史雖然比較完整,可以獲得準確的發生時間和受災區域,但由於古代文獻記錄往往惜字如金,所記錄的事件很難確定究竟是海嘯,還是地震、風暴潮,越老的資料越難確認。而歷史資料在記錄上的缺失和不同史料間的矛盾也給用歷史文獻考證海嘯帶來困難。

綜合以上分析,學者們傾向性的意見是:渤海、黃海、東海的海嘯風險比較小,在過去兩千年中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強的海嘯,但是不能排除兩千年前也沒有發生過海嘯。

南海的情況有所不同,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南海共發生過13次「海嘯」。最早的一次發生在1076年11月,《宋史》和《潮州府志》中均有記載,也有學者認為是發生了15次或23次「海嘯」。需要指出的是,文獻中的「海嘯」沒有一次是被公認的海嘯,研究者只能根據極簡的文字來判斷。比如,根據《宋史》對1076年「海嘯」的描述:「海潮漲溢,壞廬舍,溺居民」,並不能確認廣東潮州府發生了海嘯。但是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這個事件中沒有發生暴風雨,從而排除了風暴潮的可能。它為佐證南海海嘯提供了文獻依據。

西沙群島東島

發現海嘯地質證據

識別古海嘯僅憑文獻記錄是不夠的,特別需要地質材料的科學實證和尋找古海嘯遺址。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它們常常被後期的地層覆蓋起來,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也很容易清除海嘯的遺迹。因此,找到海嘯的可靠遺迹,並找到合適的定年材料,用可靠的定年方法確定遺址的年齡,再通過歷史文獻加以佐證,才是確認古海嘯的可靠途徑。如果再有海嘯文化遺存的證據,那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海嘯層中的破碎瓷器

2003年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課題組通過多年努力,首次確認了1000年前發生在南海的一次古海嘯。

在西沙群島東島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池塘,在含有豐富種子、介形蟲、海鳥糞和有機碳泥的湖泊沉積層中,夾有一段白凈的珊瑚砂層,厚約10至15厘米。根據植物種子的定年分析,確認這次事件是在公元1024年前後發生的。研究發現,該層珊瑚砂很可能是被巨大的風浪從海洋卷帶上來,越過沙壩一次性帶到湖底的,這個巨大的風暴潮可能導致了島上的生態災難。此外,在東島和琛航島的北東海岸帶上,有各類火山礫石零星散布,礫石長軸可達10到40厘米。西沙的島嶼周邊幾乎全部是珊瑚礁盤,只有在礁盤外十幾米到幾十米深的海底才可能有岩石。只有海嘯才可能把它們帶上岸來。

與此相關,在東島還找到了十一塊大硨磲,硨磲是生活在珊瑚礁盤上的大型雙殼類動物,是海洋中真正的貝殼類巨無霸:它長可達70厘米,殼厚20多厘米,堅如磐石,重達50多公斤,它們散布在海島的鳥糞土中,都是殼背朝上,露出幾道背褶、全是單殼保存、或多或少都有些破碎。與硨磲在一起的還有珊瑚塊,長度在120厘米上下,更多的珊瑚碎塊和它們一起散落在島嶼東部距海岸200米的範圍內。顯然,是來自東北部的巨大海浪把它們帶過來的。除了海嘯,任何風暴潮對硨磲這種龐然大物都是無能為力的。

根據硨磲在島上的分布狀態和數值模擬的結果,引發海嘯的地震震源可能在馬尼拉海溝。有意義的是,如預測的那樣,島上沒有比海嘯年齡更年輕的硨磲,它們無法爬上岸來。西沙島嶼上48個硨磲和珊瑚的定年結果全部指向距今7000年至1000年的時間段,它們全部都是距今1000年前的海嘯把它們推上海島的,這與東島湖泊中海沙代表的生態災難事件發生時間是吻合的。

這個結果指示我們,在過去的7000年中,至少在公元1024年前後發生過一次海嘯。它的發生時間與《宋史》記錄的1076年11月發生在廣東潮州地區的「海嘯」時間接近,應該是同一個事件。

廣東南澳島發現

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

2019年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教授和謝周清教授課題組,在華東師範大學高抒教授的支持下,在《科學通報》上發表封面文章《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這個成果揭示了一千年前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南海廣東省南澳島的事件。

廣東省的南澳島孤懸海上,受人類活動干擾少,島嶼呈東西走向,易受到海嘯衝擊。南澳東南角有一個宋井古迹,表明此處在宋代已經有人居住,對海嘯災難應該更加敏感。

2015年,在築海岸防護牆時挖出的剖面上我們發現了宋代的陶瓷碎片、破碎的瓷器,考古專家們的鑒定結果也指向宋代,其中還發現有官窯陶瓷碎片。此前工人們還在此發現了一個略有破損的花崗岩石臼,石臼與瓷器碎片、海沙、貝殼和動物殘骨混合在一起。在澳前村宅基地內也可見類似含有宋代陶瓷碎片的海嘯沉積組合。用碳14方法測定了地層中的殘骨、貝殼和植物殘體的年齡,大多在古海嘯的文獻記錄(1076年)和地質記錄(1024年前後50年)的時間範圍內。因此基本確定衝擊南澳的海嘯的年代是公元1076年。

海嘯導致了南澳宋城的毀滅,過去幾十年來在宅基地中不時有北宋中期的錢幣發現,在島嶼南側2公里處的沉船「南澳Ⅰ號」中出土了罐裝15000枚錢幣,錢幣年代集中於海嘯發生之前的69年,這個錢罐很可能與這次海嘯有關聯。南澳島文物遺迹的數量在海嘯之後顯著偏低,南澳島西北端的兩塊摩崖石刻記載了公元1113年過往商船給島上捐錢挖井的歷史,這一記載可能暗示了當時南澳島經濟衰落,水井等設施潰敗的狀況。歷史文獻中沒有這一時期的戰爭記載,因此海嘯破壞是對文化衰退最合理的解釋。從1076年到1575年南澳建鎮,是南澳文明衰退的500年,直到明朝後期才開始留下明顯的文化遺存。這很可能是海嘯影響的結果。

這一系列研究證實了南澳以及中國南海沿岸曾遭受過海嘯襲擊,因此海嘯風險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港口和能源儲備基地等工程的規劃和建設中需要予以評估,海嘯遺址的深入研究和發掘還僅僅是個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胡旅遊 的精彩文章:

100道世界地理常識題,你知道多少?
你只知道國外的空氣好,可你不知道這是用中國人的命換來的

TAG:老胡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