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自從有了人就有了教育,儘管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研究教育,但是直到十九世紀末教育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就是說教育心理學從建立到現在也就才100多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百年間,很多教育學者做了很多著名的教育實驗,推動了我們教育實驗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下五大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實驗。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一、同卵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找來一對出生才 46 周的同卵雙生子 A 和 B。格塞爾先讓 A 每天進行 10 分鐘的爬梯訓練, B 則不進行此種訓練。 6 周后, A 爬 5 級梯只需 26 秒,而 B 卻需 45 秒。從第7 周開始,格塞爾對 B 連續進行兩周爬梯訓練,結果 B 反而超過了 A,只要 10 秒鐘就爬上了 5 級梯。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實驗結論:格塞爾據此提出了個體發展是由成熟因素決定的,並且認為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教育啟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二、皮亞傑:三山實驗

實驗: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此時實驗者要幼兒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幼兒對兩個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他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而不能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實驗結論: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兒童只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事物,還無法脫離自己所能夠看到的,去判斷物體的狀態。不用代入了其他「玩具娃娃」的視角。

教育啟示: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習慣批評他們自私,實際上這是由他們認知發展決定的,孩子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會有什麼樣的認知是一定的,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看到孩子的生理因素,而不是想當然的教育孩子。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三、班杜拉:波波玩偶實驗

實驗:

班杜拉把兒童帶到一間屋子裡完成一個藝術項目,在同一個屋子的另一頭,一個大人正在悄悄地與一些玩具玩,在它們的旁邊有一個大木棰和一個假人(Bobo doll)。兒童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兒童看到大人叫喊著用大木棰擊打假人,控制組的兒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

在孩子們看了約十分鐘之後,把他們帶到另一間放著各種各樣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的屋子,告訴他們說這些玩具是留給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們的挫折感。之後把孩子們帶到第三間屋子,屋子裡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結果正如人們所預料的:實驗組的兒童比控制組的兒童表現出了更多的侵犯行為。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實驗結論:兒童侵犯行為的獲得並不一定要以其親身獲得獎勵或懲罰為前提,兒童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從事此類行為之後受到獎勵或懲罰而學會這類行為。

教育啟示: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現在信息空前發達,電視、手機等充斥著各種信息。好的壞的信息迎面而來,犯罪出現低齡化,這與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不無關係。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過濾好各種信息,避免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四、斯金納:白鼠實驗

斯金納的老鼠實驗做了很多,具體的實驗過程和裝置設計,已經大大超過這篇文章的範疇和篇幅了,在這裡做了簡單的概括總結:


1、小老鼠的面前有信號燈和擴音器,它需要在收到特定的信號時按下杆子,這樣就能獲得食物作為獎勵;否則如果在錯誤的時間按下杆子,箱子底部就會通電、對其進行電擊作為懲罰

2、斯金納通過這項實驗發現:獲得獎勵能夠強化小老鼠在正確的時機作出正確動作的行為;反之,受到懲罰能削弱其在錯誤的時機作出錯誤動作的行為。

3、獎勵和懲罰聯合使用,能最終促進小老鼠學會在正確的時機按下杆子、獲得食物獎勵。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教育啟示:

斯金納的的實驗其實歸結為三點就是:行為+強化刺激+不斷重複,通過獎勵或懲罰來控制老鼠行為,從而讓老鼠學會了技能。而我們現實中處處可見這種模式:孩子玩遊戲、人們上班工作等等。但是需要注意,這種通過外部獎勵來刺激培養的行為,一旦外部刺激消失,那行為也會逐漸消退。

五、桑代克:貓開籠實驗

將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於衝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一氣完成三個分離的動作。首先要提起兩個門閂,然後是按壓一塊帶有鉸鏈的台板,最後是把橫於門口的板條撥至垂直的位置。經觀察,貓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時,拚命掙扎,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終於,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它可能無意中一下子抓到門閂或踩到台板或觸及橫條,結果使門打開,多次實驗後,餓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後一入迷籠就會立即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門。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桑代克記下貓逃出迷箱所需時間後,即把貓再放回迷箱內,進行下一輪嘗試。貓仍然會經過亂抓亂咬的過程,不過所需時間可能會少一些,經過如此多次連續嘗試,貓逃出迷箱所需的時間越來越少,無效動作逐漸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後,貓一進迷箱內,即去按動踏板,跑出迷箱,獲得食物。

這五大經典教育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不可不知

實驗結論: 桑代克把貓在迷籠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排除錯誤最終學會開門出來取食的過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並提出了學習的「嘗試-錯誤」理論。

教育啟示:

要使學習有效也必須「學習刺激」與「學習反應」都有效。學習刺激涉及「教學內容」,學習反應牽涉「教學方法」,也即是說,要學習有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必須具備有效性。 無效的教學內容產生無效教學,有效的教學內容產生有效教學。所以,要讓孩子多實踐,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誤。


」神通奶爸「多次獲得頭條青雲計劃,既不出售焦慮,也不販賣雞湯,只講純粹的育兒技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