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以賽代練是目標賽事前極好的30+配速跑訓練

以賽代練是目標賽事前極好的30+配速跑訓練

以賽代練,出現在賽事密度超過恢復周期的時候,或者出現在目標賽事訓練周期內。

首先,你要確定目標比賽是哪一場(就是你想跑出好成績想PB的比賽),然後倒推你的目標賽事訓練計劃(兩個月三個月或更長的備賽),凡是在訓練周期內的比賽,都可以採取以賽代練的方法。不要想著在還沒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連場比賽都可以跑出好成績。

例如,跑馬大叔基本每年都報名參加香港馬拉松(渣馬),因為地緣優勢、因為亞洲最虐、因為賽事水平、因為每年一塊生肖紀念牌等各種原因;但目標賽事應該是3月的無錫馬拉松,也是跑馬大叔基本每年都跑的國內一流賽事,因為快速賽道、因為有機會PB、因為櫻花爛漫、因為風景如畫等原因。

很顯然,相隔五周的兩場比賽中,這周日的港馬只能是以賽代練的作用,並且客觀而言港馬賽道也並不適合跑出佳績。

2018年香港馬拉松

當然,每個人的恢復周期不一樣,每個人的水平也是千差萬別,可能有人相隔一個月就能連續跑出兩場馬拉松PB......所以,跑馬大叔今天是分享怎樣去跑以賽代練的比賽。

(以下分享同樣適合賽前30+配速跑訓練,除了第一項)

以賽代練的最大好處是客觀條件完善。

個人日常長距離訓練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補給麻煩,以賽代練的好處就是賽事官方完備的沿途補給,可以讓你免除長距離補水補給的麻煩,更可以讓你再次體驗真實比賽的場景和感覺。你可以認真地跑一個30+的長距離,從而檢驗自己到那一刻所具備的馬拉松比賽能力。

以賽代練正好吻合周末長距離配速跑。

一般的訓練計劃通常會在周末安排一次長距離慢跑,而以賽代練的比賽(其實是絕大部分比賽)通常都在周末,那就正好可以把它作為你在訓練計劃內的那一個周末的長距離訓練,並且這個以賽代練的長距離可以來得更有效果更有質量,因為在賽場上你有更大的可能比自己訓練時更認真一些。

以賽代練前32公里盡量按照目標配速。

32公里左右,是大部分跑者的極點位置,前面32公里應該是檢驗自己保持定速巡航能力的作用。如果在前面32公里你已經不能均勻保持目標配速的話,那就要重新考慮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否急進了。以賽代練的比賽就按你的目標比賽的目標配速去跑,能跑多少算多少,也是實實在在的一次檢驗自己水平和目標設定是否合理的好機會。

以賽代練最重要是考察最後10公里反應。

馬拉松前32公里是定速巡航,真正的比賽是最後10公里。32公里定速巡航任務完成之後,你可以著重觀察自己在最後10公里的身體反應和能力表現,這最後10公里是最能直觀反映你的弱項的賽段,你跑馬的主要問題都會在這最後10公里凸顯出來,例如,僵硬,抽筋,呼吸急促,胸痛,暈眩,乏力,想放棄,等等,而這時候暴露出來的弱點正是你需要在賽後加強完善的方面。

以賽代練要嚴格按照比賽細節流程執行。

難得有比賽作為練習,必須嚴格按照自己習慣的細節和流程去認真執行,以此檢驗是否有些環節需要改進優化,例如,賽前一天該怎麼吃,開跑前多久要起床,比賽早餐怎麼吃,裝備用哪些,是跟跑還是單獨跑,多久補一次水(建議每站必喝、少量多次),多久補給一次什麼,身體各部位的不適如何處理等等。以賽代練就是檢驗訓練細節的實戰機會,必須認真對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把問題留到目標賽事上。

以賽代練切記不要拼盡全力,除非狀態大勇。

你的目標比賽在後,所以在前的以賽代練不必拼盡全力,基本上完成30+的定速巡航訓練就好了。最後10公里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發多少力,特別是明知前面落後太多、後面追不回來的時候,就沒必要拼得太猛,以免受傷或過度輸出造成恢復時間不夠而影響及後的目標賽事。如果,狀態大勇,PB在望,倒是可以放手一搏,畢竟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機會。

如果你說哪兒來那麼多比賽啊、根本不會考慮以賽代練,那麼,你就應該把賽前的30+長距離配速訓練認真跑好,就按跑馬大叔上述的以賽代練方法一樣(除了沒有賽道補給)。因此,這篇以賽代練的經驗分享同樣適用於賽前30+配速跑訓練。

2018年香港馬拉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2018黃石馬拉松:報名大數據出爐!跑友熱情勢不可擋!
不講究訓練周期的馬拉松備賽都是瞎忙活……

TAG:慧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