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謀略完爆周瑜,逆天技能打得曹操丟盔棄甲?真相或恰恰相反!

此人謀略完爆周瑜,逆天技能打得曹操丟盔棄甲?真相或恰恰相反!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對抗曹軍,聯盟軍中,孫權集團是為主力這無可爭議,那麼劉備陣營在這場重要戰役中的表現又究竟如何呢?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陣營對赤壁之戰聯軍戰勝起到了較大的幫助作用,只不過與其說是劉備陣營的貢獻倒不如說是諸葛亮一人的功勞。關於小說中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韜略,大家基本耳熟能詳,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等。那麼,這些有關諸葛亮的經典故事在歷史中是否真實存在呢?

一、舌戰群儒、智激周瑜並無其事,說服孫權則有詳細歷史記載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情節皆是為其促成孫劉聯盟的鋪墊。其中舌戰群儒是諸葛亮與孫吳主降的諸文臣的論戰,智激周瑜則是諸葛亮改動曹植《銅雀台賦》以促使周瑜堅定抗曹決心的行動。只不過,這兩處情節在歷史中均無原型。

與小說中不同的是,歷史上孫吳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張昭對前往孫吳促成聯盟的諸葛亮並無刁難反倒欣賞有加,還曾經一度想要將諸葛亮推薦給孫權。此外,歷史上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出使孫吳,憑藉其出色的外交智慧成功說服孫權並積極促成了孫劉聯盟,這也是歷史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惟一的精彩表現。只不過這一過程並不像小說中那樣先與江東諸主降文臣舌辯,之後又智激周瑜,而是開門見山地直接與孫權進行交涉。《三國志諸葛亮傳》詳細記載了這一段內容:

時(孫)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這段對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智慧,為了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把這一大段對白分成三部分來看:

首先,諸葛亮看出了孫權在降曹與抗曹之間猶豫不定的態度,並以此入手展開說服。諸葛亮見到孫權後開宗明義地指出:曹操勢力實力強盛、劉備陣營屢遭挫折,目下孫權集團需要量力而行,如果難以抵擋不如投降。假若「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這段開場誠然有對客觀事實的說明,但規勸孫吳投降實則是激將法,是為說服孫權抗曹埋伏筆。

其次,諸葛亮能夠巧妙並準確地拿捏孫權的心理。孫權正處血氣方剛之時,雖然在降曹和抗曹之間搖擺不定,但卻難受折辱。當諸葛亮說出劉備不會投降,並舉田橫為例時,孫權顯然心有不甘。諸葛亮正是抓住了孫權年輕氣盛的特點,以此先從情感上引導和爭取孫權抗曹的態度。

最後,諸葛亮系統地分析了聯盟軍和曹軍的基本情況。聯盟抗曹畢竟事關重大,僅憑血氣之勇是難以與強盛的曹軍抗衡。諸葛亮在爭取到孫權情感上的認同後,緊接著就客觀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勢:一者說明孫劉兩家是有實力與曹操抗衡的;二者則指出曹軍遠來疲敝、戰鬥力減弱、水土不服、人心未定等劣勢。以客觀事實堅定孫權抗曹的決心、增強孫權抗曹的信心。

諸葛亮勸說孫權這段歷史在小說中亦有出現,且夾在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之間。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作為文學作品虛構的情節展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辯才和智慧,緊張精彩。而正史中諸葛亮勸說孫權的內容雖然不如小說中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著名,但亦真實地展示了年輕諸葛亮出色的外交才幹。

二、草船借箭中船隻兩面受箭的情節應是經由其他歷史事件改編

不論是小說中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還是正史中的勸說孫權,突出的均是諸葛亮促成聯盟的優秀外交才能以及應變能力。而小說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則是意在表現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不過,在歷史上也並無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此故事亦即文學作品之虛構。

不過,同時期的歷史上有類似草船借箭故事中船隻兩面受箭的記載。根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的描述,建安十八年,曹操征濡須,孫權率領水軍與曹軍對峙,孫權乘坐大船前往探視曹軍,曹操下令亂箭齊發,孫權所乘坐的船隻一面受箭過多,幾欲傾覆,情急之下,孫權急中生智,讓船隻調轉一面受箭,最終整艘船得以平衡。

當然,上述歷史記載只是簡單說明了船隻受箭的過程,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僅是一環,還有重要的如大霧等天氣因素在此處並無提及。在筆者看來,以上記載似乎並不能當然說就是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型,只能推測小說作者羅貫中先生在創作草船借箭故事過程中借鑒了船隻兩面受箭的元素。

三、借東風的地理學解釋

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和草船借箭這些故事的虛構大抵都能在正常範圍上解釋,而借東風似乎就有些怪力亂神了。正史上,有孫吳利用東南風的記載,但沒有諸葛亮或是其他人借東風之記載。不過,所謂諸葛亮借東風是因為熟諳天文地理,這一論斷也並不是沒有科學依據。有學者指出,所謂赤壁東風即湖陸風的典型。在紀錄片《三國的世界》中,溫州大學的張靖龍教授解釋了何為湖陸風,即:「太陽照射下,陸地升溫快,熱空氣往上升,湖面上的風就過來補充,這便是湖風。太陽下山以後,湖面的水溫高,熱空氣往上升,地面的風就吹向湖面,這個叫陸風。陸風的方向正是周瑜他們戰鬥所需要的東南風。」而溫州大學的周汝英教授則指出了為何孫劉聯軍和曹軍對峙之處容易產生湖陸風,即:「(漢末)赤壁所處的雲夢澤比現在大得多,水量也充沛得多……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產生湖陸風的幾率是很高的。」由此可見,所謂借東風,也並不是神乎其神,東南風的形成有其地理學的解釋。

總而言之,歷史上劉備陣營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和貢獻實際上並不多,有記載的大抵即諸葛亮努力促成孫劉聯盟。因此,小說在描繪和演繹這段故事的時候,將諸葛亮作為劉備陣營的代表,由此也產生了不少大家熟悉的經典情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這四種古董收藏請慎重,連盜墓賊都不輕易拿取
元始天尊為何執掌封神榜?背後或藏太上老君一個秘密!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