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流感了:血常規報告咋解讀?

流感了:血常規報告咋解讀?

流感了:血常規報告咋解讀?

李薈,付芳,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幹部病房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編輯

流感高峰期來了,感冒發燒去醫院,醫生大多會讓做個血常規檢查。化驗單上密密麻麻的數字說明了什麼?白細胞升高是不是說明被細菌感染了?又如何從血常規報告中看出是不是病毒感染?

血常規是一種檢測血液中基本細胞成分的方法。感染性疾病一般要求查血常規,不過感染的來源不一樣,有的是細菌感染,有的是病毒感染。血常規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醫生來判斷感染類別,從而給出正確的診斷方案。雖然血常規的檢查項很多,不過重點看的是這4 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細胞等。

流感了:血常規報告咋解讀?

1. 白細胞。白細胞是身體的衛士,當細菌或病毒襲擊身體時,白細胞就會去衝鋒陷陣、保衛身體。能吞噬進入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以及代謝產生的對人體有害的「異物」在「抵抗病菌」的過程中,還能產生抗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治癒損傷的機體。白細胞是 5 種細胞的總稱,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細胞和嗜鹼細胞,每種細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

2. 中性粒細胞。當人體感染細菌時,身體就會快速產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用來抵禦細菌對身體的侵襲,由於中性粒細胞短時間內急速增多,白細胞總數也會升高。在血常規報告中,如果看到白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增多,大多可以認定是細菌感染。

3. 淋巴細胞。淋巴細胞能識別出哪些是病毒,把它們包裹起來消滅掉,不讓病毒繼續搗亂,並且產生相應的抗體,便於下一次直接消滅它們。當感染病毒時,淋巴細胞會大量複製,數量變多,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下降。淋巴細胞增多,往往會提示病毒感染。

4. 單核細胞。單核細胞體積最大的白細胞,是機體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單核細胞增高常見於某些感染,如傷寒、結核、瘧疾、病毒感染等以及某些急性傳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復期。

5. 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一般在手術或者受到創傷後,人體感染了細菌或病毒,血液中 CRP 的濃度就會升高。通常情況下,細菌感染時快速CRP升高比病毒感染明顯的多,CRP較高,醫生會認為孩子受到了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不升高或者是輕度升高,醫生會認為是病毒感染或者細菌感染的早期,但還是要結合臨床表現以及白細胞的變化來綜合判斷。

6. 紅細胞、血紅蛋白。通過血紅蛋白濃度數值的高低是判斷貧血的依據,年齡不一樣診斷標準也有所區別。一般而言,血紅蛋白在90g/L以下為中度貧血及更重的貧血;血紅蛋白在90~110 g/L為輕度貧血。

7. 血小板。職能是止血和凝血,最擅長的技能是「凝聚力」:一旦發現哪裡的血管破了,出血了,血小板就成為了血管內一名「搶險員」。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計數是我們在觀察化驗單時應該注意的第四個重點,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流感了:血常規報告咋解讀?

總而言之,如果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或者C反應蛋白高於 20 mg/L 以上,那麼孩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只是淋巴細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流感患兒的血常規特點是,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大多數的單核細胞增多,少數中性粒細胞增多,快速CRP一般正常或略高,若合併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上升。

讀懂了以上指標,就能輕鬆的了解血常規報告了,血常規報告解讀只是提示作用,具體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案還是要遵循醫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溶瘤病毒都用的哪些病毒載體?
「美國人工智慧計劃The American AI In」啟動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