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最殊勝的法門,人人皆可直下見性

最殊勝的法門,人人皆可直下見性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來源:大陰陽論

ID:dayinyanglun

耳根圓通——最易成就的悟道法門

大乘三大經王中,《楞嚴經》被以「開悟」稱之,這部大經的主旨就是實證。其中在「二十五聖圓通章」,佛讓二十五位大菩薩分別宣說自己的入道之門和相關的證悟歷程,所說包含「六塵」、「六根」、「六識」和「七大」,你可以理解成包含了所有法門的路徑。分別說完後,佛先說這些法門「實無優劣、前後差別」,因為都是「最初成道方便」,一切法門皆是方便而已,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然後問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法門得易成就?」也就是雖然都是方便,最終都能證入圓通境界,但其中到底哪個法門可以說直通根本、最易成就呢?

文殊菩薩以偈評說了二十五聖圓通,前二十四聖圓通要麼是不容易,所謂「初心不能入」、「非初心方便」;要麼不是直往究竟處,對於究竟是有漏之因,所謂「四維虧一半」、「元非遍一切」、「對非無上覺」之類;總之「云何獲圓通?」然後只剩下最後一個,便是「觀世音耳根圓通」。文殊菩薩言:「欲取三摩提(三昧),實以聞中入」、「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也就是這個耳根圓通法門,就是直達究竟根本、最易成就的那個法門。這是普遍意義上的說法,尤其是針對末法時代眾生,個別來說還是要看相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文殊菩薩所謂:「其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

那麼何謂「耳根圓通」呢?觀世音菩薩有段總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簡單來說,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去聽,聽什麼不重要,聽本身最重要。但注意力要放在聲音是落向了哪裡,是誰在聽——一個聲音進入你的耳朵,你若用心體會,就能知道聲音是落在了心底某個地方,是這個地方有個東西在聽。這個能聽的,叫「聞性」,聞性就是能聽之性。但你不要以為這只是聞性,因為「性」是唯一,聞性、見性之類,皆直通這唯一之性,皆是這唯一之性的直接顯現,也就是自性,體會聞性即是體會自性。所以文殊菩薩說這叫「反聞聞自性」。

下手就是如此,「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一開始你就能契入正味。「入流」就是入於聞性之流照,這個自己體會下就知道,心安住在聞性之中,心便如一條寂靜流淌的河,河面如如映照著那些聲音。然後是「亡所」,亡了所聽的聲音,工夫稍微深些就會真的聽不到聲音,憨山大師當初坐在溪澗橋上聽水聲修耳根圓通,修到後來就是動念則有聲,不動念則無聲。然後是「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是工夫更深了,因為聞性這裡,本就是沒有動靜相的。

觀世音菩薩後面所說,則是這一法門修習之下越來越深的不同證境,所謂「如是漸增」。其中包含聞與所聞、覺與所覺、空與所空的三層寂滅,稱為「解六結、明三空」,也就是破除三層「能所」。佛家說離兩邊,「兩邊」就是虛妄的代名詞,「能所」則是一切兩邊的總括和根本。因為但有造作,便有個「所」造作與「能」造作,所即是相、能即是妄,於是便還在生滅內,不論入得多深。哪怕是空境。雲門文偃禪師言:「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僧問曹山本寂禪師:「朗月當空時如何?」曹山答:「猶是階下漢。」僧道:「請師接上階。」曹山曰:「月落後來相見。」這些說的都是這個,都是實證中的滋味,與意識知見一點也沒有關係,思維度量一點也摸不著。

程度雖有深淺,辦法卻無兩樣,就是一開始的「入流、亡所」。「入流」,耳根圓通一開始就是從聞性入,就是「聞自性」,聞、覺、空三個層次,只是隨著你程度不斷深入,對那個「性」之感應的真切、純一程度不同,卻始終是循著它去。循著它去,自然就能「亡所」,破能所的關鍵是破所。因為能因所立,所若亡能亦隨之亡;就像悟因迷立,迷不存悟亦不存。故真能只是破所,真悟只是不迷。而不能從破能求悟入,因為破能的就是能,求悟的就是妄,如同想要煎水成冰,如何可得?總之,這個辦法就是通過「入流」以「亡所」,依此層層深入。

破一切能所,才能抵達最後的究竟,這便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寂滅不是有兩邊對待的寂滅,而是涅槃和自性的代名詞,最好的表達就是「不二」。然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這就是禪宗所謂的全體現前、全體起用。從「空、所空滅」到這裡,便是從半提到全提,就是月落後來相見。之後便是無邊的妙用,觀世音菩薩後面接著說的就是三十二應身、十四種無畏功德、四種不可思議無作妙德。

文殊菩薩言:「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耳通氣海,氣海通靈

那麼為什麼耳根圓通是最為究竟、最易成就的法門呢?佛家的說法,是六根之中,耳根最利。那又為什麼耳根最利?

道破了其中秘密的,是莊子。這個耳根圓通,莊子也早就提出來了。就像牛頓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擁有微積分的發明權,觀世音和莊子也各自獨立擁有耳根圓通法門的獨立發明權。這個法門,莊子稱之為「心齋」。

《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心齋」:「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現象)。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完完全全就是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的翻版。其中有三個根本字眼:氣、虛、道。通過莊子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東西。聽之以氣而氣為虛、虛為道,這就是「反聞聞自性」。虛即是聞性,道即是自性;虛即是道,聞性即是自性。剩下一個「氣」,那正是入口所在,或者說貫通一切的那個東西。這也正是耳根最利的原因——中醫講「耳通氣海」,人的一切官能之中,只有耳根是直通氣的層次的。

萬物本源在於兩點:「氣」與「靈」,這我在《有何等氣,成何等人物》中已經帶出來過,對應的就是大家熟知的有與空、相與性、太極與無極之類。心物一元,氣便是物之本源,靈便是心之本源,氣與靈也是一體,靈就寓於氣之中,朱子所以說「天命之性,非氣質則無所寓」。氣與靈皆是空空如也卻明明不昧,儒釋道描摹道,皆是如此。「性在作用」,靈只有通過顯用才能為人感應,氣則正是這作用顯現的根本層次。所以人只有通氣才能直了通靈,通過氣才能直了悟道,通過聞性才能直了見性,這便是耳根圓通的原理所在。

眼、鼻、舌、身與見、嗅、味、觸,這些感官之性雖然也直通自性——所謂直通,就是不經過思維意識,一經過思維意識就是曲。但都不如耳根通於氣來得明白、究竟、圓滿,所以從耳根入,最快最好,文殊菩薩所謂「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試著做一做,你很快就能體會到那種靈明主宰常住、空虛本體化解一切的力量。

心齋的境界,莊子說是「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觀照那份空明,則能心中生出光明,純是祥和安寧;「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經由耳根通達道的消息,與天地萬物化為一體。這比之觀世音菩薩的「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如何?文殊菩薩稱之為:「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顏回依此法,得「未始有回」,這就是我空;孔子讚歎此境為「無行地」、「無知」,這就是法空;總之是「萬物之化」,這就是全提。

所以你看多了禪宗古德頓悟時刻的那些觸發因緣,就會發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聲音而悟道。遠如唐代香嚴智閑禪師,除草干農活時把翻出的石子往身後一扔,打在一桿竹子上,「啪」的一聲,豁然大悟。近如虛雲老和尚,因茶杯燙失手,落在地上摔碎,「啪」的一聲,狂心頓息。

耳通氣海,他們那時就是打通了氣海。氣海通靈,他們那刻所以明心見性。

見性不難,難在承當

禪宗中有一段很驚艷的材料,明白了上面這些,你才能真正知道是怎麼回事,才能真正相信。

唐代普照禪師對弟子說:「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雀噪之聲么?」

弟子答:「聞。」

普照禪師又問:「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么?」

弟子答:「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普照禪師道:「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你,你道,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么時莫是虛空么?」

弟子答:「原來不空,明明不昧。」

普照禪師追問:「作么生是不空之體?」這個不空的體,是什麼?

弟子答:「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

普照禪師道:「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這個就是本性、佛性,就是你的自性,不要再懷疑了。

然後普照禪師又說了一段解釋,為的就是要你不疑:

既無相貌,還有大小么?既無大小,還有邊際么?無邊際,故無內外。無內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彼此,則無往來。無往來,則無生死。無生死,則無古今。無古今,則無迷悟。無迷悟,則無凡聖。無凡聖,則無染凈。無染凈,則無是非。無是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總無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俱不可得。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然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凈心體。而此清凈空寂之心,是三世諸佛勝凈明心,亦是眾生本源覺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動解脫;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迴。

說到自性,人們總以為是很神聖的東西,離自己很遙遠;說到見性,人們總以為是了不得的事,難之又難。而誠如普照禪師所言,自性哪裡遠?那本是人最親切貼身處,人本來步步不離的主宰,一切見聞覺知都不離它左右,如影隨形;見性又哪裡難?經由耳根圓通法門,人人皆可直下見性。「百年三萬六千朝,反覆元來是這漢!」

人之所以見不到,一是因為沒去看,因為始終淪陷在妄想馳求里,障蔽了性門。故佛陀證道時的感嘆,是「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只因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這也是所有悟道者的發現。二是因為見地不到家,即使見到了也不識得,視而不見如睜眼瞎。合之就是長慶慧棱禪師悟道偈所說:「萬象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如火里冰。」

而就算明白了這兩點,還是不行——真正的難處,這才顯現出來。那便是見性不難,難的是能「承當」住。什麼意思呢?本性如是,見性如此,這都沒有問題。但是,你守不住,即使你明白了和相信了這點,你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得不到真實受用。這就叫承當不住。禪宗古德常說你不能開悟是因為你「不肯承當」,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個「不能承當」。

承當不住的原因,就是人們妄想執著的慣性太大,業力習氣太深。思維妄想的運作模式是攀緣外境,痴纏的是物理真實。而自性卻是一種精神真實,它是一種靈性。淪陷在所謂物理真實中的人,與靈性真實永遠是隔著的,他體會不真切,且不以為真,自然就接不住。這就像大家都見過的所謂唯物主義者對所謂唯心主義者的指責,就像那些讀書有什麼用、修行能當飯吃么之類的看法。

如何才能接住呢?你得讓自己的純粹精神狀態非常穩定,這是一種純一覺知的狀態,自性之靈光才能無比真切純一,這時給你點出來,你才能豁然大悟,一下進入本源層次,從此脫胎換骨。打個比方,你在某種負面情緒主導下,慣常的模式就是怨天尤人,覺得不是哪些人的原因就是哪些事的原因,跟你講什麼道理也聽不進去,這就是攀緣外境。而如果這時你能回到自己的心,能夠收攝得住,能夠住在自己這一團情緒中,能夠對這全體情緒有一種真切的體味,這時再問你這情緒的體是什麼,再告訴你這情緒本性是空,是不是就更容易省悟了?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就是因患了嚴重的風疾,在痛苦折磨下為消自己的罪孽而來禮拜二祖慧可大師。見二祖後他請二祖為他懺罪,二祖道:「將罪來,與汝懺。」把罪拿來,我給你懺。三祖沉吟良久,回答道:「覓罪不可得。」二祖道:「與汝懺罪竟。」罪我已經給你懺完了。這是二祖見初祖達摩大師請求為他安心時問答的翻版,告訴我們關於心的一切,無不可以套入這個「公式」。三祖最後豁然大悟,感嘆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這就是能承當住。

唐代禪宗古德多能在大善知識一言半語的接引下開悟,後來就不行了,於是出現了禪凈雙修的新主流,以及參話頭等其他法門。很多古德以為這是因為後來的人根器劣了,不得已才如此,其實不是的。原因其實就是唐代古德都重實修,對於禪宗達摩祖師傳下的楞伽禪的實修傳統也依然堅實,所以那些一言半語下開悟的大德,便是已經具備了那種非常穩定的心靈狀態,就差點化了。譬如六祖曾預言南嶽懷讓禪師「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這便是馬祖道一禪師。懷讓禪師接引馬祖時,馬祖正在幹什麼呢?修禪定。你看燈錄,那時人的接引因緣多是如此。所以懷讓禪師三言兩語一說,馬祖便大徹大悟了。所謂後來的人根器劣了,其實是後來的人不願做工夫了,禪凈雙修其實就是讓你把缺失的工夫補上,參話頭不易得力,前期也是需要一個補足工夫的過程。

於是你也能明白,禪宗為什麼那麼忌諱思維意識,為什麼所有的修心法門又都指向內求而止息外求,就是因為不如此便不能獲得那種足夠穩定的心靈狀態。以前說過所有的修行法門有個共同點——「收攝」,這裡再加一個——「不動意根」,這兩點一正一反、一體兩面。《楞嚴經》所以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能轉物,就是你的心在做主,而不是被物帶著跑。

這再次告訴我們:明道甚至見道,與證道,是兩回事。楞嚴微言大義,耳根圓通說起來就這麼三兩句,但其中多少的工夫。古德言:「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耳根圓通誠然一開始就直通自性,誠然只此一法做下去便能保證大徹大悟,但不要忘了這「三十年」。這不是實數,只是告訴我們需要一段工夫積累的過程。至於到底需要多長時間,看你的造化了。這個法門本身,便是獲得那種穩定的心靈狀態最究竟、最快的路。

但要注意,修耳根圓通,當下就是自性,你只管去會取你的自性,自時時不離本源。不要看我說工夫,就再存有求有得之心,工夫須是如此自然成就,文殊菩薩所謂「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禪宗也很忌諱「將心待悟」,因為不修有不修之妄,修也有修之妄,這求悟之心便是修之妄,「有求皆妄」。它打著修行悟道的華麗旗號,最易迷惑人,卻只是騙鬼。

所以耳根圓通法門的真正意義,首先就是給予我們信心和方向。對於悟道,這正是工夫之外最珍貴的兩樣東西,無信心便走不下去,無方向便到不了終點。此外就是方法:承當不住不過就是守不住,你去守住不就得了嗎?如何守?住於聞性。

如果你念佛,念佛聲正是你的耳根圓通正因。如果你誦經,誦經聲正是你的耳根圓通正因。如果你持咒,咒語聲正是你的耳根圓通正因。如果你不做所有這些,也走到哪裡都有不同的聲音,自然界音響、鬧市嘈雜、聽音樂甚至挨罵,也都是你的耳根圓通正因。就算周圍什麼聲音都沒有,那寂靜之聲,還是你的耳根圓通正因。聲音遍在,聞性常住。只看你是不是用心在聞性之中,只看你肯不肯做下去。

回到承當。人間事,何嘗不是明白易,承當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面對快節奏生活的最佳姿勢!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