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外國人和海歸在中國找工作不再吃香,網友:中國已經強大

外國人和海歸在中國找工作不再吃香,網友:中國已經強大

近日,港媒發文:China"s crowded labour market is making life tough for foreign workers and new graduate "sea turtles"(中國擁擠的勞動力市場讓外國工人和應屆畢業生「海龜」的日子不好過)。在以前,外國人和出國鍍金回來的海歸在中國找工作十分輕鬆,似乎老外和海歸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讓人覺得挺高大上的。但現在都到了9102年了,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出國也十分普遍。海歸不再稀缺。許多原本想留在國外的人也想回國發展,但目前人才濟濟的中國市場環境下,他們還有競爭力嗎?

外國人和海歸在中國找工作不再吃香,網友:中國已經強大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就業前景的擔憂有所增加,因為確保足夠數量的新工作被視為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因素。Peter Li是貴州人,最近從國外回到中國,他曾在香港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一個星期五晚上11點鐘時,李終於離開了他在北京西部的辦公室。從那天早上10點開始,他一直在研究自動駕駛汽車中使用的感知技術。像李這樣的海歸回到中國後,他的職業道路一直是曲折的。他想推出的一家初創企業 - 一個旅行計劃應用程序,但一直未能開始實施,所以他花了一年的時間自學了自動駕駛汽車的工程,之後在中國的一家互聯網巨頭找到了一份工作。但這也不是一條輕鬆的旅行之路。

他的工作是長時間處於低薪狀態。月薪還不到他預期的一半,每天要工作將近13小時。在他的團隊中的30人中,大多數是本地畢業生,只有五人在國外學習。他表示:我一直在思考現在成為海歸的優勢究竟是什麼,在技術知識方面,中國本土畢業生並沒有落後,而且更加強大。

海歸一詞是中國人用來描述外國留學後回國的人的中文術語。這聽起來像「海龜」 - 就像這種同名的動物一樣,這些返鄉者經常走很遠的路回家。這個詞曾經是中國精英的代名詞。數十年前,當中國開始的開放進程時,該國派遣中國留學生和海外學者學習新技術和管理技能。等他們回來之後將繼續在中國經濟現代化方面發揮先鋒作用。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強大,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將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而海歸在受過高等教育和現代化的中國勞動力中逐漸變得不那麼特別。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前年創紀錄的480,400名中國留學生回到中國,比上一年增加了12.1%。其中,近一半擁有碩士學位或更高 - 比上一年的相應數字高出15.2%。四十年間,共有三百多萬隻「海龜」,即84.23%的中國留學生已經回國。在此前某招聘機構的另一項調查中,去年年八成以上的回國者預計年薪超過20萬元人民幣。但實際上,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的收入低於10萬元,這表明一些外國人和海歸已經失去了對中國國內畢業生的優勢。事實展露在眼前,外國人和海歸在中國找工作不再吃香。

文章開頭的李先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面對來自競爭更加激烈的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像李先生這樣的人一直在努力尋找他們想要的工作。他強調:公司不會因為我是一名回歸者而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我,語言或溝通技巧可能會給我帶來競爭優勢,但在計算機工程師的世界裡,這並不是什麼很大的優點。對於外國工人來說,事情也變得越來越棘手 - 機會正在縮小,特別是在中層管理領域。由於擁有高技能的中國人才,中國的公司,無論是中國公司還是中國公司,都在積極地將勞動力「本土化」。

外國工作者吉布斯表示:當我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它需要一切 - 而且很多。當你考慮在那個環境中建立一個企業時,幾乎任何東西,如果你能讓它發芽,你就可以讓它成長。但現在是2019年,我們的情況完全不同。

對此,外國網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今,海歸被認為是失敗者,他們選擇通過現金而非正規考試進入海外大學。與中國著名大學的人才無法相比。看到中國開始對本土人才更加信任,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中國確實強大了,經過多年在西方國家的學習,很多人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 西方的人才不一定和來自中國的人才一樣 - 他們不是西方神話製造者的「神靈」。其實日本也採用過相同的做法,但今天聽到日本學生搬到西方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很少見的。下一步恐怕將是中國拒絕西方那些不合格的白種人進來。(全文完。大家對此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通賤志 的精彩文章:

印度人高興:有美國支持,印度或將超過中國成為亞洲新的技術強國
美國教授:中國將在科學方面超越美國,想留在美國的中國學生減少

TAG:界通賤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