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錘百鍊·徽州百工

千錘百鍊·徽州百工

黃山市是徽文化的發祥地,是一個「盛產」能工巧匠的地方。居家物什、生活之器、禮俗用品……由手藝帶來的是物化的徽州,但它不世故,不庸俗,處處透露著鄉間民情,悠悠過往。從其間,看得出過去數百年來的徽州生活,並讓人感受到無比溫暖又精益求精的徽匠精神。徽州百工,傳承的是一份勞動技能;徽之匠心,彰顯的是一份職業精神。由黃山市總工會與中國攝影報社繼續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千錘百鍊·徽州百工」全國攝影作品展,入展圖賞已於近日揭曉。

徽州磚瓦窯匠(組照之一) 張永彪 攝

點評:俯視角度交代出瓦窯的建築結構,橙黃色的暖光吸引了觀者的視線,磚瓦工的勞動環境和敬業精神被表現到位。作者在工作現場仔細尋找拍攝角度,得到了這個形式感與內容結合良好的畫面。

精心雕琢 李雪秋 攝

點評:作者以特寫來表現工匠的工作狀態,是常見的拍攝方法。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畫面色彩協調,特別是人物衣服的黑色部分將雕件襯托出來,且不與面部重合,看得出拍攝時的精心,細節決定成敗。

鐘錶匠 沈文斌 攝

點評:被壓暗的背景成功地襯托出老工匠的身影,專註的神情緊緊抓住了觀者的視線,低飽和度形成的棕色調渲染了氣氛,在方寸之間營造了老行當的歷史感。當題材不夠新穎時,把重點放在形式和氛圍上,也可以把主題傳達到位。

勤勞竹篾工 羅亞毅 攝

點評:一根根竹條像飛快掃過紙面的寫意筆觸,靈動而流暢,身著紅色服裝的人物與整體色調統一,藍天作為底色將畫面映襯得更加溫暖。作者合理利用竹條的走向,採取低角度來拍攝這個場景,在看似單調的勞動現場提煉出形式美感。

羅盤指北風水順(組照之一) 葉榕光 攝

點評:對稱的構圖中包含了諸多中國符號,兩盞檯燈像碧綠的寶石鑲嵌在畫面中,照亮了一絲不苟、精雕細琢的工匠的面龐,傳統文化特色在深色背景的細節中彰顯出來,同時營造出神秘、沉穩、靜謐的氛圍。

木雕之家(組照之一) 夏奈爾·張(Chanel Cheung) 攝

點評:在光線較暗的室內,作者沒有使用閃光燈,而是適當調高感光度並開大光圈,從而較好地保留了主體層次。景深控制得也不錯,既交代出工作環境特點,又渲染了氣氛,突出表現了木雕的質感和民間藝人精雕細刻的敬業精神。

畫出美好鄉村 李軍亮 攝

點評:整個畫面由幾何圖形組成,具有形式美和節奏感。一縷暖色的陽光照亮了江南傳統民居的一角,人物手臂的投影為畫面增添了趣味,冷暖色彩對比突出,具有平面設計感,又不失生活的真實自然。

傳統柿餅加工(組照之一) 宋善忠 攝

點評:冷色背景與柿子形成了冷暖對比關係,側逆光勾勒出老人和柿子的輪廓,使得畫面通透明快。背景中的民居交代出地域特點,柿子所形成的自然框架將主體凸顯出來,生活氣息濃厚,情景交融。這樣的現場光條件下,可以適當增加曝光量或者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花匠 張明明 攝

點評:逆光下被虛化的樹木花朵更顯畫意之美,彎彎曲曲的樹榦給畫面帶來了韻律感,輪廓光將老花匠從雜亂的背景中勾勒出來,人物的白髮與含苞待放的花朵形成對比關係。構圖繁而有序,人物肢體動勢抓拍自然。

琴師的風采 何開健 攝

點評:房屋門窗的圖案與掛起的樂器都十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窗戶作為畫面中的高光部分卻沒有過曝,冷灰色的背景將人物襯托出來。主體引人注目,但姿態有些僵硬是明顯的缺點,可以抓拍其更為自然的動作表情。

龍躍制銅(組照之一) 胡宏坤 攝

點評:雖然工廠流水線的環境讓拍攝角度受到一定局限,但作者把握的拍攝時機不錯,畫面的縱深感與韻律感較強,人物手臂虛化帶來的動感也體現出工作的緊張氣氛,只是左側人物面部被遮擋是個遺憾。

羅氏毛豆腐製作(組照之一) 籍綠萍 攝

點評:安徽民間美食毛豆腐聞名遐邇,作者選擇的拍攝環境具有濃厚鄉土氣息,人物服飾也有地方特點,由於曝光把握精準,豆腐毛茸茸的質感被充分表現出來。觀者通過這個樸實的畫面,可以感知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與傳承狀況。

木構屋拾零(組照之一) 陳開曦 攝

點評:對稱式構圖在建築攝影中可以平衡畫面,強調元素符號重複帶來的韻律之美。廣角鏡頭有效地誇張了前景,呈放射狀的建築結構線條使得畫面具有張力。出現在中心部位的兩個人物更是點睛之筆,讓照片有了生氣。

徽州老鐵匠(組照之一) 楊帆 攝

點評:畫面看似凌亂,其實經過了作者的精心取捨,體現出重要的行業元素符號。區域光照亮了老鐵匠勞作的身影,被燒紅的鐵器成為與之呼應的暖色點,大面積的冷色調更襯托出主體,在典型環境中表現出了典型人物。

編蔭帽(組照之一) 葉宏斌 攝

點評:人物在畫面中所佔比例雖然不大,卻被框定在大門內,因此成為趣味中心點。貼在門框上的對聯以及磚瓦造型,暗喻出地域特點,也給畫面帶來了節奏和平衡感,以環境烘托出人物生活方式。

閑話大展

除了拍「景」,更要拍「人」徐焴

從採集攝影素材角度分析,鏡頭用於拍人還是景物,似乎並無太大問題。就各地大大小小的攝影活動的參評參展照片來說,拍景的相對較多,如表現風花雪月、光影層次等,而拍攝人物的因為變數更多,所以數量也較少,特別是當照片要用於刊登發表時,還要與實拍對象溝通約定等。但不能因為怕「麻煩」、怕「困難」,我們就放棄,景觀有景觀的美,人物也有人物的妙。尤其當大多數攝影人都避開對人物的拍攝時,反其道而行之更有希望「突出重圍」。

我們都知道,一些紀實攝影師、新聞記者等在拍攝時,對人物故事、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比較關注,願意耗費精力長期關注拍攝人物活動類題材。在今年眾多以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歷程為主題的攝影展覽中,展現人物生活生產的照片占絕大部分,而且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毋庸諱言,那些精彩的情景情節往往比靜美宜人的風景更有親和力,瞬息萬變的人物舉止,年復一年的勞動生產場景,以及火熱的城市鄉村生活……貌似平常,卻能在攝影人不同的觀察角度、視覺表現方法中呈現出多樣的面貌。而且經若干年積累,再以組照形式集中展示,往往會呈現豐富的內容。很多人都對攝影家王文瀾的作品《自行車王國》記憶猶新,經過幾代人社會生活的變化,曾經風行的自行車已逐漸演變為轎車、電動車甚至現代化共享單車。時代在前進,題材也隨之擴容。這再次證明了題材是拍不完的,攝影人需要長期關注、記錄現實生活,真誠地面對攝影、面對鏡頭前的每一個人物。

那些著眼於反映地域風光、標誌性景觀等的照片,當然符合地方宣傳推廣的需求,但這並不是說「景」就不能和「人」、和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融合起來表現。環境與人物活動如果能相得益彰,會讓「景」的表現有溫度,「人」的表現有依託。即便是以參評參展為目標的「命題作文」,也應充分發揮個人優勢,針對自己的拍攝風格及所用器材的主要特點等,選擇適合自己的題材,在拍攝中找到側重點,集中精力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從個人能力角度覺得一時難以「兩全」,在日常的拍攝實踐中,攝影人也不妨逐漸摸索自己的專業化路徑,比如愛拍鳥者可利用長焦鏡頭和豐富的拍攝經驗,將各地方大美環境中的鳥類形態、生存狀態等表現好;愛拍風景者亦需有的放矢,將不同地域的景觀特點與多樣的攝影手法結合,不囿於一時一地的模式化呈現;而擅長抓拍人物日常生活者,更要對周邊的社會現狀、時代變遷做敏銳的觀察和到位的表現,實事求是、真情實感地記錄。各司其責,揚長避短,我們鏡頭中的畫面才可能越發豐富多彩,越發值得紀念回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無反相機仍是「小弟」 手機攝影國貨稱王-從全國攝影大展數據看影像產品現狀和趨勢
作品?海寧皮影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