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浪地球》導演:定義"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為時尚早

《流浪地球》導演:定義"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為時尚早


  春節前,《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對《流浪地球》)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不賠錢。」


那時候的郭帆,可能沒有料到,他的作品即將引爆這個春節的話題。


  那時候的郭帆,可能沒有料到,他的作品即將引爆這個春節的話題。春節期間,《流浪地球》不僅票房突破了20億,在網友中引發的熱度也是居高不下:



  不過有些較真兒的網友也對涉及「硬核科技」的部分表達了質疑,認為《流浪地球》存在不少bug(話說較真兒的也是真愛啊)。


己亥年第一個工作日,新華網記者採訪了郭帆導演。

  「4年時間」、「從2人到7000人」、「沒有遺憾」,這些在採訪中頻繁被郭帆提及的詞語,體現了整個製作團隊的執著和努力,也呈現出國產科幻片重拾自信的不懈追求。


  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流浪地球》的那些硬核過往。




  新華網:您為何想拍這樣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

  郭帆:最開始只是個人的夢想,我個人非常喜歡科幻,對未知的事物好奇。到2014年的時候,這種夢想多了一點使命感。


  2014年國家電影局派我們幾位導演去好萊塢學習,在那裡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工業與美國電影工業的巨大差距。所以你發現(參加過學習的)幾位導演回國後做的幾乎都是一樣的事情,就是去做中國的工業電影的探索。



  

新華網:有網友指出《流浪地球》有一些科學硬傷,您如何看待這些質疑?

 

  郭帆:這個要看在開始創作的時候,我們怎麼去定義科幻的寫實度。舉例說,寫實度比較高的如美國電影《星際穿越》,這部電影在創作初期就定義所有的文藝創作要遵循科學,那部電影完成後,甚至出了8篇相關的學術論文。


  包括他們的執行製片人都是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而《星球大戰》的科技現實度就相對低一些。



  我們做的《流浪地球》,最初對影片科技度的底線即定義在「不被證偽」。我們也找中科院的老師來指導我們盡量排除一些大的bug,但小的bug應該也會有,我們盡量去排除,並且我們在創作初期的經驗有缺失,也會導致影片有一些漏洞。

  電影構建了五十年後的近未來世界,細節繁雜龐大,所以難免有紕漏,我們爭取在之後的創作中加以改正和改進。


  現在電影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還是該歸功於觀眾的寬容。


  新華網: 有人認為《流浪地球》開啟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


  郭帆:「國產科幻電影元年」這樣的說法,可能得再過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才能準確定義。


  如果我們每年都有一部又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出現,如同好萊塢一樣,每年都能看到若干部好的科幻片,這樣十年二十年積累下來之後,我們再回頭看是哪一年爆發的,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元年了,現在去定義有點早。



  新華網:跟好萊塢科幻片相比,中國科幻片有什麼不同?


  郭帆:就是精神內核,《流浪地球》的內核就是我們中國人對土地和家園的深厚感情,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是親情。


  其實,因為全球化的原因,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東西和西方也沒什麼區別,但我們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有自己很明顯的特徵,這是最大的區別。


  新華網:拍一部好的科幻電影,最大的難度在哪裡?


  郭帆:最重要的是信任。


  所有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受到人們的質疑,就像當年火車剛發明的時候不如馬車跑得快,但如果沒有當年笨重的蒸汽機也不會有今天的高鐵。我們的團隊也是從最初的兩個人,發展到一個七千人的團隊,前後用了四年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裡,不僅別人對你有質疑,你也會對你自己的團隊產生質疑,甚至會自我懷疑。



  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如果我們能夠解決信任的問題,就會有更多的投資商把資金投進來,就會有更多的導演有機會去嘗試拍科幻片,中國的電影工業才會越來越完善,我們才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的科幻片。



  新華網:對於《流浪地球》這部影片您有什麼遺憾嗎?


  郭帆:現在看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這部電影拍了四年,如果以四年前的經驗去做的話,估計也不一定會做得更好,所以其實沒有什麼遺憾。


  這四年,我和團隊竭盡全力,我們把能夠呈現出來最好的狀態展現給大家。我們沒法以現在的經驗再倒回去做四年前的事情,我們只能往後看,我們之後會做得更好,因為我們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進入月夜休眠 累計行駛120米
從含羞草獲得靈感:中國科學家控制生物材料形態變化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