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老水利」與「老對手」的半生較量

一位「老水利」與「老對手」的半生較量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新春走基層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琰澤

樟陂角水壩離闕吉松老人的家不遠,雖然不是雨季,水量不大,但水流衝擊壩身的轟隆聲,老遠都能聽見。

「以前聽到水聲,想到要『作大水』,身心都會害怕,防洪堤也不能隨便靠近,怕會塌掉;現在防洪堤修好了,發洪水反而變成了景觀,春節期間好多人來橋上看水花,很漂亮的。」走在堤上,冬日陽光正好,看著水霧升騰,闕吉松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為「半路出家」的老水利人,他的確有欣慰的理由。前年,闕吉松從通賢鎮水利站退休。工作40年,他參與建設了全鎮大小38座水壩。從木樁陂和堆加石壩,到今天高標準的漿砌石壩,闕吉松從一名「門外漢」自學成為「內行人」。年輕時,他常常一整年都待在工地,用了半輩子時光,把原本桀驁不馴的通賢溪治理得「服服帖帖」。

通賢溪所穿過的通賢鎮,位於福建省上杭縣,曾是中央蘇區第一模範鄉才溪鄉的一部分。通賢溪自崇山峻岭里發源,在山口處奔涌而出,為通賢帶來充沛水源與肥沃土壤的同時,也帶來了水患的陰影。

從小長在通賢的闕吉松,就曾經歷不少水患,「我與水有緣,可這緣分不全是美好回憶。」1962年6月,防洪堤決口,洪水衝進家裡,大片農田被淹,父親背著年幼的闕吉松逃離淹沒區,這讓恐懼成為闕吉松對水的最初記憶。1973年6月,山洪暴發,堤防再次決口,當地房屋倒塌250多間,原東里小學校舍也全部被衝垮。

「通賢溪是通賢的母親河,母親河並不總是慈祥,既滋養了通賢,也威脅著通賢。」抱著改變這一切的決心,1978年高中畢業後,闕吉松回到老家,投身到通賢的水利事業中。

「一開始我對治水一竅不通。初到鄉里,先干水利助手。由於人手不足,從測量到規劃,所有事只能靠自己,邊學邊實踐,慢慢就從『門外漢』變成『土專家』。」2007年,福建省開展水利職工的技師職稱認證,闕吉松成為全省第一批農田水利技師。

站在堤上,與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闕吉松指著河流的走向解釋,修水壩可不簡單,如果不知道水性,壩就容易被沖壞。「以前不懂的時候就蠻幹,木樁打下去再堆上石頭,要砍很多樹,還要人工去打夯,浪費很多人力物力,可遇到大點的水根本擋不住。」

經過幾十年建設,木樁陂已經成為過去,通賢全鎮建成漿砌石壩、混凝土壩共38座,原來的土渠道也採用標準化護砌,總長度達到165公里。上世紀80年代初,通賢溪能保證的灌溉面積僅有4000畝,如今達到了8600畝。「通賢溪再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闕吉松說。

正月里的福建,草木依然鬱鬱蔥蔥。漫步在堤壩上新修的人行步道,兩旁的花草正迎風招展。退休後的闕吉松,時不時就到壩上走走看看,聽聽「老對手」通賢溪的水聲。迎著融融春光,闕吉松感慨說:「干一輩子水利,我很幸福。」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北京下雪啦!這有一份中國「降雪史」地圖,收藏級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