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瘧原蟲感染治療癌症的「重大新聞」,背後的科學真相是什麼?

瘧原蟲感染治療癌症的「重大新聞」,背後的科學真相是什麼?


pixabay.com

撰文 | 商    周


責編 | 程    莉

   

●  

「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癒病危晚期癌症!」春節期間,我們的微信朋友圈被這個新聞刷了屏。對老百姓來說,這符合傳統的「以毒攻毒」的想法,是一個有點不可思議的重大「利好」新聞。但在科學界,利用病原體治療免疫相關的疾病是大家都知道的研究方向,而且也不是簡單的「以毒攻毒」。

其中的道理不複雜,病原體和人類的免疫系統在漫長的時間裡有著共同進化的關係 ,甚至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病原體成就了我們的免疫系統

[1]

。作為共同進化的結果,我們的免疫系統有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應對病原體,而病原體也有同樣多的策略來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利用病原體影響免疫系統,從而去治療和免疫相關的疾病,比如癌症、自身免疫病、過敏等。



「以毒攻毒」治癌症不該是新聞

當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腦海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它是否有效,而是這項研究是如何通過倫理審查的?

用病原體,包括致病細菌、寄生蟲等來治療癌症並不是新聞。

一百多年前,美國紐約的醫生威廉·科利

(Willian  B. Coley)

通過查閱醫院的病人檔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病例:一個病人的脖子上有惡性腫瘤

(癌症)

,因為不能手術而不得不回家,後來又因為一種鏈球菌的感染而得了丹毒病,但之後奇蹟發生了——這個病人的惡性腫瘤居然消失了。這個特殊的病例讓科利猜想鏈球菌的感染或可用來治療癌症,隨後他就謹慎地付諸行動。他先給一個不適合做手術的的惡性腫瘤患者注射鏈球菌,結果真的如科利所料:腫瘤變小了。這一結果鼓勵他繼續在另外兩位骨癌患者身上做了同樣的試驗,但不幸的是這兩位患者在注射了鏈球菌後因感染而死亡

[2]

鏈球菌感染而導致的死亡讓科利改變治療方案,他開始使用滅活了的鏈球菌

(有時還合併其它細菌比如粘質沙雷氏菌)

去治療病人。這種滅活後的細菌不再會引發感染,而且依然對一些癌症有一定的療效,這一治療癌症的配方被稱為「科利毒素」,並在之後的幾十年得到了推廣, 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3]

儘管在臨床上被證明有效,但因為背後的機理很難被當時的人理解

(主要是因為免疫學的知識有限)

,「科利毒素」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隨著放療和化療等效果更好方法的出現,「科利毒素」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直到後來科學界對免疫學有了更多的認知,慢慢理解了「科利毒素」的療效機理,科利才被稱為「免疫療法之父」 

[3]

之所以在這裡用這麼多文字去敘述一個百年前的故事,是想說明兩點:第一,利用病原體去有效地治療癌症並不是新聞;第二,即使在沒有嚴格醫學倫理規範的年代,醫生進行這樣的試驗也是十分謹慎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用病原體治療癌症並不是簡單的「以毒攻毒」,它的背後有著這樣一個理論基礎:

癌症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和腫瘤細胞的鬥爭過程中失敗了,而病原體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反應,從而提高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

在實踐層面,用病原體來治療癌症的研究一直有人在做,但並不是主流。因為這種療法潛在的風險,相關的研究一般需要慎之又慎。必需先進行動物實驗,只有在動物實驗里證明了有效而且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去向倫理委員會申請在病人身上進行臨床試驗。

具體到用瘧原蟲治療癌症,從發表的結果來看,陳小平教授的團隊的確開展了動物實驗,並在小鼠肺癌的模型上證明了瘧原蟲療法對腫瘤有顯著的效果

[4]

。這個團隊也根據實驗的結果提出了該療效的兩個可能的機理:增強對腫瘤的免疫力

[4]

和破壞腫瘤血管組織

[5]

。也就是說,動物研究已經表明這是一個潛在的治療癌症的新方向。

但即使這樣,這樣的研究要在人身上做也需要謹慎,因為瘧原蟲能夠導致疾病,而且這種疾病還會在人群中傳染。所以一般而言,科學家會盡量避免用有致病性的病原體在人身上實驗,而是努力尋找替代方法,比如用滅活的病原體、或者用病原體里起到關鍵作用的成分去治病。

當然,如果滅活的病原體和單個病原體的成分沒有作用的情況下,不得不用活的病原體,就需要按照倫理法規而且非常謹慎地在人身上試驗活體病原體的療效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看到這個新聞時第一個想到的是「這項研究是如何通過倫理審查」的原因。



研究工作未經同行評審



向公眾發布不可取

該項目研究人員、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的演講中稱:「目前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瘧原蟲抗癌的治療,10例已經觀察了一年多,其中5例有效,2例可能已被治癒。」

「為什麼這項研究的結果是通過演講和隨後的新聞報道出來的?」這是我腦子裡出現的第二個想法。

一般而言,嚴謹的科學研究不應該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公布出來,而是以學術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學術研究期刊發表論文,會有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而這種同行評審能夠提高該研究的嚴謹性和可靠性。所以,通過發表學術論文的方式來公布研究成果是一種更加嚴謹、也更負責的行為。

一些研究人員,可能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選擇通過演講或發布會的方式向媒體首先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個人認為這非常不可取。因為新聞不能嚴謹地呈現研究的結果,很容易誤導沒有相關背景的民眾。這個「瘧原蟲治療癌症」的新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新聞出來時大部分人都在叫好,連中科院的新聞平台都在大力推送;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質疑,而且是來自學術界的有理有據的質疑。這些追捧和質疑會讓公眾迷惑——而這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畢竟,用納稅人的錢來進行的研究需要向公眾報告一個嚴謹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嘩眾取寵的新聞。

所以,關於這項研究的療效和安全性,需要等待這個研究團隊正式發表研究論文。



腸道寄生蟲治療自身免疫病

前面我們說到,癌症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和腫瘤細胞的鬥爭過程中失敗了。和癌症不同,自身免疫病不是因為免疫系統不作為,而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非正常作為。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統對人自身的成分做出了反應,而通常情況下是不該有這樣的反應的。

所以,可以用這樣一句通俗的話來解釋癌症和自身免疫病的區別:

癌症是免疫系統該管的沒管,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統不該管的管了。

那麼理論上,就可以利用病原體來治療自身免疫病。

原因很簡單,

有些病原體為了防止免疫系統的打擊,會進化出一些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而這種抑制功能就可以被科學家利用來對付自身免疫病 。

在我們腸道里生活

(或生活過)

的蠕蟲

Helminth

就是一個很好的「幫手」。在以前衛生條件不好的年代,蠕蟲是人類腸道里常見的一種寄生蟲

(含多個物種)

。為了對付人類的免疫系統,它們進化出了抑制人類免疫系統的本領

[6]

擁有這種本領的蠕蟲也就成為了科學家感興趣的對象,已經有不少科學家在探討用蠕蟲來治療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

[7]

從已經發表的結果來看,這個研究方向上的動物實驗進展良好,顯示蠕蟲療法可以預防或治療多種動物身上的自身免疫病或炎症類疾病,比如實驗性結腸炎

[8、9]

、實驗性脊髓灰質炎

[10]

、實驗性I型糖尿病

[11]

、實驗性自身免疫關節炎

[12]

等。

為了進一步鑒定出蠕蟲身上起關鍵療效的成分,有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具體是蠕蟲身上的哪些成分對我們的免疫系統起到了抑制作用。目前已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動物實驗結果證明一些來自蠕蟲身上的成分對自身免疫病同樣有效

[13-15]

因為腸道蠕蟲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寄生蟲,所以「蠕蟲療法」

(包括有繁殖能力的蟲卵和一些蠕蟲的成分)

順利地進入了臨床試驗。從目前的試驗結果來看,「蠕蟲療法」的確對一些自身免疫病的治療有著一定的療效,其中包括多發性硬化

[16]

、 結腸炎

[17]

、 乳糜瀉

[18]

等,而且沒有發生嚴重的副作用。

說到這裡,有些讀者會問,那「蠕蟲療法」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過敏呢?因為過敏也是免疫系統做出了錯誤的反應,管了不該管的。

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動物實驗也證明有著一定的效果

[19、20]

 。



結  語

利用病原體來治療人類免疫相關的疾病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用瘧原蟲治療癌症以及用蠕蟲治療自身免疫病只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因為瘧原蟲和蠕蟲都是寄生蟲,我再舉一個利用細菌的例子。

化膿性鏈球菌是一種能讓人產生炎症、甚至敗血症的病菌。這傢伙能夠在人體內生存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能夠分泌一種特殊的酶,這個酶能去掉抗體身上的一些糖基分子

[21]

。失去這些糖基分子的抗體,就會失去大部分功能,從而不再能打擊化膿性鏈球菌了。有科學家利用化膿性鏈球菌的這一特點,在實驗室里生產出相同功能的酶來,並用那些酶去對付自身抗體從而治療自身免疫病

[22]

。目前,這種療法已經在多個自身免疫病的動物模型里取得了成功

[23-27]

從病原體身上尋找來治療人類疾病的藥物,有一個通俗的名字:「Drugs from Bugs」

[28]

。這個方向的研究有著它自己的理論基礎,不是簡單的「以毒攻毒」。無疑,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有望給人類的健康帶來福音。

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一領域的研究需要格外嚴謹、認真地進行,而且結果的公布需要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


 參考文獻


1. Cobey S. Pathogen evolution and the immunological niche. Ann N Y Acad Sci. 2014 Jul;1320:1-15.


2. Coley WB.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sarcoma. Ann Surg. 1891;14:199–220.


3. Edward F McCarthy. The Toxins of William B. Coley and the Treatment of Bone and Soft-Tissue Sarcomas. Iowa Orthop J. 2006; 26: 154–158.


4. Chen L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PLoS One. 2011;6(9):e24407.


5. Yang et al. Exosomes from Plasmodium-infected hosts inhibit tumor angiogenesis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Oncogenesis. 2017 Jun 26;6(6):e351.


6. Maizels et al. Regulation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by helminth parasit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 Sep;138(3):666-675.


7. Smallwood et al. Helminth Immunomodulation in Autoimmune . Front Immunol. 2017; 8: 453.


8. Elliott et al. Exposure to schistosome eggs protects mice from TNBS-induced colitis.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3) 284:G385–91


9. Smith et al. Infection with a helminth parasite prevents experimental colitis via a macrophage-mediated mechanism. J Immunol (2007) 178:4557–66.


10. Gruden-Movsesijan et al.  Mechanisms of modula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chronic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ion in Dark Agouti rats. Parasite Immunol (2010) 32:450–9.


11. Cooke et al. Infection with Schistosoma mansoni prevents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non-obese diabetic mice. Parasite Immunol (1999) 21:169–76.


12. Osada et al.  Schistosoma mansoni infection reduces severity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via down-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t J Parasitol (2009) 39:457–64..


13. Rzepecka  et al.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treatment with a synthetic analogue of a parasitic worm product prevents experimental arthritis and inhibits IL-1β production via NRF2-mediated counter-regulation of the inflammasome. J Autoimmun (2015) 60:59–73.


14. Driss et al. The schistosom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28GST, a unique helminth protein, prevent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experimental colitis through a Th2-type response with mucosal eosinophils. Mucosal Immunol (2016) 9:322–35.


15. Rodgers et al.  Drug-like analogues of the parasitic worm-derived immunomodulator ES-62 are therapeutic in the MRL/Lpr model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 (2015) 24:1437–42.


16. Voldsgaard  et al. Trichuris suis ova therapy in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is safe but without signals of beneficial effect. Mult Scler (2015) 21:1723–9.


17. Summers et al. Trichuris suis therapy for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astroenterology. 2005 Apr; 128(4):825-32.


18. Daveson et al. Effect of hookworm infection on wheat challenge in celiac disease –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2011) 6:e17366.


19. Zaiss et al.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Ability of Helminths to Modulate Allergic Inflammation. Immunity. 2015 Nov 17;43(5):998-1010.


20. Navarro et al. Hookworm recombinant protein promotes regulatory T cell responses that suppress experimental asthma. Sci Transl Med. 2016 Oct 26;8(362):362ra143.


21. Collin et al.  EndoS, a novel secreted protein from Streptococcus pyogenes with endoglycosidase activity on human IgG. EMBO J. 2001 Jun 15; 20(12):3046-55.


22. Collin et al.  IgG glycan hydrolysis by a bacterial enzyme as a therapy against autoimmune condi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105: 4265–4270.


23. Nandakumar et. al et al.  Endoglycosidase treatment abrogates IgG arthritogenicity: importance of IgG glycosylation in arthritis. Eur J Immunol 2007, 37: 2973–2982.


24. Albert H, et al.  In vivo enzymatic modulation of IgG glycosylation inhibits autoimmune disease in an IgG subclass-dependent manne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105: 15005–15009.


25. van Timmerenll et al.  IgG glycan hydrolysis attenuates ANCA-med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J Am Soc Nephrol 2010, 21: 1103–1114.


26. Allhorn et al. The IgG-specific endoglycosidase EndoS inhibits both cellular and complement-mediated autoimmune hemolysis. Blood 2010, 115: 5080–5088.


27. Hirose et al.  Enzymatic autoantibody glycan hydrolysis alleviates autoimmunity against type VII collagen. 2012 Dec;39(4):304-14.


28. Otvos L. Commentary: drugs from bugs. Curr Protein Pept Sci. 2015;16(6):476-7.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更多精彩文章:


從普適到精準,癌症治療突破怎樣發生?


我們能用納米技術對抗癌症么?

▼▼▼

點擊「閱讀原文」,與知識分子一起悅讀20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好好睡覺,記得給大腦做清潔
論文親力親為,規範引用,何懼查重軟體?觀點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