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木蘭秋獮的變遷史,折現出清朝對騎射的掌握與國力升降

木蘭秋獮的變遷史,折現出清朝對騎射的掌握與國力升降

清朝以漁獵民族起家,一直很重視騎射技術,視為立國之本,然而,在入關後僅僅十數年,到康熙年間,八旗兵就迅速墮落,曾經橫掃大江南北奪取天下的八旗子弟變成了只知遛鳥享樂的紈絝子弟,戰鬥力直線下降。

如果窩在家裡還不明顯,但八旗兵是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自然要為國出征,在清朝與蒙古的屢次交鋒中,八旗兵的表現差強人意,使得康熙帝開始尋求訓練八旗兵的方法。

在平定漠北蒙古後,康熙帝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蒙古四旗的接壤處設置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天康熙帝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狩獵活動,史稱「木蘭秋獮(xiǎn)」。 "木蘭"是滿語音譯,即「哨鹿」,也就是捕鹿,而獮是指秋天打獵。

木蘭秋獮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訓練檢閱軍隊,看皇子們和八旗子弟的騎射和習武能力是否退化,定期檢閱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訓練作用,讓八旗子弟能夠不忘騎射本領,抵禦驕奢頹廢等惡習的侵擾,做到居安思危,常備不懈。

還有一點就是為了和內蒙古保持親密關係從而達到一種震懾的作用,以更好地控制內蒙古,同時康熙時期清朝為了向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擴張,拉攏漠南蒙古各部,每年康熙都親臨木蘭圍場接見蒙古各王公,以消除他們的猜忌。

秋獮是一場耗資巨大的活動,不管是圈佔圍場還是豢養獵物,每一次秋獮的花費都是巨大的,康熙時期清朝正處在上升期,國力雄厚,完全支撐得了這些支出,但隨著時代發展,清朝財政支撐就有點困難了。

乾隆時期也經常舉辦秋獮,以彰顯國力,到了嘉慶時期,清朝國力已然下降,但為了死撐,嘉慶帝依然舉行狩獵活動。

此外,隨著蒙古的歸附,木蘭秋獮的軍事價值逐漸下降,蒙古王公要見皇帝,那都得去北京,誰來木蘭圍場見你?

而檢驗八旗子弟和皇子們的尚武能力這個功能更是完全喪失,康熙帝以後的清朝諸帝子嗣都不多,活到成年的更少,而八旗子弟在享樂中不斷沒落,支撐清朝的軍隊竟是漢人部隊,再舉行秋獮也於事無補。

鑒於以上種種,到道光年間,道光帝不像嘉慶帝那般好面子,日子是要好好過的,他又一向節儉(儘管他的節儉沒對國家造成多好的影響),木蘭秋獮也就這麼被取消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慘敗!

一場狩獵活動,從清初到清末,橫亘百餘年,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廣一家?廣東和廣西因何得名?又因何分離?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