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建築裝飾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建築裝飾


清福陵建築裝飾初探

張紫微

(瀋陽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瀋陽 110044)

摘 要:清福陵是清代初期典型建築,它將中國漢傳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樣式相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對清福陵建築裝飾藝術加以分析提煉,按照建築由外向內的順序,對建築的裝飾特點及紋樣進行研究,展現其清初特色,體現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藝術成果。

關鍵詞:清福陵 琉璃 彩畫 石雕 清初建築


一、引言

清福陵位於瀋陽東北郊,俗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的陵墓,與永陵、昭陵、合稱「盛京三陵」。清福陵初建於天聰三年(1629年),後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遠長久,其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萬峰聳翠,佔地面積19.48萬平方米,修建結構因山勢而前低後高,屬南北狹長的外形,以大紅門為中心,北有「神道」,其雙側都設有華表、石像生,再向北有神橋,因地形構築的一百單八磴意味著七十二地煞和三十六天罡,是福陵的重要標誌,由此處台階而上,即是神聖功德碑碑亭,進入有隆恩門、明樓月牙城、寶城等。福陵的建築裝飾豐富,分布於陵寢的每一個建築物上,主要有石雕、磚雕、彩繪等裝飾手法。


二、清福樓建築的介紹

清福陵的石牌坊分別豎立在正紅門東西兩側,體現帝王陵寢的威儀和尊貴。據《清太宗實錄》所記,天聰三年「陵東、西兩旁立下馬坊,禁乘車馬行走,遇必下,諸貝勒大臣以下,小民以上。違者罰」。牌坊上的文字與《清太宗實錄》這條記載相符。兩座雕造精緻的石牌坊,都是仿木結構。牌坊四柱三間三樓,每根石柱由四節構成。全長10.5米,寬3.13米。石牌坊的每根石柱由四節組成,立柱頂端各有一圓形蓮花座,上面雕都有一隻向天吼。在牌坊正面正中,兩個仙人在陵門雙側作揖,穿戴著漢人的官服官帽,其下刻的是雙龍戲珠。石雕石刻反映了清初期滿族修建技術水平。橫樑上一對扭頭小獅子,是典型的明代獅子扭頭、類狗的形象。在石牌坊北側的石樑上,有「日」「月」二字,字下分別有海浪紋樣承托。在其他陵寢建築上也裝飾有「日」和「月」字,其中的寓意有很多說法。福陵石牌坊把「日」和「月」分別來刻,可能寓意將大明王朝的國號「明」字拆開。在東石坊上,刻有辛勤耕耘的畫面,上面的人物也是漢人的服裝打扮,雕工古樸典雅精美。石牌坊的每一根立柱下部,都有石料包圍住的基柱,上面刻有仙人、仙鹿、松柏、纏枝蓮、麒麟等祥瑞圖案。基座前後都有抱鼓石夾持,貌似蓮花的鼓石心,鼓石心下刻有錦袱,錦袱兩角分別墜有古錢一枚。每一個石牌坊,都有四對岔角上刻有纏枝紋的抱鼓石。

正紅門為單檐歇山式,其頂以黃琉璃瓦鋪制。門大脊垂脊上有兩個神獸,材質為黃色琉璃。樓角椽子上有近似八卦的裝飾圖案。前後門上有鑲半圓形券門石,明間券臉上雕有二龍戲珠圖。正紅門的腰線石和護角石,各雕有生動逼真的龍圖和花飾。正紅門兩側照壁是為了加強門的威勢而設,牆頭有琉璃瓦頂出檐,檐下有斗拱和橫樑。照壁中心的龍作升騰狀,舉頭、張口、舞爪,凌空奔騰,雲紋密集,生動逼真。照壁四角的岔腳有琉璃捲雲紋樣,青紋黃地,顯出清麗淡雅的裝飾效果。

進入方城,是一條南北向平直的石鋪甬道,中部與「神門」相連的稱為「神道」。神道左右由南向北依次聳立著四對石像生,順次是卧駝、立馬、坐虎、坐獅。陵前放置石象生,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秦代,盛行於漢代,以後各代均有。大理石須彌式為石像生基座,基座上刻有紋樣,雕有「錦袱」,同時四角各墜古錢一枚。傳說石馬是根據昔日努爾哈赤乘坐的蒙古馬形象雕刻而成的。石像生是陵墓的重要裝飾,以表現陵墓的莊重,是墓主權勢背景的重要體現。目的是除邪惡,驅鬼怪。《封氏聞見記》寫道:「墓上樹柏、路頭獅虎、魍象俱之。」墓前多建造獅虎,陵墓多種松柏。除石像生之外還有四座華表。建於順治七年,三層蓮花座為其底座,八角形柱體,整體形製為浮雕雲紋龍蟠柱,雲板頂部橫插,上面刻有「日」、「月」,頂部稱為「天盤」。有坐吼一隻,外形似犬非犬,身有鱗甲,長尾與鬢髮相連。此獸兇猛非常,固刻在石柱上讓其守陵。

根據清代陵墓規制,在神道與隆恩門之間必修的寓意為「一眼望不斷」的建築,碑樓。碑樓始建於康熙二十七年,屋頂造型為重檐歇山式,鋪有黃色琉璃瓦,台基為須彌座式。樓內中央立「神功聖德碑」,碑高約7米,寬1.8米,厚0.27米,碑重5噸。碑首為蛟龍頭,六條水蛟龍盤曲其間。碑座是用一塊岩石完整雕刻而成的神獸,是龍生九子之一,四足,名為「龍趺」,善負重,力無窮。其下是「地伏」,上面雕鏤江崖海水,四角各有旋渦和海水,旋渦內雕有魚蝦蟹鱉,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碑陽刻有康熙帝撰文,分別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頌揚清太祖努爾哈赤開過創業的豐功偉績。

方城坐落在正中央須彌座式台基上的宮殿為隆恩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福陵中最高級別的建築即為此,屋脊上有五個神獸。進門即為隆恩殿,隆恩殿的匾額為藍底金字,滿文居中,而蒙漢在其左右,是為了強調滿文獨一無二的地位。匾四周用雕龍做裝飾,金色的字在深暗的背景下閃閃發光,十分醒目。在中國古代建築上,凡重要的匾額題字均懸掛在主體物中心開間的檐下。無論在造型、色彩、雕飾還是書法上都有很仔細的處理,是建築史上一個重要的裝飾部分。隆恩殿前有三道踏跺,在踏跺的石欄杆望柱上,雕鏤有六隻形態各異的漢白玉石獅子。三道踏跺中間的丹陛石上的紋飾具有滿族特色,海中立一壽石,空中飛來幾隻蝙蝠,即「福海壽山」,另有「龍鳳合歡」圖案,寓意帝後和美,福祚綿長。畫面雕刻飽滿的花崗岩台為隆恩殿台基的須彌座,其上下枋、上下梟及束腰,均刻有吉祥紋樣。

在殿的身後建造明樓,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叫月牙城。月牙城入口有一照壁,起遮擋作用,因為它通往月牙城,所以又叫「月牙照壁」。正中的「盒子」內鑲有意味繁華的牡丹花及花瓶,枝葉繁茂,光彩奪目。花籃中共有十一朵花,七朵花完全綻放,其中四朵含苞吐萼。下為普通磚座須彌座,尚未琉璃瓦的牆頂,照壁的中心和四周有琉璃花飾,藉助琉璃和紅粉牆面在質感和色彩上對比,加上其本身的陰影變化,使照壁顯得莊重華麗。


三、清福樓建築的裝飾特點及紋樣

清福陵的建築物,幾乎所有露明的梁、枋、檁、椽上都布滿彩畫裝飾,殿外檐柱頭上外貼一層木雕裝飾。這些裝飾的形象是中央為一獸頭,兩邊是卷草花紋,這種獸頭其面似獅,其角似羊,兩邊還有人手抓住稻草。隆恩殿內沒有天花,梁椽裸露在外,直接彩畫於樑柱之上,外檐為最高品級的和璽彩畫。在主要的梁身上的彩畫枋心部分不但有行龍,而且有浮雲在龍身左右,色彩鮮艷,構圖靈活。此裝飾方法為「徹上明造」,既是關外早期建築特點又是滿族的建築特色之一。通過調研清福陵主體建築物,我們發現,清早期彩畫,裝飾集中在梁架和屋檐下部分。不同於清後期彩畫採用浮雕形式,清福陵彩畫多平面為主,龍身沒有浮雲遮蓋,沒有嚴格的箍頭、藻頭和枋心幾部分的分割。例如隆恩門樓的內檐,從其繪畫內容看,主要是寶珠、靈芝及卷草,有「五架梁」採用「反包袱」內繪行龍。從整個梁架裝飾手法看,不用瀝粉貼金的做法而是採用煙琢墨做法,運用繪畫技能表現卷草走向和線條轉變。這些卷草的變化基本是對稱的有規律的,所以在視覺上給人雜而不亂的感覺,使朱紅為底配青綠冷調的團花捲草;黃、褚石點綴其間,在色彩運用上是很成功的。

清福陵所有主體建築物使用的琉璃很早就作為宮殿建築的裝飾材料。因為遼寧海城黃瓦窯是燒琉璃瓦的基地,所以有條件採用大量琉璃構件作為建築裝飾。大多用黃琉璃瓦鑲邊或單一黃琉璃瓦頂裝飾主體建築。屋脊和博風板上有琉璃燒制的行龍,間隔雲紋,組成了孔雀藍或青綠色的彩帶,有的龍頭朝下,有的龍頭俯首朝下,姿態生動活潑,金黃琉璃做龍,深藍琉璃做底,間以綠色水浪和天上的雲朵,色彩艷麗。這種造型和用色上比較粗獷的作風是清初建築裝飾的特點。它雖不如清代後期宮殿建築裝飾那麼細膩和精緻,但效果卻十分強烈。

此外,在柱頭上方各有木製的裝飾,形象為一些獸面,在獸面四周還飾有卷草紋樣,這種柱頭部分進行裝飾是喇嘛教建築中常用的手法。


四、結語

從清福陵的布局、建築裝飾與形制方面可以明顯地看到清初期建築的特色,這是因為清初統治者在成立清王朝的過程當中注重接收漢、蒙各民族的先進技術。統治者注意錄用明代降官,招募各族工匠藝人。一方面表現了原來的政治狀況和生活習俗,但沿用了漢族建築的傳統形式和裝飾手法。另一方面吸收了喇嘛教的建築技巧。雖不像北京明清宮殿那樣按照嚴格的格式化設置,豪華精緻,但具有生動的粗獷美。

注釋:

《清太宗實錄》.順治六年正月初八,清廷命纂修《太宗實錄》,主要內容為記載皇太極生平.

《風水紅牆正紅門——圖解細說清福陵》,新浪博文.

《封式聞見記》:全書共十卷,作者唐代封演,書中記事多為作者耳聞目睹,史料價值甚高.

《神道·石像生——圖解細說清福陵》,新浪博文.

惠潔.「環境陶藝」在空間建築中的表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2.

參考文獻:

[1]於倬雲,樓慶西,主編.中國獅龍鳳造型圖典[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2]孫文禮.宮殿建築[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3]蕭兵.中國早期藝術文化釋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4]李祖定.中國傳統吉祥圖案[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9.

[5]王佩.福陵與明清皇陵的比較研究[J].清史研究,1995(02).

[6]王成民.清初三陵建築與彩畫新論[J].滿族研究,1997(04).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六的習俗
清朝的太監最後去哪了?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