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書|白岩松:《道德經》是我的生命之書

書|白岩松:《道德經》是我的生命之書


文:白岩松



01


你越無私,得到就越多

《道德經》有點像巴赫的音樂,看著非常簡單,越看越複雜。老子恐怕是一個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道德經》5000字,81條,《道德經》是除《聖經》外翻譯語種最多、發行量最大的書籍。

5000字的東西,越往裡看越能看出深意。

「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在我看來,道篇是對大千世界萬物規律的闡述,而德篇是你知道這些規律後你如何去實現。

我們這個時代都在聊智慧、有用、勝利、剛強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說「功成身退,天之道」。

智慧在老子那兒就變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聰明,人們就開始跟你鬥心眼了,斗著斗著,這個時代就複雜了,淳樸的民風就消失了。

我們這個時代,都在強調有用,老子強調的是有用和無用之間的關係,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道德經》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為不是不為,老子反對的是人世間功利性有目的為。

《道德經》第二章裡頭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就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對我來說,在我的不同的生命階段對它的理解發生了三、四次的變化。

《道德經》里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天長地久」,為什麼天最長、地最久?一個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你們、他們活著而周而復始,天和地從來不會考慮自己,但最後的結果是,天和地服務的那些人總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卻是最長久的,所以是「因其無私而成其私」。

這句話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個國家或者個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東西,我們為什麼會焦慮,我們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結果會很糟糕,但是讓人無私,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

老子太會做思想工作了,他說「因其無私而成其私」 ,就是說你越無私,你得到的就越多。



02


「有用」其實來自「無用」

我個人認為,《道德經》里你最要記住的一句話是,「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什麼意思呢?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但後面這句話「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所以,當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會問這是不是最煩的,我知道這事兒正在往好的方向去發展,

我越是糟糕的時刻越內心平靜,越是當別人認為我很好的時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為,好的事物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

很多人會問我,你閑暇的時間都在幹什麼啊?我說,我讀書的閑暇時間是在做節目。看似逗樂子的一句話,但是現在我越來越認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麼? 有用和無用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在別人眼裡,我主持節目的時候是有用的。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認為有用就是能掙著錢的、能出名的、能陞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沒用的。到底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老子專門講了很多東西,比如他說天地之間有點像個大風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動,風箱的動力是無窮的,永遠能夠產出,這真有道理。

接下來,老子還舉了幾個例子,我翻譯成白話文來說,比如說杯子,我們都說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們都在強調杯子的性狀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說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圍出來的空。

再比如說建築,我們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在舉了那麼多例子後,老子總結出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以用的東西,

「利用」就是這麼來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轉化。

我平常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聽音樂、和朋友聊天、發獃,但是我所有你們認為我有用的時光,全來自於我在做你們認為無用事的時候積累的東西。

我經常看著書20多分鐘時,我的思維就會飛向很遠的地方,誕生很多創新的想法。

所以,有用和無用之間怎麼轉化?現在的中國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太多了,由於我們沒有很多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所以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相當貧乏。

這是對我的啟示。



03


動中靜,忙中閑,乃永葆安寧之道

《道德經》談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色彩一多了,人們就什麼顏色都看不見了,聲音混雜了,耳朵也就聾了,味道太複雜了,最後你的嘴就吃不出什麼味道了。

老子認為「聖人為腹不為目」,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聰明的人是為實在的內容而不是為表面的東西。《道德經》說到,水污濁怎麼辦?靜下來就清了。我們現在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像水一樣,放置個十分鐘,靜會兒?

靜為燥君

,你平常的煩躁,靜能管它。

老子強調的不是不作為,他是在強調一種你怎麼才能永遠保持一種安寧感或者說是安全感。

老子強調是不斷、緩慢地動,動中求靜。其實,現代人應該求得的是動中靜和忙中閑。

經常有人說「我現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來,我就靜下來。」其實,沒有我們以為的「等我忙完這段就靜下來」,等你真退下來,閑下來,你反而不適應了,會說「我去找點事情干吧」。要

徐徐地在動,不斷有新的東西在生長。

《道德經》的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什麼意思?

如果你知道萬事運行的規律,你就會變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該當領導,越會當領導的人就會跟天結合,天就跟道、跟規律結合,一旦你照規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會有其他的危險。

從這個邏輯線條中,我們就更加明白了,為什麼要多看書,

因為看多了書,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會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領導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長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04


《道德經》里的博大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幾種,「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說,

上等的人是聽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聽到好的道理,是一邊干一邊懷疑,最糟糕的人聽到好的道理,開口就是罵。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江海為什麼能成為百穀之王呢?老子回答說,很簡單啊,因為江海比別人低啊,所以千江萬河歸大海。

想想,我們做人,也是這個理。

最後,《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提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什麼意思?

聖人不攢那麼多東西,給別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道德經》的結束語,「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該做的事情,順其自然,但是不爭。

我為這個「不爭」解讀了三個含義,就是不爭結果,不爭論,不為別人的評價而惱火,這樣,你就自由了。


05


《道德經》——生命之書

我怎麼跟《道德經》結緣的呢?為什麼說叫我的生命之書呢?

24歲的時候我開始成為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採訪無數大家,採訪了半年之後,我幸運地觸碰到了一套書,叫《曾國藩》,一個多月的時間全看完了,一下子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

隔了24年,去年春節前後,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國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大部分的情節我都忘記了,但是我發現價值觀已經是我的了

曾國藩是儒家入世,後來從儒家轉到法家,一切從嚴,但是屢戰屢敗,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屢屢攻不下太平天國的總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那時,曾國藩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曾國藩閉門不出,左宗棠罵他「你以你爸去世放棄太平天國之責任」,但是曾國藩就是在這次回家的過程中,

重讀《道德經》,結果豁然開朗,忽然發現,剛強無法勝柔弱,結果,他帶著老莊的哲學出山,人際關係全部捋明白,一舉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業直至頂峰。

這是曾國藩的人生故事。

我做過一個比喻,成名太早猶如樓起得太高卻沒織安全網,越高越危險,如果把持不住,它就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我累積到三十五、六歲的時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兩個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經》里得到了淺顯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私和無私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第二個問題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讚譽越來越多,滿了怎麼辦?

從《道德經》里,我翻譯總結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豁然開朗。一切不必去考慮,做你該做的事情,

當你真無私了,你所作的這一切不是為了自己獲取什麼,你可能就安全了,從外在的角度來說是你「成其私」了,你突然獲得了某種解放。



十幾年前,那陣子我得到了太多諸如金話筒獎等的各種榮譽,後來,我辭掉了當時的主持崗位,關掉了手機,閑居一年去開發新節目,沒有那閑的一年,就沒有我後來行走的動力和能力。

我認為,清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生命之書,不僅重要,還在於你的每一個生命歷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道德經全集  全套共6冊 


正版發行


原價258元


小編力薦只需

138

元/套


售後微信:18654628375



  小編提醒: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

,敬請放心購買。


  購買方式:



點擊下面

閱讀原文

,填寫

姓名、電話、收貨地址

即可下單,這邊會儘快發貨,貨到付款。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黑石副董事長2019年十大預測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