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說說「天地人」

說說「天地人」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②

翻開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堂「識字」課就叫「天地人」。三個正楷的大字赫然呈現在書本上,顯示著這三個字的重要性。為什麼不像過去那樣,先學「山」「石」「田」「土」,而是從這三個字學起呢?這裡面頗有些講頭。

這凸顯了統編語文教科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每一個漢字背後都可能有民族文化、心理、審美的影子,學習漢字,本身就是文化傳承;但零散的、未加整合的識字課,主要凸顯的是語文的工具性。將漢字有效整合,構成一種結構化了的文本,凸顯出更廣泛的文化意味。「天」「地」「人」三個字組合在一起學,使得識字課有了工具性之外的人文功能,即引導學生理解三個字組合背後的傳統文化意蘊。

我們都讀過《三字經》,裡面有一句「三才者,天地人」,出自《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才,通「材」,材料、材質之意。意思是說整個世界就是由天、地和人構成的。天由陰陽構成,地由柔和剛構成,而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仁和義。這三才,有著相同的結構,陰對柔對仁,是陰柔的一面;陽對剛對義,是陽剛的一面。因為天地是「萬物之母」,所以先說「天」與「地」,但人為「萬物之靈」,而「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人能與天地並列,不卑不亢,獨立自主。這體現出中華文化極強的人文主義傾向。

什麼是天呢?古人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玄,即青色,所以天又被稱為「蒼天」「青天」。從造字上看,「天」的甲骨文,就像一個人頂著一個方形的腦袋。畫成方腦袋是造字法中一種樸拙的強調方式,所以它的本義就是人的腦袋。因為天在人的頭頂上,就像一個蓋子籠罩著世間萬物,恰如人戴了頂大帽子,梁啟超說「天戴其蒼」,所以「天」後來又引申指天空。可見,古人看待天,是從人自身出發的,並沒有把它當作神性的存在。從造字之初的文化心理上,就決定了中國人看待天跟西方有著很大的分別。

古人遇到災難的時候,常常反思:是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麼呀,上天竟然這樣責罰我們?作為上天在人間的代表的帝王,有時候甚至會下「罪己詔」,以祈求上天的寬恕。我們普通人遇有挫折的時候也會向天呼告:「天哪,該怎麼辦?」「蒼天啊,給我指條明路吧!」項羽遭遇垓下之圍,被迫烏江自刎前,慨嘆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將失敗的原因歸罪於上天。這是敬畏天的一面。但中國人往往把天看作自然的天,而不是神。普通老百姓遇到不公,可以指斥天地。《詩經·秦風·黃鳥》說:「彼蒼者天,殲我良人!」意思是說,蒼天啊,你開開眼吧,怎麼能讓好人死掉呢!?言外之意,上天瞎了眼。當然,古代的唯物論者更進一步。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自有其演進的規律,並不會因為堯帝賢明就多待一會兒,也不會因為桀紂暴虐而突然失控,因此,與其「大天而思之」(崇拜天而仰慕它),不如「物畜而制之」(像動物一樣養起來控制它);與其「從天而頌之」(追隨天而歌頌它),不如「制天命而用之」(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是很進步的。

什麼是地呢?古人說:「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意思是說,在下邊呈現黃色的,就是大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一句話「地履其黃」,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可見,古人認識地,也是以人為視角去看的。中國是農業國,中國人對大地和泥土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本土的創世神話是女媧造人,傳說女媧就是摶黃土和甩黃泥造的人。因而,古人對大地充滿感恩和敬畏,這從對大地的稱呼中可以看出。黃色,是人們對大地最直觀的感知,所以古人常用「黃」指稱大地,比如「黃庭」「黃輿」,甚至用「金」色來美稱,如南朝時張正見《從永陽王游虎丘山》詩曰:「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樑。」金子一般的土地,表現出人們對土地的珍視。大地廣大無邊,渾厚誠樸,因而古人又將大地稱為「大塊」「巨塊」「厚地」「厚坤」。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地不僅孕育了萬物,而且以陽春煙景、桃李芳園,激發著詩人的靈感。大地化育萬物,甚至人類也是由泥土造就,大地對於人來說,就像母親一樣,所以古人又將大地稱為「大母」「萬物母」。

古人對天地的認識,因為科技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從觀察和直覺入手,因而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雖與科學相悖,卻深刻影響著中國文化。天壇圜丘、祈年殿的圓融,地壇各種建築的方正,正是這一觀念的最集中體現,而「外圓內方」也成為中國人推崇的處世之道。

接下來說人。古人認為,在天地之間,「唯人獨能偶天地」,表現出對人的重視。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須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而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這裡突出強調人的價值,但並不意味著忽視天和地。睿智的古人善於「法天則地」,從天地之道中取法,為人所用。《周易》中有句著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天道是剛健有為的,人呢,就要像天那樣,努力向上,不斷進取,不屈不撓。而地道是寬厚包容的,她張開懷抱,吸納一切,包容一切,承載一切,有著無與倫比的氣度和胸懷。人應該向大地學習,胸懷寬廣,增厚美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正因為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才能經歷重重磨難而文明薪火不絕,甚至愈挫愈勇;正因為厚德載物,中國文化才能吐故納新,兼收並蓄,歷經數千年仍卓然立於世界文明之林。

由此可見,「天地人」並非簡單的三個漢字,實則包含著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思維在內。編者將其組合,編入教材,放置在醒目位置,是希望學生能從這些簡單的漢字中了解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辯證統一的一個典型範例。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副主任,統編語文教科書核心編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2月13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5個留守學生的「校長爸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